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黑金考题(附答案).docx
15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A.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B.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北京人的外貌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D.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 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主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炎帝和黄帝B.启C.尧D.禹3、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A.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B.氏族公社内部发生贫富分化C.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4、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B.商C.周D.春秋5、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B.C.D.6、 穿衣应顺应自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这种穿衣理念与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派别的主张接近?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7、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描述的是秦朝( )A.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B.幅员辽阔的疆域C.巩固统一的举措D.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8、 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写有“楚河汉界”的字样,下列战争和“楚汉之争”有关的是(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垓下之战9、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皇权仪式加强B.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C.重农抑商一直推行D.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0、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开始于A.炎黄部落联盟的组成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C.儒家思想的影响D.秦、汉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1、 实现“光武中兴”的皇帝是( )A.刘邦B.王莽C.刘秀D.刘彻12、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由以上内容不能得出关于起义的( )A.原因B.时间、地点C.领导人D.意义1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首诗中“壮心”是( )A.三分天下B.统一中原C.统一全国D.打败袁绍14、 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①国家产生②民族汇聚③国家统一④政权分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盘庚迁都B.明成祖迁都C.周平王迁都D.孝文帝迁都16、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道反,劳而无获;”此观点出自( )A.《水经注》B.《山居赋》C.《大明历》D.《齐民要术》17、 下图漫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所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B.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实力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18、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②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③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 ④人口数量迅速增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9、 如图反映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A.打制石器B.磨光钻孔C.人工取火D.雕刻制漆20、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春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二、综合题21、 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鉄犁 图2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并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兴起的原因;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意思就是说:发动军队进攻边界就可以拓展疆域,不进攻而发展内政经济就可以使国家富足),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三》〔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节选)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一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作者赞赏了秦王统一中国;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3〕材料三图一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秦朝为加强统治,在中央设立了哪一官职来负责掌管军队?〔4〕请说出图二中的一项措施;23、 农业生产——人类生存的根本材料 ①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稻谷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遗址中人工栽培的稻谷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是同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的②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书影)书中记载“舜命后稷:食为政首”以及古代关于酿酒、烤羊肉、播种胡麻胡豆等记载③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材料中能证明“我国境内出现原始农耕活动”的材料是____;属于文献材料的是____;(写序号)依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24、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礼崩东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五霸称雄;战国时期,七雄互相攻伐,据统计,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到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少于89年;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1〕材料一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二图片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材料三中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任意写出“百家争鸣”中的两家创始人;(请按“学派+创始人”的格式回答)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材料二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秦国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使命?〔2〕图1“秦朝的政治建制”的目的是什么?该“建制”中郡县制的实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何影响?〔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