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材分析.docx
12页《运动和力》教材分析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和三维目标的要求(—》基本内容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误差、力、力的三要素、合 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k惯性、平衡状态、二力平衡、基本规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钟表、停表基本实验:如何使用刻度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到的科学方法: 控制变最法、理想化模型、 实验、猜想、推理《二》三维目标的水平要求(根据《新课标》和《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五个大知识点1o长度测量(1) 长度单位及单位换算(2) 根据日常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3) 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o机械运动(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3》速度的概念《4》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3O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单位(4)力的三 要素(5)力的作用效果(6)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合力的概念、同一直线上二力的 合成:K增加,课本中没有》4 牛顿第一定律5 二力平衡(1) 二力平衡的条件(2) 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个(1)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物体的惯性(3) 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会:两个(1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用钟表测量时间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每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发现一些问 题。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 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已知 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推理等研究物理问题的 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每个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二本章的学习背景、教材特点、重难点分析1 .本章的知识、学习背景本章是学生在初二第一学期末,学习了人教版课程"八上"的声、光、物态变化、 “九年级"的质量与密度,之后学习的一章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 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是本章的学习有利的因素之一教学中应充分 利用如: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2 •本章教材的特点(1》本章的内容,涉及两方面:运动学: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动力学: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运动规律和方法本章是学生真正接触力学知识的起始章学生通过学习这一章,建立起的对力的概 念的认识、受力分析的方法和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认识,都是学习后续力学知识的重要基 础。
因此,本章在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中是有着重要地位的2歳材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努力使学生获得领悟,进而发展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3) 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的引入,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 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贴近生活,在本章内容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图片,还引入了大 量数据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并有许多富有物理含义的问题.教材中提供的这些 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4) 本章教材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但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 教材还降低了传统物理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一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力的图示》,加强学习 能力的培养教材还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将现代科技也渗透其中•如宇航员的舱外 工作、飞机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春等,充分体现了 STS的思想•在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方面向学生渗透:科学就在身边。
3重难点分析重点:(既是教的重点也是学的重点)① 速度;②力的概念;③二力平衡条件;④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难点:(学的难点)①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中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结论《也是教的难点》② 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问题三. 各节教法建议第一节长度、时间的测量重点:学习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难点:对估计值的认识及使用刻度尺测量时 的估读问题(既是教的难点也是学的 难点〉教学过程建议一 长度的测量引入: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学习长度测量呢? 从两个方面:①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② 要对物体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可通过"想想议议〃对两幅图中指定长度的目测和对时间的估计,使学生懂得人的 直觉有时不可靠《可与人估测温度的高低不准确,必须用仪器来测量的方法对比》】 1o介绍长度的单位,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l毫米Cmml换算: 1krn= 1000mImnnFlOOO p mImrlOdm=100cm = 1000mr)= 106 p m= 1^01练习:教给学生单位换算的方法Z介绍测量长度的常用的工具 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3 •讲解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通过学生活动(选几把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不同)使学 生明白:① 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测量结果所能达到的精度不同,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测量前要根据要求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② 对理解"估读"的必要性有帮助(2)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前:观察刻度尺:零刻度线位置、量程、分度值测量时:“五字"选:量程、分度值放:刻度尺放正且贴近被测物看:视线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数字和单位五个字:选:量程、分度值放:刻度尺放正且贴近被测物 看:视线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包括两部分:数值+单位数值包括两部分:准确值和估计值读数练习① 明白估计值在刻度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② 在测量时能够正确估读出③ 根据给出的测量结果,能分析判断出测量所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哪一位?》练习特殊长度的测量:测乒乓球的直径、圆柱体的高、细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4•讲解误差(1) 什么叫做误差.(2) 产生误差的原因:⑶减小误差的方法:注:误差和错误不同•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以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重难点: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相对性以地面为参照物描述行行色色的运动以不同参照物讨论同一物体的运动具体建议:一•机械运动概念的引入1o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运动,了解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体验运动是 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2o由所有的运动中,一些运动的共同特征——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出机械运动的 概念提示:1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 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Z学生对运动是比较熟悉的,但是,用物理的视角来研究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这些 方面的研究,会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在设计机械运动概念的引入时要注意考虑 通过引入建立科学世界观。
二•参照物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举一些物体在与不同的物体比较时,他们的运动状态会是不同的实例或进行课堂活动r引出参照物概念r并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把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本是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请学生观思考回答: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怎样运动的?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通过以上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 情况是不同的・因而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择一个标准—参照物・Z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 明确所谓“相对的"——是相对于谁而言(2) 明确所谓运动和静止的含义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 之间无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巩固练习:明确:谁相对于谁?运动状态如何?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速度的含义,了解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运动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计时工具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有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养成乐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重点: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教师教的难点)速度的单位换算(学生学的难点) 具体建议:一•引入新课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有快有慢,运动的快慢有不同例:暢牛的运动 自行车的运动 飞机的运动二•速度概念的建立想想议议广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要从学生生活经验中 最熟悉的事例讨论这个问题.(1)学生讨论举例:百米赛:同时同地出发,相同路程,比时间,所用时间短的快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十二分钟耐力跑: 同时同地出发,相同时间,比路程,通过路程长的快跨栏飞人刘翔和全国田径锦标赛名将李雪梅谁跑的快?怎样比较快慢?(2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就可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比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值越大越快,意为比快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 间通过的路程, 写出速度公式:v=s/t进一步引导:也可以理解为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渗透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 三•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1O关于速度的单位的教学:(1 )课本上: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輕,符号为rrVs或mL・(2)教给学生速度单位换算的方法,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
2o用好教材给出的"小资料”——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知 道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快慢,及自然界中较大和较小的速度.提供一个速度数据:2010 年 12 月:我国高铁速度实验结果:486.1knVh建议:可以将一些生活常见速度值换算为km/h四进行速度的基本公式及变形式的练习利用课本上的例题》注:要求学生规范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基本公式练习例题变形公式练习例题南京长江大桥,上层公路桥全长4589讥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汽车通过公路桥要多长时间?已知:尸 4589m= 4.589km v= 36knV h求:f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五匀速直线运动引入概念:充分利用"频闪摄影",利用课本提出的问题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