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读课模式研究成果.doc
7页略读课教学模式新华路小学 六年级语文学科课题组一、 教学模式简介(一)指导思想1、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要读、要想、要圈点勾划,同学之间要合作、要交流,这一切都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提供了时间和途径,有利于学生在语文上主动发展2、突出自主学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不同潜质的机会,益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指出:“学习略读,粗知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009—2010学年开学不久,教研室又倡导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确定了“路读课教学模式”专项研究与实践三)课题研究的原则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师要尽可能放手,真正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个人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3、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适度开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的向课外拓展、延伸、开放四)适用课型:略读课(五)适用范围:由于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中高年级都可以使用二、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结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读自悟—交流探讨—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略读课教学模式一) 自读自悟阶段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读自悟”是学习略读课文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充分地读,以便为后面学习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这阶段要力求达到以下目标:这一阶段,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外完成,但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二)交流探讨阶段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段进行1、小组内交流这阶段重在交流自读自悟中遇到的问题和对文章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整体感知,不管他们的收获或发现是不是被认可,都会使他们由于心理上的满足而产生更强烈的探求欲望。
2、教师引导下的班内交流先是各小组交流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梳理归纳,从而确定学习的重点(这一般来说就是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这样给学生提问的权利,把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要人人参与,切实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最后就是班内交流小组学习的成果这期间,教师要相机进行点拨指导,依据学生的理解,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三)感情朗读阶段读书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了解学生理解程度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同桌互相读、分角色读、指读、齐读、师生共读、评价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四)扩展积累阶段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略读课文作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更不能局限于课文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就阅读方法、写作方法进行适当的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 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一) 自读自悟阶段1、因为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阅读提示”,侧重于提示内容理解的重点、阅读方式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中扩展开去,丰富话题内容又由于学生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从中领悟到了相关的阅读方法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按照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与步骤,凭借“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充分地自主学习:在通读中扫清阅读障碍,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内容、整体感知2、让学生把阅读中的收获、把最感兴趣或最受感动的地方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批注,即对课文内容、重点词句、精彩片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这是因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容易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所吸引,容易被生动的语言流露出的情意所感染这样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权,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即便这可能是朦胧的、散乱的,也是学生阅读思维激流中闪光的火花,极有可能为教师启发点拨、相机诱导提供良好的契机,有可能成为进入部分研读、精读、深入理解内涵的最好铺垫,是十分宝贵的,我们都应该珍视二)交流探讨阶段交流阶段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
这个阶段,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需要,或者以交流自学体会为主,或者以讨论疑难问题为主,或者以对重点内容及写法的进一步体会为主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段在读中感悟、交流,以悟促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更深入,参与面更广泛三)感情朗读阶段让学生在充分探讨交流的基础上,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形式,来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扩展积累阶段扩展积累的内容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安排其内容可以是:1、可以让学生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或者是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并积累语言2、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学习的感受和收获,深化学生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课文的体会,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3、可以补充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4、可以充分挖掘课文的含金量,让学生效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这样可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作文水平如学习《金色的脚印》之后,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是怎样和喜欢的小动物和睦相处的5、可以从文章扩展开去如学习了《匆匆》之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故事等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6、可以就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等四、教学模式的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在具体操作各个环节过程中,我们需注意:(1)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在细读、勾划、查找数据、使用工具书、记笔记、写心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注意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自读自悟”才能落实得扎实有效,才能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2)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当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今天,教师的“导”和“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教”什么?一是教学生受原有经验的局限而不能充分理解的内容;二是教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什么时候“导”?导在学生“悱愤”时,导在学生“举步维艰”时,导在学生“一知半解”时,导在学生“欲说无言”时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运用教学的“点金之术”,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3)模式中的四个阶段的时间要灵活安排。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每一节里都应有所落实,但是在规定的常量教学时间中,如果平均用力,样样都想得而为之,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根据课文的深浅、教材的特点灵活变化 如:对于内容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交流探讨”阶段就成为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只有在充分地思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得到提高和升华在充分地阅读思考之后,还要让学生充分地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写景的文章,“感情朗读”就应该提到重要地位如学习《山雨》《索溪峪的野》一课,在学生感受了文中描写的山雨的特点后,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可以指名读,让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也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精彩的片断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反复品味,反复揣摩,精美的语言材料就会不断融入孩子的心灵,从而丰富着他们的语言宝库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加强,也会在语感的训练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五、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一)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1、把握略读课文的特性(1)主题性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
有精读,也有略读,但这些文章体裁、内容、特色都相类似,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而这个整体中,精读与略读这两类课文虽有一致的目标,可功能与分工却各不相同: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因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作为“样本”的略读课文所属的同类选文所特有的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人教版六上第一单元组的4篇课文,采用精读与略读一一对应的方式编排,题材上同是写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体裁上都是游览性的散文,行文中都有大量的“联想”和“想象”,描写手法上都有大量的比喻或拟人这都是针对本单元“联想”和“想象”的读写方法而组织编排的这些,都为我们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2)自主性相对与精读课文,作为“样本”的略读课文作品难度不大,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阶梯,为他们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所以,教学过程以学生生成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学生鉴赏”,扮演好“导”的角色。
因此,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教师就可以放心的让学生独立“行走”了3)拓展性根据人教版试验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及课文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正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在不同的主题单元中,略读课文可以说是单元主题的一次有效地拓展,但因着主题的不同,它所拓展的侧重面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①内容的拓展 在内容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丰富性譬如六(上)第五单元的编排,就是紧紧围绕鲁迅这一光辉形象展开的,其中的两篇略读课文《一面》、《有的人》涵盖了精读课文所未涉及到的鲁迅作为一位一位虽身为文坛巨匠却不自傲,关心陌生青年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主题内容的丰富化,从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②思想的拓展 在思想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深刻性六(上)第七单元教材以“人与动物”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和略读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