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章仲锷算得上“家喻户晓”,这名头的来由大多是由于他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经章仲锷亲自编发的作品数不胜数,他也因此很早被誉为京城的“四大名编”之一 章钟锷去世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章大编》一书搜集了王蒙、邵燕祥、铁凝、邓友梅、崔道怡、刘心武、霍达、柯云路、莫言、徐坤等近百位当代出名作家的回忆文章,还有更多的作家未及将对章钟锷的憧憬写成文字这些作家大都与他有过深交,章仲锷编发过他们的稿件,有些作品还是处女作或是曾被多家出版社及编辑部反复退稿,最终由他的慧眼识得,发表后获得告成在确定意义上说,作家们能够遇到章仲锷这样的编辑家是一种幸运2022年岁末,《新京报》曾辟出专版回想当年的逝者,报纸选择了文化界、思想界、教导界、科学界、商界、演艺界、政界等十多位人物,章仲锷位列其中,憧憬他的文字占了大半个版面如此规格纪念一位编辑家,不仅是媒体对章钟锷个人的致敬,亦是对从事编辑职业的群体致敬 但章钟锷不单是一个编辑家,还是一个写手 我和章仲锷是老挚友了,之前也听他说起当年怎样写东西,但对他的了解大致还在编辑家的层面上。
2022年底,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章仲锷的《磨稿斋拾遗》(上下)共一百多万字,补充了我对他的了解,章仲锷不仅是一个有着独特眼光的编辑家,也是一个值得阅读的作家厚厚的两卷书以作品类别分为“编余杂谈”,“文评集纳”,“世象管窥”,“同渡之行”,“忧天佑地”,“赛场鼓呼”,“试刀拾零”,共收集了章钟锷各个时期的作品几百篇 先说“磨稿斋”的来历章仲锷当年与老作家秦兆阳在《当代》共事时曾获赠一首诗:“磨稿亿万言,常流欢喜泪;休云编者痴,我识其中味秦老的这首诗深得章仲锷爱好,遂将自已的书房命名为“磨稿斋”毫不夸诞地说,章仲锷的人生是在磨稿中度过的他一生磨稿量以亿计,编稿那么最少也要几千万《磨稿斋拾遗》的百万余字那么是自己笔下磨出的文字 “编余杂谈”搜集了他与作家们的交往和故事在《作嫁与作家》中,他回忆了与邓友梅、从维熙、王蒙、刘绍棠的友情他们当年为何被称为“四小天鹅”,怎样在他们被摘去“右派”帽子后一一编发他们的稿件文章不仅评价作品,亦写到作家们的不同性格,包括他怎样给从维熙改错别字,怎样去邓友梅冷寂的斗室约稿,又怎样坐在刘绍棠乡下的大炕上议论小说构思生动好玩的文字使人们了解当年的文坛风貌和编辑怎样与作家合作。
在《我想自荐》中,离体后的章钟锷开宗明义地说:我不是当今的毛遂,想自荐或应试成为副局级领导干部,而是要给电视台当个志愿校对者,专挑荧屏字幕上展现的错别字和主持人以及演员们读错的字,由于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就像吃了沙子忒多的米饭,一嚼满嘴牙碜,实在大煞风景如“明星”误为“名星”,“青楼”错成“轻楼”,“经天纬地”印成“京天伟地”文章令人忍俊不禁,鲜明,挑错已渗入章仲锷的血液,成为本能而在《莫在笔外下工夫》中,痛斥文坛的某些丑恶现象:有些人不走正途偏趋斜径,不是写出作品的质量,不想付出艰辛的劳动,未动笔前先四下测风向、摸气候,写成时又辗转拉关系荐稿,发表后那么忙于请名人评论捧场,甚或自吹自擂这是把文坛当成7市场,以致墨迹染上了铜臭表现了对不正之风的厌恶 在《面对退稿》中,章仲锷指出,没有一个没体验过退稿的考验和困扰对待退稿首先是不憷,有几篇退稿乃平常事,没必要影响心绪;从退稿中领悟自身的缺乏,才能有所进步又说,有的作家硬是几百篇退稿摔打出来的而虚心地对待编辑的观法,该修改的修改,“枪毙”的重来,要告成,这确是一条坎坷的必由之路相信这些话对于有志于文学的年轻人不仅是告诫,更是激励在《不悔》中,章仲锷谈到文学的边缘化,在一项受接待的十大报刊评比中,榜上著名的竟无一本文学杂志,章仲锷感慨道,不趋时,不媚俗,不屈从,不合流,把文学视同生命,傲然挺直脊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了他的情操和志向。
作为编辑家,章仲锷不仅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还写出大量评论文字文评集纳”收入一百多篇评论文章,与一般评论家的角度不同,这些文章既有作为作家的创作角度,也有编辑家的编辑角度,同时有评论家的理论角度,还有读者的阅读角度亲切的文字引领读者进入一篇篇曾经冲动过他的作品,扶助读者以更贴近的眼光赏识和阅读世象管窥”有近百篇文章,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从“莫使母语蒙羞”,到“富贵妄想”,从“法律的尊严”到“迷失的媒体”文字冷峻幽默,又有极强的趣味性在“镜子的讨论”中,从《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谈起:“文艺这面镜子,在某一点上也有些像风月宝鉴,既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也照出假丑恶它有时是毫发毕呈的显微镜,有时是鞭辟入里的×光,有时又像高瞻远瞩的望远镜既是镜子,照谁都该一视同仁,不管是皇帝还是乞儿,是将军还是士兵若是镜子也势利眼起来,真假颠倒,媸妍不分,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同渡之什”是全书最温馨的一组文字当我自由酣畅地呼吸着”一文中,回忆了1976年“天安门事情”中,儿子怎样骑着的自行车从广场围捕的罗网中冲出来,却察觉自行车的绿色塑料牌不见了在当年的白色可怕下,损失的塑料车牌可能惹来大祸初始忧心忡忡,惦记儿子遇到不测并累及全家。
所幸有惊无险,使人诚恳地感受到一个学识分子在“四人帮”统治时期的愤懑和忧虑 “同渡之什”还是章仲锷献给妻子高桦的金婚礼物他和高桦在“文革”前后曾两地分居十一年,是妻子凝结和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四口之家身体一向不好,曾数次重病,切了大半个胃,患上肝硬化,又有冠心病,是妻子求医问药,护理照料,才得以年过古稀面对妻子斑花白发和劳损变形的腰腿,章仲锷真情自责:“老伴啊,我欠你太多太多!”还是在妻子的推动下,离休后的章仲锷参与了绿色文明的队伍,书写了大量文章,集为“忧天佑地”这对夫妇被誉为中国“最早、最勤奋的环保主义者,是献身我国环保事业创造和进展的志士和义士” “试刀拾零”那么收入了创作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小说《一箭之遥》通过红卫兵对少年造反体验的忏悔,透露了动乱年头年轻人从迷失到觉醒的过程,以其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在当年引起很大反响一份民间调查引起的风暴”那么通过一位七十六岁的老人卧底丐帮救助残儿的曲折体验,发出大声疾呼:关注病残儿童的现状,救救孩子 章钟锷先后供职于《十月》《当代》《文学四季》和《中国作家》,他说:假设把人生比作旅途,它们就是一个个驿站;若比作征程,它们就是一个个关隘这是个漫长、慌张而又艰辛的工作历程,我把最成熟的年华献给这项事业。
回想这段历程,我与新时期文学前行的踪迹同步,功过得失,任人评说;个中甘苦,惟有自知 阅读《磨稿斋拾遗》,我往往会回忆起与他的交往,他是一位睿智长者,眼光犀利,但性情温柔,虽有独特见解,却从不强加于人大量作家都曾从他那里得到过恩惠,但他始终保持平和心态,从不要求任何回报章仲锷说:“在文学圈里待了这大量年,阅人可谓多矣我接触的作家,最初大都藉藉无名,因而更显本真面目我写的多是这时对他们的印象在我眼中,谁都不轻易,所以,我的笔是温馨和气意的梦想能够写出一些作家的侧影,为文坛留下某些轶闻和史料 文学是时代和人生的镜子,编辑家通过他们编发的稿件为时代留下真实的身影而章仲锷这些伴随着编辑和写作生涯的文字,也是新时期文学的一面镜子对于想了解文学、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的人《磨稿斋拾遗》无疑是一次有益的阅读 责任编辑:黄 风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