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伤害分析对策表.doc
12页机械伤害系统或装置:项目名称潜在事故机械伤害危险因素折弯机等各种运动机械绞、碾、碰、戳,伤及人体原因事件1、 设备结构具有危险,冲压机下冲过程中,手未能及时从磨具中抽出;2、 设备动作失控;3、 控制开关控制系统由于人为或外界因素引起误动作;4、 模具设计不合理发生条件人体碰到转动、移动等运动物体触发事件1、 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2、 违章作业事故后果人体伤害危险等级II防范措施1、 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2、 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3、 设备转动部分设置防护罩(如外露轴等);4、 增加机械防护装置5、 作业人员要与运动中钢材保持安全距离;6、 机械设备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①危险运动部位的周围设置防护棚栏;(2)工作时要集中注意力,注意观察;%1 空压机、锯床、精密钻头研磨机、电火花取断丝锥机、平面磨床车床、剪床等转动部 位应有防护(如皮带轮、飞轮、齿轮轴等);%1 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1 不误操作或违章作业起重伤害系统或装置:项目名称潜在事故起重伤害危险因素起重设备原因事件1、 起重超限、斜吊等违反“十不吊";2、 吊辅具带病使用;3、 违章指挥吊运等;4、 行车缺陷失控。
发生条件1、 吊物坠落;2、 吊挂物晃动;3、 脱轨、跑车等触发事件1、 未戴安全帽2、 吊钩、吊索质量差,安装质量不符合要求;3、 保护装置失灵;4、 控制系统意外故障;5、 检查和维护保养不力;6、 违章作业事故后果人员伤害、设备损坏、二次事故危险等级II防范措施1、 起重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查、维保,保持完好状态2、 桥式起重机等按规范由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安装、检测检验,验收合格并注册 登记后才可使用,并定期检测检验;3、 定期按规范要求检查、维修、更换钢丝绳、制动器、限位、报警器、联锁、吊钩、轨 道;4、 有起吊重量、运行极限位置限制措施;5、 有规范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6、 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杜绝三违;起重机操作人员、司索人员、指挥人员和专职安 全管理人员要经有资质的单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持证上岗;7、 电磁吸盘配有停电保磁设施;8、 劳保穿戴齐全,严格执行“十不吊”1 起重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查、维保,保持完好状态%1 桥式起重机等按规范由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安装、检测检验,验收合格并注册 登记后才可使用,并定期检测检验;%1 定期按规范要求检查、维修、更换钢丝绳、制动器、限位、报警器、联锁、吊钩、轨 道;%1 有起吊重量、运行极限位置限制措施;%1 有规范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1 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杜绝三违;起重机操作人员、司索人员、指挥人员和专职安 全管理人员要经有资质的单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持证上岗;%1 电磁吸盘配有停电保磁设施;%1 劳保穿戴齐全,严格执行“十不吊〃。
触电系统或装置:项目名称潜在事故触电危险因素漏电、绝缘损坏、安全距离不够、雷击原因事件1、 绝缘损坏、老化,设备漏电;2、 安全距离不够(如架空线路、室内线路、变配电设备、用电设备及检修的安全距离);3、 建筑结构未做到“五防一通’(即防火、防水、防漏、防雨雪、防小动物和通风不良);4、 防护用品和工具质量缺陷或使用不当;5、 手持电动工具类别选择不当,临时用电疏于管理;6、 保护接地、接零不当;7、 高压开关柜不具备“五防”连锁功能;8、 雷击发生条件1、 人体接触带电体;2、 安全距离不够,引起电击穿;3、 通过人体的电流时间超过30mA/s;4、 设备外壳带电触发事件1、 手及人体其它部位、随身金属物品触及带电体,或因空气潮湿,安全距离不够,造成 电击穿;2、 电气设备漏电,绝缘损坏,如电焊机无良好保护措施,外壳漏电、接线端子裸露、更 换电焊条时人触及焊钳或焊接变压器一次、二次绕组损坏,利用金属结构、管线或其它金 属物作焊接回路等;3、 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不良;4、 防护用品、电动工具验收、检测、更新程序有缺陷;5、 防护用品、电动工具使用方法未掌握;6、 电工违章作业或非电工违章操作;7、 雷电(直接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
事故后果人员伤亡、引发二次事故危险等级II防范措施1. 变配电建筑结构、配电装置及线路应符合电气规程规定;2. 按规定对设备,线路采用与电压相符、与使用环境和运行条件相适应的绝缘,并定期检查、维修,保持 完好状态;3. 使用有足够机械强度和耐火性能的材料,采用遮栏、护罩(盖)、箱匣等防护装置以及安全间距,将带电 体同外界隔绝开来,防止人体接近或触及带电体;4. 架空线路、室内线路、变配电设备、用电设备、检修作业,应按规定要有一定安全距离;5. 根据要求对用电设备做好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6. 在金属容器内或潮湿环境中进行检修等作业时,应采用安全电压,并要有现场监护;7. 严格临时用电制度8. 根据作业场所正确选择电动工具,正确作业,做到安全可靠;9. 建立和健全电气安全规章制度、规程,并严格执行;10. 对职工进行电气安全教育,掌握触电急救方法;11.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杜绝“三违";12. 对静电接地、防雷装置定期进行检查、检测,保持完好状态;13. 做好变配电室、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临时用电的安全作业和维护保养;14. 严禁非电工进行电气作业;15. 移动电器应安装漏电保护器1、 电气绝缘等级要与使用电压、环境、运行条件相符,并定期检查、检测、维护、维修, 保持完好状态;2、 采用遮拦、护罩、箱盒等防护措施,防止人体接触带电体;3、 所有强电设备及其检修作业要有安全距离;4、 严格按标准要求对电气设备做好保护接零;5、 电焊机绝缘完好、接线不裸露,定期检测漏电,电焊作业者穿戴防护用品,注意夏季 防触电,有监护和应急措施;6、 根据作业场所要求正确选择I、II> TTT类手持电动工具,并根据有关要求正确作业, 做到安全可靠;7、 建立、建全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8、 坚持对员工的电气安全操作和急救方法的培训、教育;9、 定期进行电气安全检查,严禁“三述七10、 对防雷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检测,保持完好、可靠状态;11、 制定并执行电气设备、工器具使用、保管、检验、维修、更新程序;12、 按制度对强电线路加强管理、巡查和检修;13、 变电站、配电室、控制室应做到“五防一通”;14、 手持电动工具、移动电器装设漏电保护器;15、 高压开关柜应通过采用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与柜门之间的强制性机械闭锁方 式或电磁锁方式实现“五防”连锁功能,即防误分误合断路器,防带负荷拉合隔离刀闸,防 带电合接地刀闸,防带接地线合断路器,防误入带电间隔;16、 广泛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电工持证上岗车辆伤害系统或装置:项目名称潜在事故车辆伤害危险因素叉车、汽车等车辆撞人,车辆撞设备原因事件1、 车辆有故障(如刹车不灵等);2、 车速过快;3、 道旁设备设施无防撞设施和警示标志;4、 路面不好(如路面有陷坑、障碍物、冰雪等);5、 超载超限驾驶发生条件车辆撞击人体、设备等触发事件1、 驾驶员违章行驶;2、 驾驶员工作精力不集中(谈话等);3、 驾驶员酒后驾车;4、 驾驶员疲劳驾驶;5、 驾驶员情绪不好或情绪激动时驾车;6、 行人违章通行事故后果人员伤害、撞坏设备等,引起二次事故危险等级II防范措施1、 车辆进入生产现场应限速5公里,并设专人引导或设置声光信号装置;2、 道口处消除影响司机视线的障碍物;司机临近道口应减速行驶;3、 设置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特别是限速行驶标志);4、 保持路面状态良好;5、 驾驶员、行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行驶、行走不违章;6、 加强驾驶员和其他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如要求行驶时不吸烟、不谈话、 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带情绪驾驶,行驶时注意观察、集中注意力等);7、 加强车辆安全检查,确保行驶车辆处于完好状态;8、 车辆不超载超限行驶。
1.定期检查车辆,发现故障及时妥善处理,不应带障作业2.启动前进行全面检查,发现 故障及时处理,确保无误后才能启动车辆3.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安全操作 规程,防止误操作如在驾驶中不抽烟、不谈话、不疲劳驾驶、不激情驾驶)4. 非经许可厂内应禁止车辆入内5. 增设交通标志(包括限速行驶标志、转弯处或交叉路口没有安置凸镜)6. 保持路面状态度好7. 不超载、超速行驶坍塌系统或装置:项目名称潜在事故坍塌危害因素1、 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储存堆跺过高;2、 大型设备安装、建构筑物施工不规范,基础不牢;3、 大型设备、建构筑物超负荷使用原因事件1、 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储存堆跺过高,堆放不稳;2、 大型设备、建构筑物超负荷使用并超出其承载极限发生条件人员、设备处于坍塌、塌料危险区内触发事件1、 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储存堆跺过高,地放不稳,采取的固定措施失效,取料(物) 方法不当等;2、 大型设备安装、建构筑物施工无监理;3、 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露天设施、装置设置不符合安全要求或设置不到位;4、 违章作业,安全管理不到位事故后果人身伤害、设备损坏危险等级TTI防范措施1、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储存堆跺应稳固,不得超高;设置限高标志或经作业指导书现场提示;2、 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装卸、转运应采用正确的取料(物)方法并严格按安全操 作规程进行,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3、 大型设备、建构筑物设计、制造、安装、施工按标准规范进行,并加强监理;4、 检修时制定并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禁止作业人员站位位于坍塌、塌料或崩料的危险区内;5、 制定针对性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杜绝违章作业。
噪声危害系统或装置:项目名称潜在事故噪声危害危害因素折弯机、焊机等噪声原因事件1、 折弯机、焊机等噪声强度大的设备及工艺;2、 作业人员在噪声强度大的场所作业发生条件缺乏个体防护用品(护耳器等)触发事件1、 装置没有减振、降噪设施;2、 减振、降噪设施无效;3、 未戴个体护耳器;①因故或故意不戴护耳器;②无护耳器4、 护耳器无效;①选型不当;②使用不当;③护耳器已经失效事故后果听力损伤危险等级II噪声危害 防范措施1、 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降噪措施;2、 设置减振、声阻尼等装置;3、 佩戴适宜的护耳器;4、 实行时间防护,即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在周噪声区域不必要的停留时间5、 装卸钢材时“轻提底放”,以便减少噪声1. 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降噪措施;2. 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3. 设置减振、声阻尼等装置;4. 在现场操作的职工佩戴适宜的护耳器等防护器材;5. 实行时间防护,即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风灾系统或装置:项目名称潜在事故风灾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