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大纲[共14页].doc
14页《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1223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4学期 学分:3学分本课程课内总学时:54学时,理论讲授36学时 实践18学时适用对象:适合新闻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采用教材: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采用主要参考书: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2、申凡:《当代新闻采访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3、刘明华,徐泓,张征著:《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美)特德怀特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新华出版社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 新闻采访与是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知识的主要课程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二、教学基本要求 新闻采访是新闻业务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新闻专业学生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一项重要业务技能因此,该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新闻学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以适应现代新闻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教学时数] 1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危机 (2)新闻传播的责任掌握:(1)新闻采访的定义 (2)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教学方式:(课堂讲授1学时)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责任(0.5学时)一、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危机新闻传播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真实客观性,一层是渗进了人的主观性1、神圣严肃的新闻娱讯化2、另一种危机出现在那种视新闻传播为简单搜索事实的观念及其行为里二、新闻传播的责任1、对不公平现状进行抗争;2、对污浊心态进行抨击与鞭挞;3、高扬爱与人情味,健全社会第二节 理解新闻采访的可能理论空间(0.5学时)一、什么是新闻采访二、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1、人人是演员2、剧班3、前台与后台4、演员品性三、在新闻采访中验证1、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社会互动在两种角色进行2、新闻采访中的双主都会以较为理想的方式展开对话四、欧文•戈夫曼的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1、采访是一种互动性的活动2、采访中的“表演”因素永远存在复习与思考题:1.什么是新闻采访?2.简述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
第一章 记者纵横[教学时数] 2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记者的历史和记者的类型掌握:(1)记者的职责和素能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记者的历史和记者的类型教学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第一节 记者的历史(1学时)一、泛新闻时期的“记者”二、近代职业新闻记者的出现三、现代职业记者的出现第二节 记者的类型与职责(1学时)一、记者的类型1、按照新闻传播手段划分2、按活动场所与工作之别划分3、按采访领域来划分4、按采访地域来划分二、记者的职责1、采集新闻信息2、选择与汰弃材料3、制作新闻作品4、联络编辑三、记者的素能1、记者的人生观2、记者的智能结构复习与思考题:(1)简述记者的职责和素能第二章 新闻采访概述[教学时数] 3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采访的历史起源 (2)采访的定义、特点 (3)采访常用的实施方式掌握:(1)隐性采访教学重点和难点: (1)隐性采访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3学时)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历史起源(1学时)一、采访的历史渊源二、可提供的历史借鉴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定义及特点(1学时)一、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报道新闻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1.目的的差异性2.时间的限制性3.项目的突发性4.内容的广泛性5.结果的公开性第三节 新闻采访常用的实施方式(1学时)一、从形式上分二、从性质上分三、是否公开身份与采访目的四、隐性采访(讨论)复习与思考题:1.什么是新闻采访?2.新闻采访的特点?3.常用的采访实施形式有哪些?4.如何看待与评价隐性采访?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 5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1)新闻界的行业规则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闻界的行业规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5学时)第一节 坚持新闻采访的真实性(2学时)一、真实性问题的提出及其内涵的发展1.真实性问题在西方:在西方即使是以搞黄色新闻闻名的普利策在主持《世界报》期间也一再强调新闻的真实与准确在法制社会中,新闻真实性常常是新闻界在面对各种法律纠纷时得以“自卫”的手段2.真实性问题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内涵:二、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1.新闻基本要素的真实准确2.新闻中所涉及的各种背景资料的真实准确3.新闻报道中的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思所想4.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三、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分析:四、防止新闻失实1.新闻从业队伍的自治与内律2.法律手段第二节 坚持新闻采访报道的思想性(1学时)一、坚持思想性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二、如何坚持思想性:1.传播信息是思想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2.抓准问题是思想性实现的关键3.增强可读性是思想性实现的业务手段第三节 坚持采访的时间性(1学时)一、我国新闻界对新闻报道时效性认识的变化及中西新闻实践界对新闻时间性的认识与把握。
二、我国新闻时效性差的原因分析:1.新闻观念的落后2.新闻机构的管理体制3.交通及通讯设备的落后三、提高新闻时效的几个环节1.新闻从业人员观念的转化2.新闻从业人员的作风急需改变3.采编人员的有机运作4.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5.简化审稿制度6.更新物质技术设备及手段第四节 坚持用事实说话(1学时)一、新闻为什么用事实说话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2.事实胜于雄辩二、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表现三、用事实说话的常用方法作业:市场经济中的党报如何增强可读性?复习与思考题:1.新闻真实性有哪些具体要求?2.如何处理新闻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关系?3.在我国增强新闻的时效有哪些可行性途径?4.如何处理新闻的“抢”与“压”问题?5.用事实说话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第四章 采访意识[教学时数] 5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采访意识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作用掌握:(1)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含义 (2)五种采访意识在新闻采写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五种采访意识在新闻采写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教学方式:(课堂讲授5学时)第一节 信息意识(1学时)一、“信息”一词的渊源和涵义二、树立信息意识涉及新闻采访报道的几个理论性问题1、新闻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2、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3、开发与传播信息资源的关系三、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1、广辟新闻信息源2、增大新闻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第二节 受众意识(1学时)一、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二、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点1、报道要看受众对象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4、报道要引导读者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第三节 监督意识(1学时)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 扩散性二、要知难而进,迎着矛盾上1、采访难,要知难而上2、用法律保护自己三、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揭露和解决矛盾四、要掌握批评报道艺术1、抓典型报道2、抓对比报道3、抓追踪报道第四节 未来意识(1学时)一、树立未来意识,重点要落实在搞好预测侄报道上,给受众展示个人来世界1、与回眸性报道不同2、区别于预告性新闻二、预测性新闻的种类1、就预测的范围而分为宏观与微观预测新闻2、就预测的时间长短而言,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新闻三、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1、重根据2、重比较3、重辨证第五节 竞争意识(1学时)一、竞争的日的与态势1、目的:占领市场,争取更多的受众,发展自己,状大自己2、态势:愈趋激烈二、记者竞争的舞台1、有形2、无形三、竞争的方面主要是独家新闻四、竞争要注意的问题1、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2、形成合力复习与思考题:1.采访意识有哪些类型?2.如何在新闻采访中运用采访意识?第五章 发现和识别新闻[教学时数] 3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采访的历史起源掌握:(1)新闻敏感 (2)新闻价值 (3)新闻政策教学重点和难点:(1)新闻政策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3学时)第一节 新闻敏感及其内涵(1学时)一、新闻敏感的定义二、新闻敏感的内涵:三、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3.广泛接触实际生活4.知识广播有助于新闻敏感5.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第二节 新闻价值(1学时)一、关于新闻价值的定义1.主观说2.客观说二、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新闻政策(1学时)一、新闻政策的含义:二、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1.历史上的不良倾向: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2.遵守新闻宣传纪律,按新闻规律办事三、新闻政策与新闻法复习与思考题:1.什么是新闻敏感?其具体内涵有哪些?2.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有什么?3.如何理解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的关系?第六章 采访前的准备[教学时数] 5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采访前的准备掌握:(1)报道形式的选择 (2)在采访计划的制定方面熟练应用了解采访前的物质准备和发稿准备教学重点和难点:(1)采访计划的制定教学方式:(课堂讲授5学时)第一节 新闻线索及其特点(1学时)一、什么是新闻线索二、新闻线索的特点1.新闻线索表现形式的零碎、不具体2.新闻线索只是一种表象3.新闻线索有可能是鱼目混珠第二节 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2学时)一、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3.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4.记者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网5.查阅各种资料二、媒体间新闻线索的共享和互动三、运用新闻线索应注意的事项1.注重验证与反复核实2.尊重新闻规律,不要拔苗助长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4.注意合理安排多个线索的使用第三节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1学时)一、静态采访的定义:平时准备 临时准备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