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第五章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4(教学版).ppt
124页第五章第五章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主讲:占如默zhanrumo@西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介绍“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影响” •二、教学重点: 1、介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2、重点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 一、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二、专制主义严密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是以一种血缘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由此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家族与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由于宗世代相传成一系统,有一定的法则,即“宗法”•宗法制度确立的因素宗法制度确立的因素•1 1、频繁的洪涝迫使人们在治水的过程中建、频繁的洪涝迫使人们在治水的过程中建立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立大规模的社会组织;•2 2、商朝王位继承非常混乱,以致内乱不止商朝王位继承非常混乱,以致内乱不止•3 3、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很早就实行聚族而居、流动性不强的定居农业生产和生活,很早就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传统•氏族社会的解体在中国极不充分,氏族社氏族社会的解体在中国极不充分,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和血缘观念大量积淀下来,会的血缘关系和血缘观念大量积淀下来,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演变为宗法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演变为宗法制•统治者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统治者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成为宗法制,用宗理和心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成为宗法制,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在社会结构中,由家聚合为家族,再由家族纠合为宗族,并与邻里乡党组成村社和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 •三是宗庙祭祀制•(一)(一)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 以周公为首的统治者,建立了立子立嫡以周公为首的统治者,建立了立子立嫡的权力继承制度,中国由此开始进入宗法的权力继承制度,中国由此开始进入宗法社会•((1 1)嫡庶之分)嫡庶之分•保证嫡长子的继承权,周公制礼严格地区分嫡庶•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长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叫作庶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妻妾妻妾普通称谓普通称谓宗法称谓宗法称谓继承继承 妻妻(正配正配) 四哥四哥(14岁岁)嫡长子嫡长子 嫡子嫡子六哥六哥(10岁岁)嫡次子嫡次子庶子庶子 妾一妾一(侧室侧室) 二哥二哥(18岁岁)庶次子庶次子五哥五哥(12岁岁)庶四子庶四子 妾二妾二(侧室侧室) 大哥大哥(20岁岁)庶长子庶长子三哥三哥(16岁岁)庶三子庶三子 •意义意义: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在于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既可以让失去王位继承既可以让失去王位继承权的诸王子分享王室的权力,消除他们的权的诸王子分享王室的权力,消除他们的不满;又可以使周王朝的大部分疆土掌握不满;又可以使周王朝的大部分疆土掌握在最为可靠的兄弟、同姓手中。
在最为可靠的兄弟、同姓手中•(2)(2)大小宗之分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王从王室分出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王从王室分出 去,另立为宗,并伴以授土授民的封邦去,另立为宗,并伴以授土授民的封邦 建国;以嫡长子系统为大宗,以别子系建国;以嫡长子系统为大宗,以别子系 统为小宗;小宗服从大宗统为小宗;小宗服从大宗大宗小宗承袭图大宗小宗承袭图•最高统治者天子:•从政治关系看,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从宗法关系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其余诸子则被分封为诸侯,授民授疆土•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宗子有权主持祭祀,有掌管本宗财产的权力,还有权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对宗族成员有管教与惩罚的权力,甚至有生杀大权二、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世袭爵位的一种政治制度•帝王将自己开拓的疆土,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和有功的臣民,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以屏天子,也称“封土建国” 。
•诸侯在分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天子承担服从王命,定期朝贡,提供军赋,护卫周室等义务 国国•诸侯又按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依此比例分封士 •家家•嫡长子在继承王位之后,将土地与官职分封给他的兄弟们•这种兄弟国的分封制始于周武王•血亲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统治权力世代血亲相传•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後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山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郡县制已成主流 三、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宗庙祭祀制度:昭穆之分宗庙祭祀制度:昭穆之分•昭、穆昭、穆是一个古代祭祀的问题,昭穆所序的就是世代辈分,但也和嫡长子继承制有关•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始祖后稷昭文王成王昭王恭王穆武王康王穆王懿王确定昭穆:排除旁系夺嫡。
确定昭穆:排除旁系夺嫡•周人奉后稷为始祖,文王姬昌的庙为昭祧庙,武王的称穆祧庙,昭祧庙与穆祧庙与始祖庙三庙万世不毁,以下 “亲尽而毁”•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四、宋代宗法制度的重建四、宋代宗法制度的重建•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族权与政权完全合一秦汉以后,国家政权逐渐与族权分离,西周那种严格的宗法制度已不复存在•但由于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父权制继续存在,所以宗法制的基本精神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特定的时期,又重新凸现为重要的社会特征•一方面,国家政权迫使族权从属于政权;•另一方面,族权在乡间还以独立的形式获得长足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作为国家政权的一种补充•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由于世家大族的发展,门阀世族在东晋达于鼎盛这一时期的宗族制度也相应比较发达•但从南北朝以后,门阀制度逐渐衰落,特别是隋唐以来,门阀制度遭到多次严厉打击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宋王朝时期,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力图寻找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方案来挽救封建社会的衰颓之势,达到长治久安。
•《周礼》所描述的宗法政治结构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这样,就在北宋时期兴起了一股重建宗法的思潮•由于宋代理学家们的理论建树和身体力行,自此以后,涌现出了大量自发组成的父系血缘宗族共同体•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族权与政权、神权、父权一起构成中国社会的四大社会维系力量,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范仲淹:第一个重建宗法组织并获成功•范氏义庄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第二节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家天下的延续•第二,封国制度不断•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第四,家国同构 长盛不衰的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家族制度•在周代以后,家族始终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基石,他们可以超越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政权形式,而成为社会上最稳固的社会实体•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祠堂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是,祠堂的首要功能,通过这一活动加强家族的凝聚力二是,向族众灌输族规和家法的场所,也是惩罚不肖子孙和解决族内矛盾的法庭•祠堂在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家谱是家族的世系档案、经典、法规家谱的重要作用是防止血缘关系的紊乱,从而使得家族的不至瓦解•魏晋时期是门阀世族鼎盛的时期,这一时的谱牒学也非常兴盛,经过南北朝隋唐,门阀世族最终被消灭,但到了宋代,又掀起了重建家族的运动,修家谱之风又慢慢兴盛起来•欧阳修《欧阳氏谱图》•苏洵《苏氏族谱》•司马光《家范》•朱熹《朱子家礼》•族规是家族的法律•最早的家规是三国时魏人田畴为其家族制定的宋代,宗族组织普遍,家规由一家一户的家训,转变成专门约束家庭成员的规章,家法、族规才成为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族规的作用也体现了它的内容:•首先是强制性的尊祖;•第二是维护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分、辈分、年龄、地位的不同;•第三强制实行儒家伦理道德,必须尊礼奉孝•族田是家族的公共财产,包括祭田、义田、学田,它们主要用于家族公益的费用这是家族制度的物质基础•明清以来,有的家族的族田很大,比如明万历年间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董氏家族的祭田就有3480亩流坑村明代中宪大夫、刑部郎中董燧故居 •宋明以后,宗族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族权布满农村社会各个角落的众多宗族,成为仅次于政权的权力体系•族权与政权互补互用,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族权与政权、神权、夫权一起构成中国传统社会中四大社会维系力量家国同构家国同构•1 1、、““家家””向向““国国””的拓展的拓展•“家”与“国”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有明确的概念的但是在古代,却是两个可以无限伸缩的单位对于凌驾于万人之上的皇帝国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他一家人的•在中国古代,治国成为治家的扩大•“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是•《论语•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以为政•2 2、、““孝孝””向向““忠忠””延伸延伸•《易序卦》中对天地万物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 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孝”与“顺”通 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孔子把君臣与父子相提并论,从思想上为君臣父子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他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更直接把君臣父子列为“礼”的突出角色代表。
•顺着这一思路,《孝经》更进一步把“孝”钉到了政治领域之中,•《孝经》开宗明义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观念的发展线索:•《论语》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孝经》 “父权” “君权”的绝对性→董仲舒形而上化、绝对化→“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权威绝对化的后果:•①家:父与子的天然亲情扭曲•林安梧:“‘父’这时便不只是那血缘性的自然联结的最高象征,而且具有绝对的宰制性、权威性,‘父’不再是家庭里的‘父亲’,而且是整个‘社会’里的‘父权’•②国:一人专制的局面形成•《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孝”发生在“家”的内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子女出于血缘亲情对父母的一种天然情感,是伦理领域的问题;“忠”发生在“国”的领域,是君主与臣子之间,臣对君的一种情感,事实上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但是,由于古代家国同构,因此“国”的问题被当作“家”的问题,“国”的治理被当作“家”来治理,政治学的问题被当作伦理学的问题来处理于是“家”中对“父”的孝,推衍、转移到“国”中就变成“臣”对“君”的忠•从今天的角度看,儒家的政治学说并没有从伦理的母胎中剥离出来。
儒学帝制化的过程中,把君臣的政治关系比附于父子的血缘关系,由伦理上父对子的自然权威与子对父的必要服从,推衍到政治上君对臣的绝对权威与臣对君的彻底服从,为“君臣大义”提供合法性依据并且,伦理上子对父的“孝”被绝对化,并衍化成为政治上臣对君的“忠”•故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第三节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结构•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马克思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欧洲型和东方型(亚洲型)东方型以中国、土耳其为代表,国家政权绝对地集中到君主手中,君权第一,政治至上,不存在一种与君权抗衡的势力•古代中国与欧洲政体有以下差异(区别)•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 王权专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靠武力起家,凭武力坐天下,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从轩辕黄帝时代起皆如此•第二,经济基础稳固,农耕经济基础稳定: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君主专制政权高度集中,没有民主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其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文字狱、族灭、连坐、廷杖即君权的极端形式•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户口和土地管理制度•“书社制度” • “什伍连坐法” 第四节第四节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影响•一、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有其正负两方面的价值和作用•1、正价值是使国人异常重视宗法伦理,重视道德修养,更注重家、国一体观念与家庭家族的亲情、人际间的和睦、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对国家对君长尽忠尽责,恪尽职守,守于本分,对亲人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朋友讲究信义,尊老爱幼。
•2、负价值是使得人们过份看重道德的作用而无形中忽视了法制的作用与建设春秋战国时代一些思想家的法制思想在以后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真正的“法治”并没有建设起来•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理,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这使得古代中国成了泛道德主义社会泛道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泛道德主义泛道德主义,就是道德意识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并涵盖渗透到其他一切社会领域,道德为其它一切领域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领域都沦为道德的奴婢,依附于道德,服务于道德•说到底,道德的约束力是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古语说:“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表明道德律发生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其实从根本上说,只有当道德律内化为人主体内在自觉性时它才起作用,故法制有其必然性•道德说教容易与真正的修养脱离,从而使得道德在整饬人心时显得苍白无力故伪善的道学家往往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道德成了人们谋取利益的工具•道德总是为政治所利用,成为政治的工具乃至于帮凶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尤其得利于宗法伦理,宗法与专制的联姻,使得封建专制变成异常的严固,同时又在宗法伦理的面纱下变成温情脉脉。
•在泛道德主义的封建社会中,获利的是少数特权阶层,牺牲的却是广大黎民百姓的自由与平等!•宗法制的核心在于等级制,以维护、区分嫡庶尊卑的权利与义务,而专制的核心也在于等级制,其目的也是为了区分君臣上下贵贱的权利与义务•故泛道德主义的社会,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社会普遍有三六九等、官尊民卑的意识,故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薄弱•另外,人们过份看重家庭家族的利益,亦会令人在政治中搞裙带关系,养成官吏贪污腐化和家族犯罪•二、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和作用•1、其正价值是,中华民族有着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和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民族的整体观念极强,以龙的传人而自居、自豪,在国家道德理念上皆认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向往和平,渴求统一,往往具有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在人生价值中,有着强烈的入世、参与政治的人生愿望,对个人修养有着极浓厚的“内圣外王”的心态,对人生追求则往往抱着经世致用的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能把人的自我修养、完善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两相结合起来,对国家与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2、负价值:专制是靠剥夺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一种工具,与民主背道而驰,封建专制有着不完善、不人道的一面,对民众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
经济剥削、人生权利的剥夺、政治压迫使人民遭受极其残酷的待遇•政治型的范式还在社会上普遍养成官尊民卑、官本位的思想意识,使国人对政治有着严重的服从心态,迷信权力、崇拜权威,缺乏个人自信心,在政治权力下表现出奴性的心态•三、宗法与专制结合,在政治上的表现则是礼法合流、儒法合流,“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血腥冷酷的专制披上了宗法伦理温情脉脉的面纱•民众缺乏宗法权与政治权,思想与人身自由都受到控制和压抑,从而个性、自由受到压制,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受到极大妨碍,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蚕食,令世人普遍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第五节第五节 宗法制下复杂的亲属关系网宗法制下复杂的亲属关系网•一、族:九族、六亲、三族一、族:九族、六亲、三族•1 1、九族、九族•“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九族所指,普遍公认的说法是: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2 2、三族:、三族:•“三族”所指,也有不同的说法:•(1)“三族”指父、子、孙•(2)“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3)“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3 3、六亲、六亲•历史上的“六亲”则有特定的内容,代表性说法三:• (1)《左传》: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女儿夫家的亲属)•(2)《老子》 :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3)《汉书》 :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二、父系单传世系二、父系单传世系•西周时期,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方面奉行严格的父系单传世袭原则这一原则在此后一直支配着传统中国社会•就政治权力基层而言,不仅绝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给本姓女性后裔•“牝(雌)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三、亲属称呼三、亲属称呼•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 祖(王父、祖父):父之父• 祖母、王母:父之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 曾孙:孙之子 • 玄孙:曾孙之子 •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至玄孙) • 世父:(伯父)父之兄• 世母(伯母):世父之妻 • 叔父:父之弟 • 叔母(婶):叔父之妻。
• 姑(姑母):父之姊妹 • 姑父:姑之夫 •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 •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 从祖父(堂伯、堂叔):父之从兄弟 •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父之妻 •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 族父:族祖父之子 • 族兄弟:族父之子 • 嫂:兄之妻 • 弟妇:弟之妇 • 从子(侄):兄弟之子 •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 从孙:兄弟之孙 •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 姨父:姨母之夫 •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 姨(姨子):妻之姊妹 •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 舅(嫜、公):夫之父 • 姑(婆):夫之母 •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 小姑子:夫之妹 • 娣妇:夫之弟妇 • 姒姆:夫之嫂 •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四、趣话古今亲属称谓四、趣话古今亲属称谓•1、家、舍、亡、先、犬、小•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 •2 2、古今妻子称谓、古今妻子称谓•小君、细君;皇后;梓童•夫人;荆妻;娘子;糟糠•内人、内子;内掌柜的•太太;妻子;老伴儿•娘儿们、婆娘、婆姨;堂客;媳妇儿•老婆;老爱•继室、续弦•家里、屋里人、做饭的•女人•爱人•右客•伙计、搭档•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3 3、丈夫称谓和夫妻互称:、丈夫称谓和夫妻互称:•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
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 •4、父母称谓及其他•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丈人:丈人:古代不仅指岳父,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宰相张说做“封禅使”张说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东床”的缘来: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思考题:•*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 2、中国宗法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 •4、中国君主制度有那些特点?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