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数学导学互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doc
3页数学导学互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教学是一种创新,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特殊优势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一、创设思维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掌握于思,思起于疑,创设情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了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创设长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兴趣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运理”时,一开始,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开始画图、观察、度量很快得出结论: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我开始启发:“把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连结以后就得到一个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那么‘中点’与‘平行’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几个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二、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想知道的——怎么想到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个重要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对问题的见解,而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最初接触到一个问题后是如何绞尽脑汁地分析,中间又经过了哪些主观认识与客观条件的冲突,最后又是如何捕捉到信息,联想到相关的定理、公式的。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题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问题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只有把教师思维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他才会进一步举一反三三、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语言教育专家吕淑娟说得好:“数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是“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决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数学教学中,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以及例题解答等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经,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那种老教法,要先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解答、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找出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进行启发、引导、解决这样的教法即给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也是教师的“导”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做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最好不要对习题进行提示,要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创新或一题多解,待学生完成后,再认真批改、评讲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四、加强数学应用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许多人感到中学教学用处不大,因此应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注意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有关一次方程或二次方程可联系存款利率的问题,二次函数可联系投球问题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实践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数学讲座、办黑板报,开展数学竞赛活动等有人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都忘完,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进行教学的真正成果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是送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真正成果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第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