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_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pdf
23页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 ))) 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汲 提要: 本文评论了三种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思路: 以理性选择理论为 基础的宗教经济模式、 以多维度分析和去制度化为中心的新世俗化理论, 以 及旨在比较不同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宗教) 政治) 文化互动关系的多元 宗教现代性研究作者指出, 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真正超越, 不在于简单地 否定宗教衰落的命题本身, 而在于更好地回答经典世俗化理论所提出的问 题, 即通过重新追问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 将研究的焦点从对现代 性的确证转换成对现代性的批判 关键词: 经典世俗化理论 宗教经济模式 新世俗化理论 多元宗教现 代性 现代性 宗教变迁 一、 导 言 在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中, 对经典/ 世俗化0(secularization) 理论的 质疑已经不能算是具有原创性的工作了所谓经典世俗化理论, 主要 是指由欧洲的启蒙理念和经验生发而来的、 以经典社会学家们的某些 论述为基础的有关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衰落的各种观点在理论 层面上, 这类观点在上个世纪 60- 70 年代(甚至更早些)就已经暴露了 众多问题, 例如它们所具有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所预设的线性社会 进化史观及其西方) 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宗教观念等等。
从经验的角度 来看, 宗教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衰退的假设以及与这一假设相关的 政教分离、 宗教的私人化等衍生性命题, 似乎也与当代世界的宗教景观 颇为矛盾事实上, 近 20- 30年中, 各种新、 老宗教不仅在全球范围内 普遍兴旺, 而且也继续在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西方相继发 生的有宗教深刻卷入的政治事件尤其凸显了这一势态, 例如 1979 年的 伊朗伊斯兰革命、 1989 年的东欧剧变以及 2001 年的/ 9110事件正因 如此, 不少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批判视为更新宗 55 教社会学理论的起点在这股潮流中, 美国社会学家贝格尔( Peter Berger)的转向具有指标性意义, 也常为世俗化理论的批评者所乐道 这位 20世纪 60年代世俗化理论的重要建构者在 90 年代末公开承认 世俗化理论/ 是个错误0根据他最近的看法(Berger, 1999), 除西欧以 外, 当今世界与其说是处在世俗化当中, 不如说是处在宗教复兴当中; 或者说, 现在的趋势是/ 去世俗化0(desecularization)的 ¹ 很难有一个议题能像世俗化这样, 既是公认的老生常谈, 却又能不 断地激起人们的热情。
争论不绝的原因之一在于世俗化概念本身就充 满歧义由于争论者往往在不同的理论和经验的上下文中、 针对不同 层面的问题使用这一概念, 新的话题便层出不穷此外, 人们对于宗教 P非宗教、 神圣P世俗的界限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 对经典世俗化理 论的否定、 批判和修正虽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但争论并未达致共识, 或者说也不可能达成共识事实上, 对世俗化的反省还在不断地累积 并向不同的方向进展, 因此, 对相关争论的梳理甚至已经成为了宗教社 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并不打算系统地回顾这一远未终结的 理论公案 º , 而是要集中讨论三种较有影响的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的 思路, 它们是: 宗教经济模式(religious economies model, 或称/ 宗教市场 理论0)、 / 多维的0(multidimensional) 和/ 去制度化0(deinstitutionalization) 的/ 新 世 俗 化 理论0, 以 及/ 多 元宗 教 现 代 性0 ( multiple religious modernities)理论这三种/ 后世俗化0论述分别代表了当代宗教社会学 对待世俗化理论遗产的三种策略: 否弃、 重新定义和有限使用。
通过对 这三种后世俗化理论的述评, 我将试图说明什么是经典世俗化理论的 核心关怀、 如何可能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 并分析这些后世俗化论述和 最近一些中国宗教研究之间的关联 二、 宗教经济模式: 理性与市场的迷思 自从马丁(Martin, 1965, 1969)指出世俗化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 56 社会学研究 2008. 4 ¹ º在宗教社会学领域中对世俗化争论的分析概述, 参见 Gorski, 2000, 2003; Beckford, 2003: 30- 72; Willaime, 2006a 针对贝格尔的这种转向, 一些社会学家也作出了批判性的回应, 参见 Woodhead, 2001, 特 别是其中Steve Bruce 和Dani le Hervieu2L ger 的文章 概念并提出把世俗化/ 从社会学的词典中清除出去0之后, 一些学者就 提出全面摒弃世俗化理论他们认为, 世俗化理论不仅缺乏经验的支 持, 而且是论述不系统的大杂烩(Hadden, 1987)而最近十几年中宗教 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替代性理论的确立, 在某些研究者看来, 则标志着世 俗化理论被真正击败了 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 美国社会学家斯达克和本博瑞兹(Stark Finke Iannaccone, 1991, 1992;Finke, 1992), 并借此向世俗化理论提出挑战。
依 据这种模式, 个体行动者的宗教行为可以看作是以计算代价 P利益的理 性选择(rational choice)为基础的消费行为, 宗教机构或团体则可以看作 是提供宗教产品的企业于是, 宗教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宗教市场内部 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 而与现代化的进程无关这 样, 宗教在现代化美国的高度繁荣这一经典世俗化理论无法说明的现 象, 用经济学模式就很容易理解了根据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原理, 一个 宗教企业成功与否, 取决于它在宗教市场中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 而 一个宗教市场兴旺与否, 则取决于市场开放的程度与企业竞争的水平 由于美国的宗教经济体是多元主义的和自由竞争的, 因此, 各宗教企业 会不断努力降低宗教生活的成本, 提高宗教服务的质量, 争取宗教消费 者, 促进宗教消费的总量在这样的社会中, 虽然不同的宗教企业的经 营各有成败, 但是, 宗教市场在总体上必然是繁荣的(Finke, 1992) 基 于同样的理由, 宗教经济模式也可以说明欧洲宗教的衰落相对于美 国而言, 欧洲是一个处在高度管制和垄断之下的宗教经济体, 宗教企业 缺乏动力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宗教市场的活力和宗教参与的 强度自然就会降低( Stark 而沃纳(Warner, 1993) 在称颂这一/ 新范式0时, 不忘 首先要指出它绝非来自欧洲的旧范式, 而是/ 完全独立地来自美国历史 的启迪0。
¹ 尽管如此, 不可否认宗教经济模式是一种易操作的、 有解释力的理 论的确, 这个理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旺盛的活力, 很快催生了一批 同一类型的在美国内外进行的实证研究最近几年, 在美国普度大学 杨凤岗教授的大力推动下(杨凤岗, 2002, 2007; 林巧薇, 2003), 宗教经 济模式以/ 宗教市场理论0的名义, 作为一种普遍有效的/ 新范式0被介 绍到中国不少中国学者报之以热情回应(例如魏德东, 2003; 张志鹏, 2004), 甚至赞之以宗教社会学中的/ 哥白尼式革命0对这一理论在中 国社会的应用与检验, 也激发了一些优秀的研究例如, 卢云峰(Lu, 2005)从企业逻辑出发分析了的组织和理论的演变; 杨凤岗 (Yang, 2006)根据政治管制的程度将中国的宗教市场进行了划分; 李向 平(2006)则提出要把宗教市场理论和对中国宗教的分散性特征的把握 结合起来2006 年 6月, 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宗教社会科学 研讨会即以宗教市场理论为主题根据这次研讨会的报道, 主办者期 冀这种宗教社会学的/ 最新理论成果0在中国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当代中 国宗教作出妥帖解释, 而且也可以借助中国经验修正和发展这一新范 式, 使中国宗教研究在不久的将来/ 出现突破性的飞越, 并以此反哺西 方0( 魏德东, 2006)。
像其他任何一种西方/ 最新0理论一样, 宗教经济模式无疑值得中 国学者学习和应用, 不过, 要理解中国学者对宗教经济模式的热情, 除 了学术本身的理由以外, 还必须考虑到中国学术) 政治场域的独特情 境首先, 在中国官方的学科分类当中, 宗教研究长期处在哲学、 史学 的支配之下, 而宗教经济模式则提供了简明易用的资源, 满足了不少学 者使宗教研究独立出来并进而/ 社会科学化0的期望宗教经济模式标 榜/ 实证主义0取向和定量的经验调查, 其理论是由大量相互参照的、 低 度抽象的定义和命题构成的和源自欧洲的社会理论相比, 这种理论 具有一种典型的将社会学/ 行为科学0化的美式风格但也正因如此, 59 论文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 ¹宗教经济模式引发的讨论不限于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Bruce, 1992; Jelen, 2002; Stolz,2008 宗教经济模式具有/ 中程理论0那种较为优越的可操作性和生产性只 要将这些命题应用到一个具体的宗教企业或界限相对明确的宗教市场 中加以检验, 就可以得到既/ 理论化0又/ 科学0的研究, 并和那些/ 基于 纯粹思辨的0研究区别开来另一方面, 宗教经济模式提供了一套论 述, 使人们可以使用经济学术语(如供求关系、 市场结构、 消费偏好等 等)来描述和分析宗教现象。
尽管此类描述和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只是 对已知事实的一种比喻式的复述, 而未作实质性的解释, 但是, 这种修 辞学的操作不仅使宗教研究显得更/ 科学0, 而且也使处在学术界边缘 的宗教学和处在学术界中心的经济学联系起来了更为重要的是, 宗 教经济模式所蕴含的美国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呼应了 中国政治 ) 学术界的主流话语, 这使得有关/ 宗教市场0的研究具备了 / 政治正确0的正当性与此同时, 这一模式所暗示的减少国家调控、 促 进宗教多元竞争的诉求, 也使中国学者可以委婉地表达出他们对宗教 自由的认同和对宗教管制的批评 换言之, 宗教经济模式对于社会科学取向的中国宗教研究起到了 某种解放和建构的作用, 不过, 这种解放和建构本身也充满权力的意 涵特别是, 如果未能注意到这种理论的有限性, 把一些美国社会学家 在国际学术场域中对欧洲传统理论强势的反应当作是西方宗教社会学 的有效共识, 那么, 这种理论接受甚至还有可能对中国宗教研究的整体 建设产生某种遮蔽的效果例如, 为了说明宗教经济模式是/ 划时代 的0的新范式, 就必须建构一个被否定掉的旧范式因此, 中国学者在 传播宗教市场理论的过程中, 也几乎全盘接受了美国宗教经济学家们 对于世俗化理论的简单否定态度, 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与世俗化理论 有关的诸多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和深刻的理论洞见。
那么,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宗教经济模式对世俗化理论的否定呢? 它是否像其支持者所声称的那样, / 彻底战胜0了世俗化理论呢? 在做 出评价之前, 我们应该首先明确经典世俗化理论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此, 有必要区分世俗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从结论上看, 经典世俗 化理论难免都与对宗教衰退的预测有关; 但从出发点上看, 这个理论的 核心关怀则是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在经典 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 和韦伯那里其实都是极为复杂和充 满张力的不过, 在很多情况下和相当长的时间里, 现代宗教变迁被简 明扼要地表述为理性将现代社会与现代人从宗教权威中解放出来的过 60 社会学研究 2008. 4 程这种/ 世俗化0观念把现代性看作是对宗教的否定, 二者的关系甚 至被看作是零和游戏 ¹ 这样, 世俗化从最初的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 社会的描述性概念, 很快变成了以线性的进化史观为基础的有关社会 总体趋势的断言于是, 问题出现了: 宗教社会学本应提供标定宗教变 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