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服文化】汉服体系之首服.docx
34页汉服体系之首服一:冠弁类冕冠冕冠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用于重大祭祀夏代已经有其制,称为“收”,商代称“冔(xu一声)”,周代一度称为“爵弁”,后改称“冕”,又称“冕冠”《仪礼 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周代之前的冕冠形制,在汉代就已经失传汉初祭祀,采用的是刘邦创制的长冠,东汉明帝,为了整饬礼制,诏令有司以及儒学大师参考古籍,重新厘定了冕冠制度自此历代沿袭,直到明代冕冠顶部盖一木板,名 “延”,又称“冕板”这种冕板前圆后方,呈长形,象征天圆地方前低于后约一寸,略呈前倾之势,以象征俯伏谦逊冕板的表面多裱以细布,上用玄色,下用纁色在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名“旒(liu二声)”穿旒的丝绳以五彩丝线编织而成,名“藻”旒的多寡是辨别身份的标志(《礼记 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玉珠的颜色也有规定,如在商周,通常采用五种颜色,即在每串垂旒中,分别按顺序相间着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玉珠到了汉代,则采用单色玉珠冕冠之所以采用垂旒,一是用来昭明身份,而是借以遮挡视线,使戴冠者目不斜视,不看不正之物成语中的“视而不见”一语,来源于此。
冕板的下部即为冠身,以铁丝,细藤编为圆框,外蒙缟素等织物这种冠身称为“武”或“玄武”,又称“冠卷”《礼记 玉藻》:“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汉郑玄注:“武,冠卷也,古者冠、卷殊冠卷的两侧各有一个对穿的小孔,用以贯穿玉笄,名为“纽”《周礼 夏官 弁师》:“皆玄冕朱里延纽郑玄注:纽,小鼻,在武上,笄所贯也戴时将冠身扣覆在头顶,插入玉笄,使冠身和发髻固结冠纓,商周用来固定冠身,左右各一,系结于颌汉朝则只用一条,一头系在笄首,一头绕过颌下,系在笄的另一边这种冠纓称为“纮(hong二声)”晋杜预注:纮,纓以下而上者冕板的两侧,还垂挂两根彩色丝带,称为“紞(dan三声)”紞的下端分别悬挂一枚丸状玉石,称为“瑱(tian四声)”,又名“充耳”用黄色丝棉球代替玉石者,称为“黈纩(tou三声 kuang四声 )”佩带充耳的目的,据说是为了止听,提醒戴冠者误信谗言《诗经 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汉毛亨注,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充耳不闻”一词,即来源于此唐代以后,将紞加长,上横于冕板,下垂于胸前,甚至垂于地面,名为“天河带”另在冠武上装饰金蝉等饰物阎立本 历代帝王像)明朝,又恢复古制明神宗朱翊钧定陵出土冕冠)爵弁。
周代爵弁制度也一度失传,东汉恢复,形制略有损益《后汉书 舆服制》:“爵弁,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隋书 礼仪志》:“爵弁,玄纓无旒,从九品以上,助祭,则服之《新唐书 车服志》:“爵弁者,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之服也以紬(chou 二声粗绸)为之,无旒,黑纓,角簪导定陵爵弁长冠长冠,同为祭冠,以竹皮为骨,外裱漆纚(li二声),冠顶扁平而细长另有斋冠,齐冠,竹皮冠,刘氏冠,鹊尾冠等异名《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长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后汉书 舆服制》:“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祀宗庙诸祀而冠之晋代沿用长冠之制,有所改进,不用竹皮,直接以漆纚为之隋朝时,被废除《隋书 礼仪志》:“诸建华、鵔鸃、鶡冠、委貌、长冠、樊哙、却敌、巧士、术氏、却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木俑)汉代冠制手工图皮弁最早的朝冠称为“弁”,因以鹿皮为之,又称为“皮弁”制作时先将鹿皮分割成数瓣,呈瓜棱形,然后用针线缝合之,上锐下广,似两手掌相合。
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第十五》里说:“弁如两手相合抃(bian,四声,拍手)时也,……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缝合之后,则在冠内衬以象骨,名“邸”拼缝之间的凸出部分被称为“会”,会中间缀以五彩玉饰,名“琪”《诗经 淇奥》:“会弁如星”应该指的就是“会”之间的玉饰像星星一样闪亮琪的颜色和数量是区别身份的标志如天子用十二琪,五采玉;诸侯用七琪,三采玉;子男用五琪,三采玉;孤用四琪,再命之卿用三琪,再命之大夫用二琪,皆二采玉制出商周,天子百官均可以使用,专用于朝会《周礼 夏官 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琪,象邸玉笄 早期的皮弁不用簪导,冠上也不用珠饰图为 阎立本 历代帝王像 中的南唐皇帝陈后主阎立本 历代帝王像 隋炀帝冠身四周缀以卷叶,形如莲瓣,莲瓣之间饰以卷花,另在冠梁上饰以玉琪唐 杜佑 通典:“(皮弁)大业中所造通用乌漆纱,前后二傍如莲叶间空处又安拳花,顶上当缝安金梁,梁上加琪天子十二珠为之,皇太子及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下六品各杀其一琪,以玉为之,皆犀簪导六品以下无琪,皆象簪导皮弁之制在宋朝时不流行明朝,又恢复了皮弁制度《明史 舆服制》:“皇帝皮弁服,……其制自洪武二十六年定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缀五采玉十二以为饰,玉簪导,红组纓。
委貌冠造型与皮弁相类,因以黑色丝帛制成,又称“玄冠”其制上锐下丰,状如覆杯使用时以冠纓缚系,不用簪导公卿,诸侯、大夫等常朝视事则戴之;戴时与朝服相配制出商周《礼记 郊特牲》:“委貌,周道也汉郑玄注:“常所服以行道之冠也或谓委貌为玄冠也汉魏沿用,隋朝被废止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 右四所戴为委貌冠通天冠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朝冠,本为楚冠,秦朝确立服制时定为天子首服,主要用于郊祀、明堂、朝贺、燕会汉蔡邕《独断》:“通天冠,天子所常服,汉受之秦,礼无文《后汉书 舆服制》:“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汉朝以降,晋朝于冠前加金博山,南朝于冠下衬黑介帻,隋朝于冠上附蝉,并施以珠翠,唐代改变冠形,将前倾的冠梁改为后仰,冠梁增至24道等《杜佑 通典 礼志》:“秦制通天冠,其状遗失汉因秦名,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之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犀簪导,乘舆所常服晋依汉制,前加金博山、述,乘舆常服宋因之,又加黑介帻齐因之,东昏侯改为玉簪导梁因之,复加冕于其上,为平天冕北齐依之,乘舆释奠所服隋因之,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朔日、元会、各朝会、诸祭还则服之。
大唐因之,其纓改以翠緌《新唐书 车服志》:“通天冠者,(天子)冬至受朝贺、祭还、燕群臣、养老之服也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金博山、黑介帻、组纓翠緌,玉犀簪导宋朝聂崇义所作《三礼图》,复原的通天冠,于秦汉之制差距很大《三礼图》经皇帝钦定,成为宋朝服制的规范从此,通天冠的基本样式被固定下来:梁前朝后翻卷,顶缀珠翠,额加博山,并饰以金蝉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前抱子者戴通天冠远游冠皇帝戴通天冠的时候,太子、诸王应戴远游冠此为汉朝定下的制度,为历朝所遵循远游冠取式于楚冠,本名“通梁”汉朝的远游冠式样与通天冠相同,但不用山、述等装饰《后汉书 舆服制》:“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山,附缀于冠前的牌饰,因被做为圭形,其状如山,故以为名述,一种鹬形饰物,以细布制成鹬为水鸟,见天将雨而鸣,古人以其能知天时,故用作帝王冠饰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前者为远游冠进贤冠进贤冠是文官,儒士所戴的朝冠,出自汉朝,因文职官员有向朝廷引荐能人贤士的责任,故以“进贤”名之通常以铁丝为骨,外蒙细纱使用时加在介帻之上,于介帻合为一体整个冠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冠上的梁柱是区别等级的标志,有一、二、三梁数,以三梁为贵。
蔡邕《独断》:“进贤冠,文官服之,前高七寸,后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卿大夫、尚书博士两梁,千石八百石以下一梁汉制,礼无文汉代的进贤冠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基础部分为介帻,通常作为尖顶,称为“屋”,戴在头上可将发髻悉数罩住介帻正中近额眉处被称为“颜题”颜题”朝两侧延伸,到颅后形成两个尖角,称为“收”,或称“纳言”帻的两侧分别接续一片,处于耳际,称“耳”介帻的上部即为冠身:以铁丝弯成三面体,外裹漆纚,并附缀于顶,即史书所谓“展筒”,展筒的正面竖以铁柱,被称之为“梁”魏晋南北朝,皇帝行“冠礼”也兼用之,冠式采用五梁,以示区别魏晋期间的展筒由三面体变为两面体,冠后的纳言增高,与展筒平行,冠体以簪导固定唐代文吏郊祀用冕,公事用弁,朝参则用进贤宋代进贤冠大体承袭唐制,略有损益《宋史 舆服制》:“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纓结等明朝官吏朝会俱戴梁冠,所谓梁冠,实际上就是进贤冠的异名《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文武官朝服: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数分等第《范仲淹写真像》 范仲淹所戴梁冠之上,附着笼巾笼巾是附着在梁冠上的一种饰物,以细藤编成,外表涂漆,左右分为两扇,呈长方形,顶部呈方形。
前有银花牌饰,中附一蝉,并簪以立笔两边各缀小蝉三枚,左侧插以貂尾武职之冠,其冠以漆纱为之,作簸箕状,使用时加在巾帻之上秦统一冠制后,将此冠颁于近臣汉代因之,专用于武职,因称“武冠”,也有称“武弁”“大冠”“繁冠”者蔡邕《独断》:“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通典 礼志》:“隋依名武弁,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图为大唐衣冠复原的貂蝉武弁朝服——侍中、左骑散常侍 汉族贵妇祭祀行礼也戴礼冠,礼冠中以凤冠为重,非命妇(泛指有封号的妇女)不备凤冠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朝《后汉书 舆服制》记载,汉朝太皇太后、皇太后参加谒庙仪式,头戴凤凰形饰物,虽然尚未形成凤冠,但可以认为这种凤凰饰物饰首的风气,是后世凤冠的滥觞正式将凤冠确定为法服,并将其列入冠服制度,在于宋朝之后《宋史 舆服制》:“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hui 一声,五彩野鸡)四凤南迁之后, 宋朝对凤冠作了改进,加入了龙的造型,命之为“龙凤花釵冠”《明史 舆服制》:“凤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二、巾帻类扎巾的习俗,最迟不晚于商周,《周礼》《礼记》等书记载男子行冠礼,礼毕之后,根据各人的身份选择首服。
士以及上戴冠,庶民戴头巾《释名 释首饰》:“巾,谨也男子)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因为头巾多用于庶民,所有有以头巾来称呼庶民的情况春秋战国时,兵士常以青色头巾裹头,被称为“苍头”《诗经 大雅 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周朝尚黑,称庶民为黎民将庶民称为“黔首”,也源于裹在头上的头巾,黔为黑色,秦朝尚黑,以黑色布帕裹头,是当时庶民的普遍装束,因之以黔首代称庶民《说文 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头巾的起源,大致应该源于頍(kui,三声)頍,是一种围勒于额头的布制头饰《诗经 小雅 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伊何頍,历代治诗者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頍就是皮弁,一种说法頍是戴皮弁的样子《仪礼 士冠礼》:“缁布冠缺项青组”汉郑玄注: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頬,缁布冠,无笄者,着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䘿,亦由固頍为之耳今未冠笄者,着卷帻,頍象之所生也媵薛名蔮为頍汉 刘熙《释名 释首饰》:“蔮,恢也,恢廓覆发上也鲁人曰頍《后汉书 舆服制》:“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有安物由此可以看出,頍,实际上是类似于巾帻的首服,贵族戴冠可以衬在冠弁下面,庶民可以直接用来束发。
腰扦宽柄器玉人,妇好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