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04-态度的改变(15).ppt
15页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的改变§4. 态度的改变 ----Ⅰ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态度改变是在一定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v 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H.C.Kelman(1958),态度变化分三个阶段实现——v依从(依从(compliance)):由于外在压力,个体为了达到某一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是一种权权宜的宜的态度改变,是最为表面的态度改变v认同(认同(identification):):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相比第一阶段,是自愿的,且已有情感因素的改变v内化(内化(internalization):):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该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是最深刻的改变§4. 态度的改变 ----Ⅰ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v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L.Festinger(1957)(一)基本假设: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non-fitting)关系时,认知主体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改变相关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
二)认知不协调的条件与强度 不协调出现的情况: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三)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 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4. 态度的改变 ----Ⅰ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v 平衡理论:平衡理论: F.Heider(1946): P-O-X模型 P——主体 O——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人 X——与P和O发生关联的任意对象 Heider及后来的纽科姆发现:单元或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运动时,遵循费力最小原则费力最小原则,即尽可能少地付出人际情感联系的代价来实现平衡 §4. 态度的改变 ----Ⅱ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改变情景模型 (C.I.Hovland & I.L.Janis,1959) 传达者 沟通信息 态度主体 周围情境§4. 态度的改变 ----Ⅱ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v 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态度主体方面的自我防卫倾向 因抗拒反应、心理惯性(抗拒反应、心理惯性(费力最小)、保留面子)、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人们往往采取自我防卫策略: ① 笼统拒绝 ② 贬损来源 ③ 歪曲信息:断章取义、记忆中歪曲或重组、夸大信息到极端 歪曲信息的规则(霍夫兰):歪曲信息的规则(霍夫兰): 同化作用:同化作用:当新的不同立场更为接近个人既有观点时,人们会将它看得 比实际差距更接近,以缩小差距的现象。
反衬:反衬:当新的不同立场更为远离个人既有观点时,人们会将它看得比实 际差距更大的现象 ④ 论点辩驳:更为主动的防卫方式,证实自己观点的可靠 ⑤ 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4. 态度的改变 ----Ⅱ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v 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二)态度系统本身的特性: 不易改变的态度:v高强度态度v高向中度态度v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高度自我卷入)v与个人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 §4. 态度的改变 ----Ⅱ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v 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三)个性因素v 智力水平v 性格特征(依赖性、自尊)v 自我防卫倾向v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对群体中身份的重视程度 在群体中的地位 对群体的看法 ——Kelly§4. 态度的改变 ----Ⅱ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v 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达者的威信:传达者的威信: E.Aronson(1963) 评诗(1/2:出自著名诗人埃里奥特;1/2出 自女师范生)传达者立场:传达者立场: E.Walster(1966):传播者站在维护自己立场上,其信息影响小传达者的目的指向传达者的目的指向:当意识到别人试图影响自己时,会怀疑其动机传达者的吸引力传达者的吸引力 §4. 态度的改变 ----Ⅱ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v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信息的差异 S.Bochner(1966),高权威者发出的信息与个人原有态度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改变量最大;低权威传达者发出的信息与人们原有态度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改变量最大。
二)信息对情绪的唤起:情绪卷入深度越强,越有利于态度的改变(三)信息的倾向性(四)信息提供方式 口头传递比印刷途径效果要好;面对面的演讲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达效果更好§4. 态度的改变 ----Ⅱ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v沟通背景方面的因素沟通背景方面的因素(一)注意分散 注意分散可以降低心理防卫过度,注意分散干扰对信息的接受,降低沟通信息的影响力 注意分散对于态度改变的影响性质取决于注意分散的强度(二)情境的强化因素 “送礼效应” (别人的惠待会造成一种类似晕轮效应的作用) §4. 态度的改变 ----Ⅲ态度改变的方法v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 v参照群体引导参照群体引导 取决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群体成员假定其他成员会按群体要求去做而产生的社会比较压力群体的权威性群体与个人关系的性质§4. 态度的改变 ----Ⅲ态度改变的方法v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一)暂时行为的改变与过度理由效应v S.Festinger & J.M.Karlsmith(1959)的实验 “理理由由不不充充分分效效应应”::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认知协调的心理反应。
这种心理状态叫~ “过过度度理理由由效效应应”::如果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则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叫~vE.Deci ( 1971)的解决诱人的智力测验问题的实验 “德西效应”(二)长期行为变化与新态度的形成 “角色固着”§4. 态度的改变 ----Ⅲ态度改变的方法v角色改变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角色改变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一)角色扮演(二)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v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一)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回避策略(二)二步式渐进策略 (三)逆反心理反应的避免与应用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是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因自我价值保护动机而对劝导的反向反应禁果逆反: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潘多拉效应” 本章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