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河南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研究.doc
12页河南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研究摘要:研究河南地区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 明确河南地区黄土总体分布及黄土地层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豫西黄土、豫 中黄土、豫北黄土的特征和成因,得出河南地区黄土的成因类型、特征、主要 黄土地貌类型,并对比了黄土高原地区,探讨了两地区黄土的差异此外,本 文以豫西黄土地貌为研究案例,探究了该地区在一些黄土地貌类型下土地利用 的状况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关键词:黄土;地貌特征;地貌成因;河南引言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 色粉性土,是距今约200万年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黄土 具有以下特征: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结构疏松空隙发育,孔隙度 一般在40%〜55%;富含碳酸钙,碳酸钙含量在10%〜16%;无沉积 层理,垂直层理发育;具有湿陷性,遇水后碳酸钙可被淋溶,一旦被 流水浸湿,通常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塌陷黄土的成因有多 种,但以风力堆积为主主要依据是黄土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外围, 并且逐渐过渡,成带状分布黄土颗粒由沙漠外围向黄土区逐渐变细, 黄土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保持相同的厚度,矿物组成和成分保持一致性 且与当地岩冇矿物成分不同。
黄土中含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重叠的古 土壤层,并且在黄土中发现旱生和中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化石目前,我国黄土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对该地区黄土- 古土壤序列及黄土的成因、特征研究较为成熟有关河南地区黄土的 研究也取得一些进展,如对河洛地区地貌与地文的初步研究⑴,对登 封盆地地貌演化的研究等⑵但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河南黄土 的研究仅局限在某个地区,对河南整体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的系统研 究较少1概述 1.1分布在伏牛山、熊耳山以北,中条山、太行山以南,华北平原以西, 黄河渭河汇合处的潼关以东,地势复杂,基岩山地多,海拔高程多在 1000m〜1500m之间基岩山地之间及山前地带因断层构造作用形成 一些河谷低地和山前斜地,例如三门峡盆地、伊洛河盆地、滿池盆地 及太行山前斜地等这些低地和斜地海拔标高多在200m~600m, 一 般都有黄土堆积(参见图1⑶)图1河南黄土地貌分布图河南地区黄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西北部,可将河南境内黄 土划分为“山前高阶地地区黄土”和“河谷平原、山前斜地地区黄土” 山前高阶地地区黄土主耍为中更新统(Q2)老黄土,晚更新统(Q3) 新黄土出露较少河谷平原、山前斜地地区黄土多位于现代河谷中, 其地质时代属第四纪全新世(Q4),成因类型以冲洪积为主,结构复 杂。
1.2地层划分依据现有对黄土地层划分资料,将河南省地区黄土地层划分如下 (见表1⑶)表1河南地区黄土地层划分表时代地层名称主要成因类型新近堆积黄土冲洪积全新世(Q4)新黄土组一般新黄土冲洪积晚更新(Q3)冲洪积中更新(Q2)老黄土组老黄土坡洪枳下更新(QJ三门组湖积2豫西黄土地貌2.1地貌类型根据黄土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状况 等,可将区内的黄土地貌划分为黄土低山、黄土丘陵、黄土残嫄、黄 土坡地、黄土台地、黄土倾斜平地和黄土沟谷7种类型1) 低山地貌这种形态依附于石质山地的低山地貌带内,分布的海拔高度在 400m〜500m,局部地区可分布到今天为止800m以上的位置,其相对 高度一般在300m〜500m之间,黄土层厚通常为3m〜5m,只个别地方 达10m以上,因本地貌带已处于暴流冲刷最强烈的地带,致使坡面沟 壑满布,中上段多产生基岩裸露的劣地地形,沟间地上黄土多呈条带 状,并沿山坡向下延伸2) 黄土丘陵分布于黄土低山地形外围,是本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以伊洛 河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海拔为200m—400m之间,局部超过 400m,疏松的地层遇到剧烈的暴流冲刷和切割作用,形成支离破碎、 沟谷密布的地形景观,冲沟深度在10m〜60m,最深者可达100m以上, 如楚汉相争的鸿沟。
3) 黄土残嫄本区的残嫄地形主要分布于灵宝至滝池、洛宇至宜阳一线,沿黄 河、洛河及涧河河谷呈片状分布嫄的前缘和河谷阶地相连,后缘多 与黄土丘陵缓接,嫄面微有倾斜,坡度1先前许多学者认为邙 山为黄土丘岗形态,通过考察,认为它应是一种面积较小的黄土嫄, 是标准的黄土残嫄形态可以把范围在郑州以西、汜水镇以东,荥阳 县城以北至黄河河岸的大片地区划分为残嫄成因的黄土地形该嫄东 西宽35km,南北长25km,整个地势自北而南和自西向东呈倾斜下降 的趋势从黄河岸边的海拔230m下降到广武附近的120m由于黄河 主流的侧方侵蚀和沟蚀■掘蚀,嫄北形成了与河岸垂直的冲沟系统, 这种现象在河岸附近5km范围内表现得最明显,冲沟深度在20m〜 30m之间,宽度在40m〜80m之间,最深者可达120m,是驰名于世的 楚汉相争的鸿沟从地质上解释是流水对黄土嫄长期侵蚀的结果,成 为古代少山的平原地形条件下作战的重要军事屏障和依托,这不能不 说是历史与地貌的奇妙结合4) 黄土坡地地貌高原主要分布于黄土浅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坡面上坡度2〜 8°,海拔高度150m〜500m,坡形以凸形坡居多,凹形坡次之,直形 坡较少5) 黄土台地地貌主要分布于嵩山、箕山的山前地带,系由山前、山间黄土组成的 河流阶地,后经纵向河流分段切割侵蚀而残留下来的台状地形,海拔 位于150m〜400m之间。
2.2豫西黄土台地本区位于本省西部,西起灵宝,东至荥阳,北起太行南麓,南至 洛宁、宜阳、登封、禹县等地,为本省黄土主要分布地区鞘山、嵩 山以北,黄土分布较厚;以南虽有黄土,但很局部,而且浅薄,因此 黄土地貌发育不大显著221地貌概述本区大部为黄土所覆盖,地貌上具有独特的台地形态,只有少数 较高山地,突岀于黄土台地之上,由前震旦纪变质岩、震旦纪石英岩 和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构成如鞘山就是这些岩石构成的中山和低 山;谷地和盆地都为笫三纪红色砂岩和黄土所覆盖黄土主要分布在疇山北坡构成广阔的黄土嫄,唏山南坡只有局部分布黄土的垂直分 布具有一定的高度,过此上限,全是石质山地黄土分布上限随着地 势变化,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如三门峡市附近地区黄土嫄高度在 620m~680m,洛阳东北邙山黄土嫄高度50米,向东沿黄河岸的黄土 嫄高度在200米左右2.2.2地貌因素分析在大地构造上本区属山四地台的汾渭内陆断陷东部和河淮台向 斜的西部,整个古生代以海相沉积为主,自二叠纪以后,全部变为陆 相沉积;燕山运动影响最烈,使所有的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 从而奠定了本区的地貌基础新生代时期主要为沉降区,堆积有第三 纪和笫四纪地层。
喜马拉雅运动时,断裂继续复活,进而构成今日的 地貌轮廓本区山地多位于背斜构造上,谷地和盆地多在向斜中,主要山地, 河流和盆地,均受东北■西南向构造线所控制笫三纪更新统地层, 下部为三门组湖相沉积,中部为周口店红色土,上部为马兰黄土,再 上为全新统近代沉积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又加森林砍伐 植被破坏后,若遇暴雨极易遭受侵蚀,而且本区又是暴雨的集中地, 暴雨强度大,极易造成严重的冲刷现象厚层黄土分布地区的三门峡 则泥流泛滥,水土流失严重这样就加剧了沟谷的发育和地面的割切 程度,对黄土地貌的发育起了极大的影响左家沟,窑头沟一带)、邙山和洛河两岸的土岭等地区,每遇暴雨223地貌发育过程及规律黄河沿岸阶地上的山间洪积平原面地势平坦,惯称为“嫄”,高 出黄河水面约280m〜320m由于近期沟谷溯源侵蚀影响,往往切割 成破碎状态,愈近河谷坡度愈大,流水作用强烈,“嫄”面常常被切 割的愈破碎愈近山路坡度和缓,溯源侵蚀衰弱,嫄面得以大片保存 在大安村以南以及阳平至和玉口间,由于流水切割强烈,嫄面遭到破 坏,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发育成黄土梁册的地貌景观梁询往 往顺沟向排列方向伸展,按其形态差异可划分为平梁和射梁两种类 型。
嫄、平梁和弗梁这三种黄土地貌类型的发育历史是彼此衔接的, 一般是嫄被切割成平梁,平梁进一步切割成询梁,这三类地貌的分布 往往和沟谷密度密切相关黄土具有多孔性、透水性、迅速分散、垂直节理发育及富含碳酸 钙的性质,若径流集中,机械侵蚀作用后,往往形成黄土陷穴、溶洞、 穿洞、天然桥、盲沟、黄土墙和黄土柱等喀斯特现象这些现象往往 和沟谷演进程度密切相关,根据调查初步了解,凡是沟谷迅速发展地 区,一般黄土喀斯特显著由于新老黄土的物理性质和机械组成不同, 因此在黄土喀斯特的形态上也有差异⑷,参见下面分别⑴新黄土:质地细,结构松散,渗水性强,水稳性差,石灰质结 核小而少见等,因此易遭受水蚀和风蚀,常形成细沟、圈椅沟、溶洞 和黄土碟地等负向微地貌如果下层有不透水层,则易产生滑坍,水 分过多时产生泥流现象等⑵老黄土:稍紧实,呈块状结构,水稳性和抗蚀能力较新黄土强, 石灰质结核较多而且又大,垂直节理发育等,因此反应在微地貌上除 了具有与新黄土的共同表现外,并多天然桥、黄土柱、黄土墙以及直 而光滑的陡壁等,即以正向微地貌表现的最为突出就黄土喀斯特分 布情况来看,大多出现在沟谷两侧肩部坡折处本区黄土堆积厚度虽 不及陕北,但降水量较陕北多,而且又多暴雨,因此黄土喀斯特的发 育一般较陕北显著。
2.3豫西河洛地区黄土地貌2.3.1发育过程及原因在第四纪干燥寒冷的气候下,本区的地貌过程主要表现为黄土的 风积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流水的再搬运再堆积作用,历史时期以来以 坡积、洪积和人为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风成作用较第四纪冰期弱得多 人为地貌过程主要是采石、修筑梯田、饮水工程和城镇建设等间接地 貌作用⑴在绝对高程上,本区属黄土高原区域绝对高度之最低部分以往 研究认为,陇西黄土高原海拔一般为1800m,陇东黄土高原800m~ 1200m之间,而通过考察和地形图分析得出,豫西黄土高原面绝对高 程在400m〜700m,在绝对高程自西向东递减的同时,表层黄土的厚 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自西向东厚度变薄陇西地区以兰州为代表, 厚度为300m,陇东的洛川嫄厚度为130m,豫西地区黄土厚度大在 30m〜70m之间,最厚者在个别地区为120m这种黄土高度和厚度自四向东的分布格局,决定于搬运粉沙物质 风力作用的大小,而黄土地貌形态的差异则取决于流水之侵蚀和堆积 作用的强度,也取决于气候、植被和土壤特性,故而得出黄土地貌又 是一种气候地貌的结论正是由于气候上的差异,陕甘两省黄土高原保持相对较好的黄土 原始地形即嫄、梁、询形态,而豫西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加强,常常形 成残嫄和残梁地形。
该区的年降水量是黄土高原本部的两倍,地表径 流非常丰富,散流和暴流侵蚀等季风气候地貌作用成为塑造地貌的主 要扮演者本区黄土地貌的类型和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山、丘陵、坡 地地区主要表现为片流、暴流的剥蚀、侵蚀作用,而在微倾平地和台 嫄地区则以大规模堆积过程为主导的地貌发育演化过程,同时其上穿 插了负地形发育的冲沟化过程232发育条件在特殊的地质、气候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条件下,形成了豫西 黄土地貌它一方面与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在特征和成因有共同之 处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自然和社会条件,最终形成的黄 土地貌具有地域性特点⑴自然环境条件豫西黄土丘陵地处秦岭山脉东段的北坡,境内由西到东排列着大 致呈东北走向的小秦岭、唏山、熊耳山、外方山、嵩山和箕山等,黄 土主要堆积在山间和山前的广大丘陵台地区燕山运动后,这些山地 的地质构造格局已基本形成,周围地区的地势在黄土堆积以前已经存 在,从中更新世开始地壳相对稳定下来,从而广泛接受黄土的堆积和 覆盖本区年均降水量600mm〜920mm,黄土丘陵区约为62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