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彦文_毛彦文的婚事范文.docx
6页毛彦文_毛彦文的婚事 “婚姻是毛彦文用生命缔造的另一个现代传奇”,不止奇在毛彦文早年逃婚的惊心动魄上,也不止奇在被青梅竹马的表兄无情遗弃上,不止奇在坚拒吴宓的追求上,更奇在她下嫁于父执辈的熊希龄和对其事业的忠诚上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北洋前国务总理、慈善教育家不知底细者会以为毛彦文是“攀高枝”,其实倒是一种缘分为其牵线搭桥的红娘,竟是熊氏的内侄女朱曦朱曦,本是毛彦文就读湖郡女校时的同学、知己后来,毛入北京女高师又巧与朱曦同窗,且与朱曦堂姐朱畹和胞妹朱嶷都是校友那时,三位朱氏小姐均寄寓北京熊希龄家毛彦文初来京华,人生地疏,便常随同朱家姐妹到熊府玩耍毛以父执礼事熊氏夫妇熊夫人朱其慧十分怜爱、器重毛彦文,关怀备至当获知毛彦文遭朱君毅欺负后,气愤地说:“毛彦文温而多情,朱某薄幸负心为之打抱不平,曾主持他们的退约签字仪式毛彦文在金陵女大毕业时,熊希龄嘱朱畹写信邀毛到香山慈幼院任教,时毛计划出国,婉谢及至毛彦文归国,熊夫人已过世,慈幼院缺人,熊又邀毛时毛彦文已受聘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未允,但感铭五内毛彦文说“这也许在冥冥中播下日后我们两人婚姻的种子”时至1934年,熊希龄到沪,住在侄女朱曦家。
出于礼貌,毛彦文应朱曦之约去看望长辈熊希龄紧接着,朱曦持续前往复旦找毛彦文聊天叙旧,最后亮出代姑父求婚一事毛彦文一听吓了一跳:“这怎么可以?辈分不同,你的姑父我称老伯,再说年龄也相差太多毛坚持不可次日,熊希龄亲赴复旦约见毛彦文同时,熊氏加大攻势,几乎每天给毛写信或填词寄赠朱曦还打给熊的长女熊芷,熊芷怀五六个月的身孕,从京抵沪,代父求婚:“您可怜可怜我吧,看我这样大肚子由北平赶来上海,多么辛苦我是来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家庭的各方亲友也恳切劝导,弄得毛彦文六神无主在这重重包围下,两个月后毛彦文终于首肯 1935年2月9日,熊希龄、毛彦文这对老夫少妻在上海慕尔礼堂携手走上红地毯此事成为一大社会新闻上海《申报》以《慕尔堂中熊希龄续谱求凤曲》为大标题,作长篇报道沪上名人黄郛、李石曾、吴铁成、章士钊、杜月笙和梅兰芳等群贤毕至袁同礼、陈立三、胡适之、任鸿隽、陈衡哲等发来贺电许多贺联隽永、幽默,甚而有点出格,主人也不介意如就当事人的年龄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撰的“老夫六六,新妻三三,老夫新妻九十九;白发双双,红颜对对,白发红颜眉齐眉”和“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作大姐夫”等熊希龄面对世人的种种杂议,十分坦然,他在应邀报告新人恋爱经过时,坦然地说:“新娘本叫我老伯的,这回我向她求婚,她还以辈分不同为推托,我们的结合,完全为事业。
诚正如此,婚后毛彦文数十年如一日的殷殷致力于慈善事业说明了这点 老夫少妻的生活是和谐、幸福的毛彦文在晚年回忆时说:“(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秉要是没有看见我,便要呼唤,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令我陶醉,令我庆幸 蜜月期间,熊希龄作《莲湖双鹭图》并题词赠毛彦文,以志“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时适毛母逝世“三七”纪念双双回故里熊着孝服,对家中年轻于他的长辈执礼甚恭没有任何架子,受到乡人交口赞誉熊氏还作《奇缘》一诗记实诗曰: 痴情直堪称情圣,相见犹嫌恨晚年 同挽鹿车归故里,世人争看说奇缘 不知情者或认为毛嫁熊,许为钱财其实,早在朱夫人去世后,熊希龄即把动产分给两女,房地不动产悉数捐给他设立的“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社”(以夫妇姓命名)熊已是“无产阶级”,现重组家庭,当基金董事会同仁研究后对毛彦文说:“拟把他捐出的产业归还一半作为新家庭的开支”时,毛彦文当即表示:“不要把已经捐出去的产业,因我的缘故而有所改变,董事会诸公的建议,我心领好意,但不敢赞同熊希龄听了十分高兴,对毛彦文说“我没有看错人,你没有给我丢脸!”最后,董事会决议,每月贴给他们生活费八百元。
后,战乱物价飞涨,毛彦文不得不变卖熊的汽车,以典当首饰度日 尽管毛彦文是夫唱妇随,然年龄之差太大,熊内心总有点自卑某年圣诞节,两人逛商场,毛差熊先回家随同往返,但神色不快熊午睡,毛私出归来,见熊卧床流泪,为之讶然一问方知,熊是以为毛嫌他年老,不愿一同购物,怕人见笑毛彦文告诉他,原来她是想购一只手表赠他做圣诞礼物,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熊听罢破涕为笑初婚的毛彦文有几分矜持,不好意思直呼其名跟熊的外孙叫“爷爷”,熊不高兴熊要毛喊他“秉爱”他呼毛为“彦爱”毛彦文最后就称他为“秉”,亲切又自然 他们相处总共不到三年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猝逝于香港他是“因初期抗战失利,受刺激太深,精神负担过重,骤然丧生!” 毛彦文明白,熊要续弦,多半是为他的慈善事业找继承人熊有二女一子,其子是残疾人,中年即殇)他是看中她的能力、热情和爱心而苦苦追求她的她说:“我痛定思痛,只有把所有的精力寄托在先生的事业上,这样就似乎和先生并不分离自熊去世后,毛彦文继承先夫遗志,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同时长年“奔走于桂、渝、港、沪之间,出生入死,在所不顾在桂林、柳州、芷江等地拓展慈善事业,造福良多日本投降时,毛彦文在祭奠熊希龄时面向遗像作保证:“吾当尽吾力之所及,重整慈院,藉继君造福孤寡之遗志,亦以报相知于天上也。
乃决定复办香山慈幼院她成立了基金会,聘请好友、燕京大学教授雷洁琼任理事长,开展工作而她自己终日奔上走下“沿门托钵,过着化缘的日子”经过她的努力,慈幼院终又达到战前的风光,有千人的规模1947年毛彦文以慈幼院长身份当选为“国大”代表她说,饮水思源,这是先夫的余荫,怎能忘怀 毛彦文1949年离沪赴台,“严格地说我是空手离开上海的”到台后,有限的现款不能维持生计,旋去美国在旧金山《少年中国报》当过编辑,在加州大学女生宿舍当过指导,在华盛顿大学做过研究,在西雅图教过烹饪,在华大远东图书馆当过管理员……飘零海外,备尝人间冷暖1961年赴台后自动放弃绿卡,结束在美的漂泊,在台重执教鞭为生,生活低调她的身体一直不好,视网膜脱落,又患乳癌,先后动过五次大手术一直坚持工作,直至1976年退休将毕生珍藏的先翁云卿公书卷及熊氏赠她的十六幅屏条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馆 归隐后,毛彦文颐养之暇,自1985年起撰写回忆录《往事》,1987年后在台自印百册,自谦是“流水帐”,分赠亲友作为纪念2022年1月于大陆公开出版她在“结语”的篇末慨叹一生时写道:“碌碌终身,一无所成,少年抱负,无一实现此生有三分之二岁月在悲苦坎坷中度过,复遭国事蜩螗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居无定所,幸来台定居后得平静度过二十余年。
乃近年来,台湾局面起了变化,暴戾之气,弥漫全岛,能否在此安度余年,难言之矣!” 2022年10月3日,繁华阅尽后的毛彦文溘然去世,享年一百零二年 (选自《书窗读月》/张昌华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