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药栽培技术.doc
6页山药栽培技术山药的营养及加工 山药,又名淮山、淮山药、怀山药、光山药、薯蓣、佛掌薯等,属薯蓣科、多年生蔬菜,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草本以块根入药,性味甘、平,有补脾肺、强精气之功效利用旱坡、梯带、山脚种植山药山药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糖类此外还含有较多的药用保健成份,如粘多糖、尿囊素、山药素、胆碱、盐酸多巴胺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药食同源食品,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功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山药粘多糖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它可刺激或调节免疫系统,作为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保健食品 山药块根的收获季节比较集中,且山药本身的耐贮性较差,最长不能超过120天,贮藏后期营养成份有所分解为了延长贮藏期,实现均衡供应,通过深加工的方法得以调节山药现有的加工方法有干制、提取粘液中的药用成份、制做罐头、做成饮料、酱油等 繁殖 山药为雌雄异株植物,种子不易发芽,故其营养繁殖能力较强,其中腋下的零余子、地下的块根及茎都能繁殖新个体,零余子和地下块根成活率最高以块根作种,称为种栽,可连栽3年,3年后品种退化,要用零余子重新培育种栽山药繁殖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即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
①芦头繁殖法 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称为龙头头年冬季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块根能在地下越冬,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会枯萎,喜稍湿润的环境幼苗期要求有足够的水分,小暑至秋分之间要求雨水调匀,不能持续干旱种植山药要求地势向阳、背风,土质以细砂土、夹砂泥为好这些土壤大多是砂质土壤,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层深厚、肥沃,而且结构良好,保肥力强土壤粘重、过砂或碱性强的不宜栽种 ②零余子育种繁殖法 霜降前后,山药地上茎叶将要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零余子,晾2~3天后,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贮藏期应注意鼠害,通气以免发酵腐烂用零余子繁殖须经一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 整地和下种 山药为深耕性植物,必须细耕土地翻地不深,则发育较差,下端易分枝,或成畸形整地应在头年的冬季进行,使土壤熟化,并能消灭地下害虫,翻地深度在0.6米左右,第2年下种前,每亩施入堆肥、栏肥等4000~5000千克,均匀撒施,再细翻土,随后作畦如果是连作,头年不必翻地,第2年春季施入基肥,翻耕耙平即可一般作成高畦,畦宽1.3米,畦高17厘米,沟深17厘米,宽26厘米山药下种宜在清明前后,不宜过早,以地温达到13℃以上时最为适宜。
在整好的地上,按株行距20~26、30~45厘米,开沟条种,沟深7厘米,将选好的龙头顺一个方向平放于沟中,芽头顺向一方,每个芽口相距23厘米,每沟最好一个芽头回头倒放,与最后第2个平行而头尾各向一方下种后每亩施入畜粪尿约2000千克,覆土平畦面【或者打洞:施足基肥这是关键技术措施之一畦整好后,选一根长1.5米、直径2厘米的规格在畦布边打洞边摇钢盘,打成深米、直径10厘米的深洞(使山药块有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长得又长又直,)结合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如优质厩肥、人烘尿、鸡烘肥及土杂肥等,亩施2000公斤适时播种3月中下旬,选择晴天或阻天(雨天不宜),将山药种切成每段5厘米,每个洞竖放一段,不可倒放(注意肥种隔离,以防烂种),然后覆土5-8厘米】田间管理山药是用地下块茎繁殖,发芽后经过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发棵期以前,以茎叶生长为主,现蕾后为块茎膨大期前期茎叶与块茎同步旺盛生长,后期以块茎生长为主,此时块茎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物质的85%以上;幼苗期为促进茎叶生长,氮肥用量可占全生育期总量的1/2,并施部分钾肥;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应增施磷钾肥和余下的氮肥,以利块茎生长,在山药种植行两侧开浅沟施肥。
中耕除草 山药出苗后,天气渐暖,杂草生长很快,每次浇水或雨后应及时中耕除草、松土,一般进行3次初期松土浅锄,以后逐渐深锄,生长后期也应浅锄,避免损伤植株一般第一次中耕除草与架设支柱同时进行,入土深度3厘米左右;第2次在6月中下旬;第3次在7月底8月初此外中耕锄草时,切勿将蔓弄断 施肥方法 山药喜肥,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施晚了幼苗生长迟缓,追肥一般不少于2~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进行条施,每亩约用人粪尿1500~2000千克,或施饼肥50~75千克;第2次约在7月底至8月初,每亩施人粪尿2000~2500千克或施厩肥撒播于根旁 设立支架 当幼苗长到17~20厘米时,用竹竿、树条等物在每株旁插一条,搭成人字形支架,让植株蔓茎绕上支柱,以利通风透光;不设支架的,蔓茎伏地丛生,遇阴雨易枯黄或发生病虫害 病虫容防治 ①炭疽病 山药炭疽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散布小黑点,后期部分病斑穿孔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6~8月发病严重,植株常枯黄、落叶防治方法:冬季收获时,清除病株残叶,平时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前可喷1∶1∶100波尔多液保护,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
②褐斑病 山药褐斑病又叫“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上产生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有时破裂穿孔病斑数量多时可使整片叶变褐枯死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附于被害部越冬,次年开春后形成孢子,随风雨传播一般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为害严重,在潮湿、多雨情况下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后立即剪除病叶,再喷65%代森锌,每隔7天1次,连喷2~3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③蛴螬 在山药块根生长期中,常咬块根,被害后块根生长不大,加工刮皮后变成黄褐色煮不烂,味变苦,干燥后坚硬,品质变劣防治方法:整地时每亩可用茶籽饼30千克撒施,生长期中如有蛴螬为害,可用90%精制敌百虫1000倍液浇注毒杀④红蜘蛛 成螨常群集于叶背吮吸汁液,使叶片由绿变黄,最后脱落,造成植株早期萎缩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5%中科美铃1500~2000倍液喷杀,5天后再 喷35%杀螨特1200倍液1次,即可杀卵又可杀成螨适时收获及加工 ①收获 山药于9~10月零余子(即珠芽:中药名为"零余子"采集后立即晒干,用时打碎即成饮片;若作繁殖材料,应立即用干砂层积贮藏)成熟即可采收。
先将支架连藤一起拔起,未设支架可用耙子将藤捞去,拾起零余子,零余子没有脱落的可运回堆积,闲时再抖落每亩可产零余子250多千克,既可作种用,也可作饲料挖山药要特别小心,不要挖断或挖烂,同时注意保护芦头,不要把芽嘴弄伤挖回后将山药的先端(龙头)长约16~23厘米处折断,藏于湿沙中供种用,其余的及早加工,不要久放②加工 采回的根茎要及时加工,否则加工难度大,折干率下降把根茎洗净,刮去外皮,使成白色,如有小黑点,根节斑点残留,则可用小刀刮去,刮后即用硫磺熏,每50千克鲜山药约用硫磺0.25千克,熏8~10小时左右水分外出,山药发软,即可拿出曝晒或放入烤房烘烤但须注意,如山药过大,亦可纵剖成2~4块,这样容易干燥,不会霉变等山药外皮稍见干硬,即应停止日晒或烘烤,再将其用硫磺熏24小时后,熏至全株发软,即再拿出日晒或烘烤,到外皮见干,再行堆放,如此反复3~4次,真正干燥为止山药怎样管理好山药又名薯蓣和长芋,为多年生草本蔓生性植物,地下肉质根状块茎为主要产品山药在我省各地均有栽培,为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特对山药出芽后的田间管理介绍如下 1、搭架: 山药发芽后应立即支架,架柴不能多次使用,因架柴易携带病菌和虫卵,架柴以竹竿最好,支架以1.8米为宜,过高容易倒伏,过矮采光不好,影响产量。
当山药茎蔓长至30cm长时,要搭“人”字架,架高1.5~2.0m,要牢固,以防被风吹倒要及时引蔓上架,一般不摘除侧枝,但要及时摘除不留种用的气生茎,气生茎数量过多会影响山药块茎的膨大 2、定芽 每株山药只留一个健壮芽,多余的芽均要除去,以保证在地下只发育成一枝山药 3、中耕锄草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1~2次,出土后为防止滋生杂草,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近的地方要浅,离山药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宜远离山药除草根据杂草生长情况进行 4、浇水和排涝 山药喜旱不喜涝,雨水过大容易造成塌沟、发生死棵、病害泛滥等现象,使山药块茎生长受影响,变弯曲畸形山药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年降水情况进行浇水,偏旱情况下,一般浇3~4次,应轻浇,雨水丰沛应注意排涝,防止发生塌沟现象当山药茎蔓长到1m左右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系生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浇水以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要保持土壤湿润 5、预防病虫害 山药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茎腐病和根结线虫病。
防治炭疽病和叶斑病可选用70%代森锰锌600倍液、80%炭疽福美500倍液用75%百菌清600倍液灌根防治茎腐病;防治根结线虫病,可使用30%克菌丹,每667m2用量为1kg,播种前混入土壤中消毒虫害主要有菜叶蜂和沟金针虫等,防治菜叶蜂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沟金针虫用辛硫磷800倍液灌根从6月中旬开始,根据田间病虫害情况,杀虫、杀菌药各喷4~5次,前期重在防虫,可用敌百虫等高效低毒农药,后期重在防病,特别是高温多雨季节,是病菌传播发展的最佳季节,可用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农药麻山药红斑病:麻山药红斑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的新病害,经鉴定病原是一种短体线虫,只危害麻山药,主要侵染麻山药的根和块茎,在茎上形成褐色,近圆行或不规则形的斑点,单个病斑较小,直径约2-3毫米,但受害重的块茎上,病斑密集,联成大片暗褐色斑块,表面龟裂病斑一般深2-3毫米,最深可达1厘米以上,病组织呈红褐色干腐状,生长期间危害、影响块茎发育,块茎省、重量轻,重病田可减少60%以上用病块茎加工光条,为了刮去红斑,刮皮损失增加10-30%研究证明,病芦头(种秧)残体和病田土壤是传病的主要途径,病原线虫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圆豆(珠芽)不传病。
6、追肥 山药除要有充足的基肥外,还要进行追肥,以满足山药生长的需要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在山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m2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药豆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m2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kg6月20日前后追施钾镁肥,每亩20公斤,促使山药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7、喷生物调节剂 6月20日前后,山药茎叶生长已基本满足生殖生长的需要,此时喷多效唑以抑制山药枝蔓生长 8、控制山药豆生长 山药豆生长与地下块茎生长争夺养分,目前无很好的措施控制山药豆生长,可适时采摘部分山药豆,以促进块茎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