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编人类早期住宅与两地文化.doc
6页人类早期住宅与两地文化 蒋宝滨 2014.11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从人类诞生初期的巢居,穴居,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从奴隶社会城市的出现到封建社会城市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人类在原始社会早期并不会营造房屋,为了躲避猛兽和风雨的袭击,多在树上或靠近水源,地势高爽,背风的天然山洞里,我国发现在最早的原始人类住处,是北京西南周口店附近的“北京猿人”洞穴洞内有厚达四十多米的堆积物,可见人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大约进入氏族社会以后,人们才开始学会营造房屋古书上讲“土古之世”人们“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因丘陵掘穴而处,这些大体上反映了人们开始建造房屋的情况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住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半地穴式的建筑,主要是北方的建筑模式,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一中是桩上建筑典型代表为: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 和 半坡文化-半地穴式建西安半坡遗址即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
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人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半地穴房屋有方圆两种形式,地穴有深有浅,这种房子都是用坑壁作墙基或墙壁,有的四壁和屋室的中间立有一木柱支撑屋顶为了加固柱基,立柱周围加上一圈夯打造实的细泥有的泥里夹杂着碎陶片和红烧土,也有的用天然石块作柱基,木柱上架设横梁和椽子,铺上柴草,用草拌泥涂敷屋顶有的地四周没有柱子,把屋檐直接搭在墙基上,为了防潮,并使房屋经久耐用,居住面及四壁常用白灰或草搅泥涂抹有的还用火烤,门道有的是斜坡,有的是台阶,有的是道延伸到屋外,架有门棚,屋内对着门口有一个灶坑供做饭,取暖,照明和保留火种用陕西半坡遗址的住宅区中,有一座面积达一百六十平方米的地穴式大房子,屋内前部为一大间,后面分三小间,大房子附近有四十几座方圆两种半地穴和地面建筑,每座房子的面积一般在二十平米左右地面建筑是木骨泥墙,室内有支柱盛托脊檩,屋顶为两面坡式有的浅穴式房屋,为了挡风和防水,在门道内两侧各有一堵隔墙。
半坡人居住的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距今七千多年,发现地点在浙江余姚境内姚江之畔的河姆渡镇,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杭州湾熊、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了这一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根据碳14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大批干阑(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农业、建筑、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阑式房屋,它符合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阑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主要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桩上建筑,也叫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干栏式建筑的记载《岭外代答》说:“结棚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就是说这种房屋上边住人,下面豢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密集的干栏式建筑遗址,梁柱之间用榫卯接合。
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考古工作者根据目前发掘的现象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有前廊过道的干栏式住房在距今七千年前,产生工具只有石斧,石凿的情况下,人们能将粗大的树木加工成适用的方木桩,木版,并做出榫卯,企口,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这种干栏式竹木结构的建筑,在我国延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天,仍是我国西南地区和台湾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借以栖身的住所典型代表为: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 和 半坡文化-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 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
农作物是稻谷通过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两地文化巨大意义:1 结束了长期迁移、颠簸流离的生活,安定下来使人类有更多时间进行生产劳动,为种族繁衍、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 聚居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同氏族的联盟团结,为集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 定居下来的种族容易受到异族的入侵掠夺,在战争过程中俘虏奴隶,客观地促进了生产经验的交流,发展了生产力4 定居的人类改造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驯化了一些牲畜,如马狗等使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逐渐凸现出来。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