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学毕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doc
11页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以《人生》为例【摘 要】路遥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城乡交叉地带”的概念由他提出,并成为其小说的核心意识本文以路遥“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代表作《人生》为对象,分析其中所展示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论文从“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的具体体现、作为矛盾集合体的主人公高加林以及这种矛盾的产生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科学与愚昧、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到矛盾的主人公高加林,他身上的农村知识青年普遍的精神特点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使他成为不可避免的悲剧主人公这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与路遥笔下的主人公自身思想的不成熟有关关键词】路遥;“城乡交叉地带”;矛盾;冲突引 言路遥的写作秉承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社会的执着思考与追问这份执着,让他在不断变化的写作潮流中坚定于现实主义创作,并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他曾说,“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1〕纵观路遥的作品,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我国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社会发展的脉络。
在一系列纪实性作品中,路遥紧握时代变动的大脉搏,其中“城乡交叉地带”是其小说的核心意识城乡交叉地带”是1981年路遥在西安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交叉空间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于现代社会变迁引起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城市先进文明对农村落后文化的冲击,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中的个人,路遥将这一现象形容为“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2〕城市与乡村的交叉既是物质空间上的交叉,又是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在路遥的小说中主要呈现的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背景下,城乡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冲突对此,路遥曾说,“这一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方面都表现了出来,又是那么突出和复杂〔2〕路遥的小说以“城乡交叉地带”为切入点,生动而丰富地呈现了处于这一地带的青年的奋斗历程,全面表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小说《人生》是这一类型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打破了七八十年代塑造扁平人物的局限,塑造了典型多面人物高加林,并透视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农村青年追求上进又焦灼的心理特征,其强大的穿透力引人深思。
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乡村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下,农民们怡然自得然而,城市文明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的变革搅乱了这一切城市对农村构成绝对的吸引,但农村中古老、落后的文化又难以容纳新的文明,其排外的本质形成坚厚的保护膜,反对城市文明的“入侵”与此同时,农村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在进城的过程中,其强烈的欲望又极其容易触碰传统道德,为人们所诟病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交融时,一方的合理成为另一方所反对的不合理在《人生》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贯穿全文,构成小说的跌宕起伏具体体现如下:从“五四”开始,“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然而,农村犹如一个封闭的系统,更新换代缓慢,仍旧固守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人生》的写作背景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乡村的壁垒逐渐打破当城市的文明与科学之风吹进农村时,农村几千年来的闭塞、贫穷与落后暴露无遗,由此与城市科学文明产生剧烈的冲突文中首先表明落后与先进文化的冲突的是巧珍刷牙一节和所有农村一样,高家村极度排除异己一天门外也没逛,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肚子下十几个价胖猪娃哩!”〔3〕乡民对干部和读书人刷牙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同样出山劳动的农村女孩巧珍刷牙,在乡民的眼中,便如邯郸学步般可笑,甚至是可耻的。
乡民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有着朴素的生活哲学和对祖先文化虔诚的信仰,他们对巧玲、高加林等新势力熟视无睹,但是对于巧珍们的“叛变”却不能容忍乡民同时很信赖村里的能人,这些能人往往拥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各方面起到带头作用,最先接触外界信息,掌握着村中的话语权,因此受到村民的敬仰,这类人就是拉扎斯菲尔德所说的“意见领袖”在农村里,意见领袖往往就是农村权力的执掌者,权力促成了他们的权威,而掌权者往往最先接触新的文化,因此,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这些意见领袖向后知后觉的村民传播新兴资讯,并受到村民的推崇高明楼正是高家村的意见领袖高加林为了使闭塞的高家村感受现代文明,“发动”了一场卫生革命,不料村民竟将漂白粉当做洗衣粉恰好经过的巧玲自以为可以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向村民解说,却遭遇村民的耻笑最终,气势雄伟的高明楼以身试法,化解了一场矛盾,赢得村民们的拥护高加林发动了“革命”,却不得不靠这个村里的能人而高明楼作为农村中的意见领袖,对村民的影响远远大于捉摸不透的科学传统文化就像柏杨提出的“酱缸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朴素的村民们对这种神秘的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信服为了守护这些神圣的传统习俗,他们崇拜村中的意见领袖,排除异己,也就是柏杨所说的“窝里斗”。
乡村传统文化的封闭守旧,农民们的愚昧、排除异己、屈服于环境等特点,在鲁迅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表现鲁迅的《药》中,革命处于探索时期,人民志士鲜血被愚昧的人民当成治疗肺结核的药引;《故乡》中的闰土诚恳、善良,但是经过生活的风吹雨打,到中年变得麻木、安于现状鲁迅塑造了各种愚昧村民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心理这些描述都看出了农村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封闭外壳,里面的生活千百年不改变,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渐渐被这些文化吞噬一旦有朝一日受到外界文化的入侵,那滩死水立刻被搅动起来,城市文化的入侵与农村的反入侵形成强烈的对峙路遥的不少作品都描写了曲折的爱情故事,但是他的小说并没有被简单地认为是爱情作品,正是由于他笔下的爱情故事都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表现的是现代思想意识与传统道德的冲突进城的主人公为了远大前程而放弃了爱情,抛弃了乡村的爱人其中,《月夜静悄悄》、《姐姐》、《风雪腊梅》、《痛苦》、《人生》、《荒野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都描述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爱情,由于城市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他们的爱情最终夭折而《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也是由城乡交叉地带的特殊性所致刘巧珍身上有典型的传统女性的特点,温柔、善良、单纯、先人后己、有奉献精神,刘巧珍给予高加林的爱带有母性般的温存,在高加林人生的低谷时期给予其安慰,仿佛温暖的港湾,让累了的高加林找到前进的动力。
因为爱,她变得更勇敢在村民的调侃下刷牙,大胆坐在高加林的自行车后座上,晚上偷偷出来给高加林带许多吃的,知道高加林向往更广阔的天空后,主动鼓励他去城市大展拳脚……作者笔下的刘巧珍无疑是传统美德的化身和黄亚萍的时尚、知性相比,刘巧珍无疑是黯淡的,她嘴边永远不离的是吃穿用度、猪娃炕头等“俗”物,她每天和其他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身上抹不掉浓浓的乡土气息如果说刘巧珍乡村落后文化的象征,那么黄亚萍则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代表她个性浪漫、独立、前卫、见多识广,和所有的城市女孩一样,甚至走在她们前列高加林与她有共同的话题,每次高谈阔论,不仅满足了他思想上的追求,更满足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虚荣心当高加林将两份爱放到了物质的天平上时,爱情本来的模样就已经扭曲了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4〕与其说高加林是在追求爱情,毋宁说是对现代文明的极度渴求高加林有知识、有才能,他不甘心一辈子呆在农村,他向往城市的现代化在桥边一时冲动亲吻了巧珍后,他很快就后悔了,“他感到这样一来,他大概就要当农民了〔5〕尽管巧珍在他满脸黄土的时候给了他无限的呵护,但是他对城市的向往依旧深埋心中,偶尔被唤起会有一股苦涩翻上心头。
而当他终于进城,面对黄亚萍与刘巧珍两份爱的抉择时,最终为了自己前程放弃了刘巧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爱情,在这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高加林不甘心自己一身的才能被乡村淹没,渴求出人头地,但是却面临抛弃爱人的道德问题这种两难的抉择正是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激烈碰撞的表现徘徊在两份爱之间,高加林等年青人最终衡量的标准并不是自己是否幸福,而是如何成就远大前程路遥用细腻的笔触描述这种摒弃爱情、追求物欲的功利心理,是借用情爱生活的形式表达出城市文明对于乡村的强烈诱惑,表现道德与欲望的冲突面对着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的强烈撞击,路遥通过理性的思考,“力求在历史的变动中把握着爱情的变动,赋予其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6〕,使小说以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乡村与城市秉承着各自信奉的生活观念与习惯的生活方式,当乡村与城市撞到一起的时候,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与传统道德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合理的开始变得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正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二、作为矛盾集合体的高加林形象分析与以往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不同,《人生》中的高加林内心复杂,人生道路坎坷,表现出多面的性格高加林是典型的“城乡交叉地带”的“产品”他的根在农村,青少年时期,城市文明的洗礼拓宽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摆脱土地、渴望进城的欲望,但现实的无奈又使得他的道路注定坎坷。
这一切造就了他典型的自傲又自卑、敏感又自尊的多面性格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强烈矛盾与冲突受过城市文明熏陶的高加林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他并不和其他村民一样佩服村中的能人高明楼和刘立本,反而从心底瞧不起他们耍手段、没文化的浅薄当父亲让他断绝与巧珍来往时,他把两条光胳膊交叉在结实的胸脯上,高傲地说:“谁高攀谁呢?” 但自傲神情之下,他也有自卑的一面,这在买蒸馍一节中表露无遗当他挎着一篮蒸馍上街时,为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而羞愧,以致叫卖声迟迟不敢发出,感到浑身有无数虫子在咬他这种极度的自卑被掩藏在内心深处,一碰到刺激便迅速自我保护,表现出极度的敏感当老同学黄克南主动表示可以帮他买烟酒一类的东西时,伸被高加林认为是一种侮辱,马上用刻薄的言语谢绝了这种极端的性格特点让高加林瞬间判若两人,忽而幽默,忽而刻薄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加林是矛盾的他并没有鄙薄农村,没有看轻农民这一身份,故乡养育了他,他怀有感恩之心,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当农民的心不必隐瞒,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奴隶)〔7〕因此他憧憬着可以通过考试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再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
他一直不肯承认教师身份被撤掉的事实,不肯接受自己的农民身份,不愿意出山劳动当下定决心劳动的时候,他故意穿最烂的衣服,将自己“化妆”成农民,在土地上拼了命地干活,以此来反抗命运的不公他不愿意当农民,但也不能让城里人侮辱他的农民身份在副食公司担粪的时候,高加林面对城里干部的嫌弃一直忍气吞声,但是听到“乡巴佬”一词后,他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对农民产生极大的同情而对城里人则产生了强烈的愤恨心理走的时候,他在内心发誓:我非要到这来不可!高加林身上糅合着两种极端的性格从小接受城市文明洗礼让他在乡民面前有天然的自我优越感,但农民身份却让他在城市人面前变得敏感、自卑,而知识分子的清高又让他立刻从自卑心理转变为极度的自尊高加林接受过城市现代化的教育,打开了自己的视野,不再将眼光局限于闭塞的高家村他从初中开始就养成看报纸的习惯,在高中时候曾钉过很大的笔记本,记录国际大事因为有了不一般的见识,所以在精神上难免有些自我优越感,这使得他在精神上看不起村里的能人同时,他也具有新兴人类的反抗精神当教师身份被夺走,他喊着要告高明楼;出山劳动的时候拼命地挥着出头,发泄心中的不快;在城里担粪时反抗城里人的互相勾结;并且在精神上并不认为自己配不起能人刘立本的大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