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讲张存俭申论写作考情分析模板.ppt
27页申论写作 (第二章 申论考情分析),人文学院张存俭教授主讲 第五讲 2014.4.3选修班,,,欢迎申论写作选修班的同学一道研究《申论写作》,,,,申论考情分析第一节 历年国考录取比例及材料和作答字数变化一、国考公务员历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汇总,,,二、国考申论材料字数和作答字数呈增加趋势 2000年公务员第一次开考,材料字数只有两三千字,后逐年增加,2011年材料字数6500字,则数7则2012年材料字数70000字,则数9则2013年材料字数近8000字,则数6则材料字数呈增加趋势,材料的复杂程度提高,对于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要求提升 作答字数要求增多,2011年省级卷2100字,2012年省级卷2050-2250字,2013年省级卷2300字,2014年省级卷2300-2800字第二节 材料主题变化趋势一、2000—2013年国考申论试题题材、主题一览表,二、2000-2013年国考申论试题题材、主题变化分析 其一,前8年主题偏重经济2000-2007年的8年时间,4次主题是经济问题,3次主题是社会问题,1次是文化问题,并且与社会问题同时在资料中出现。
可见前8年主题重点在经济 其二,后6年主题转向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和文化问题(含道德建设)2008、2009、2010这三年主题是经济加生态,2011,2012这两年主题是生态加文化和社会加文化2013年省市级都是文化建设问题 其三,话题呈现相似性文化这个话题2011至2013年国考都是这个话题,2012年915联考申论也是这个话题近几年,许多省考同样是这个话题,2010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考试中也考过可以预见,这个话题将继续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成为包括国家、地方申论考试在内的中心热点话题所谓热点就在历年的真题里,就在国家的政策里,就在我们对时代的把握里我们经常强调中论真题的重要性因为已考中论话题可以在以后的申论考试中反复出现,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 2014年话题:,其四,材料话题重复前几年,就国考来说,重复得最多的三个话题就是农村农民问题、生态问题和文化建设,见下表:,,,第三节近年题型题量分值变化趋势 经过十几年的国考,申论题型趋向成熟,基本趋势是稳定中求“变”一是基本题型不会变,如: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对策题、应用文写作题和文章论述题五大题型不会有什么大变化。
二是国考省市级考生分类设卷、分别命题不会变三是类应用文题变化空间大,应用文本身文种多,五花八门,命题人选择余地大,考试的切人点多,可以通过应用文考查概括、分析和对策等四是综合分析题分量只会加重,而且出题方式也灵活多变,五是国考省考题型趋同性明显六是在五大题型的框架下,小题型设置凸显创新一、2010-2013年国考新的小题型续表,2010-2013年国考市级新的小题型,二、近年相关省份新的小题型 一是判断题2007,2008年上海市申论考试出现了判断题,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所列说法是否符合给定资料的内容,并指出原因 二是资料排序题2006年山东省申论考试第1题:阅读给定资料1~10,请按逻辑程序和方法将资料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摘要 三是标注关键词和背景链接题2006年山东省申论考试第2题:根据给定资料11~20,标注出7个关键词,并从中找出3个,做相关背景链接,字数不超过300字三、题量分值调整变化 2013年国考申论注定将成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考试大的基本题型设置与往年基本一致,都离不开概括、阐释、分析、对策、公文、议论文的范围,但是其具体考查产生了巨大改变,本次考试的题量和分值与往年相比大有不同。
往年考试都是四个大题,其中第一题分两个小问,每问各10分,第二、三题各20分,第四题作文40分,而2013年的考试,无论是省级还是市地级试卷,其结构都变成了五个大题,即第一题不再分为两个小问,而是拆分为两个单独的大题,且分值较往年有大幅调整,第一个题目为15分,第二个10分,第三题20分,第四题20分,作文居然变成了35分这些预示国考乃至省考申论各题分值的增减之势虽然总题量仍然是5题,但是第一题的分值上涨,作文分值下降,其实分值上涨的第一题,主要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概括和阐释,可见命题人现在越来越重视对材料解读的基本功,也志在破除广大考生“唯作文论”的观念这种命题趋势相信将会延续,考生在备考的时候要重视材料阅读,重视思维分析,其实前面的四个小题做好做对,后面的大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节大作文变化趋势 一、历年国考大作文回顾 1.大作文从2000—2004年,围绕一个社会问题自拟题目作文其中,2003年和2004年分别考了报告和讲话稿两种应用文大作文 2.2005—2010年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 3.2011年的围绕一个主题,自拟题目,呈现出相对自由的趋势。
4.2012年省级“以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对一句话思考,自拟题目” 5.2013年省级是命题作文,题目是《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市地级是半命题作文《让……大放异彩》二、作文要能联会申、有论有策、不可拘泥、不可空谈 2013年国考省市两套卷子的作文题发出强烈信号,不约而同都要求“联系实际,有思想性,不拘泥于材料”,说白了就是提倡写陈述、评论与对策论证一体的“政论文”,而不要第一段提出问题,二三四段就大段内容提出对策这样干巴巴的文章省市两卷的作文题又有各自的特点,省级作文有思想性要求,不是前几年那种“从文化学者、作家的题词言论说起”的命题方式,而直接命题为“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样要求考生有更强的理解、引中和发散能力,要认识到“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实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沉淀,“石头”即岩画、文物、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它能够讲出岁月、讲出历史,展现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由此联系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趋势、国家政策,才能达到作文要求的思想高度不可胶着于字面本身,也不可“拘泥于材料’中已经揭示到的较浅层次认识,要有较强的文化积累和理论政策储备与阐释能力,才可以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地议论风生,让思想的锋芒锐显。
2013年国考市级作文题目,呈现出三个重点、亮点: 第一,用“填空造句”形式补充文章标题,打破了以往根据专家、学者某句有内涵的话展开引申、中发的命题模式填空完成标题,需要根据全部材料的主题,选择一个最为恰当、宏观与微观最佳结合的角度补充到题目中,被补充的文句也是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同后文的“大放异彩”共同构成了论题大放异彩有发展和弘扬两层意思,一是变得更强更好,一是变得更为世人所知由于材料涉及面广,视野较宽,将论题选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弘扬”、“汉语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国家形象的发展和弘扬”,均是可行的角度 第二,作答要求明确提出“素材”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这就将以往作文命题中的“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一条要求具体化了,指的“素材”,即论据不限于给定材料的范围,而论证必须同生活感受相结合,这对文章扩大论据来源、注重结合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个人感悟思考和写作提出更高要求显然,有独特思考的人,才能感悟更深、联想更多,写出更为优质的文章恐怕这是中论作文发出的重大信号,作文不一定只局限于中论资料提取素材信息,要能联会中,有论有策。
这是今后中论作文的趋势 第三,题目还要求“切忌空谈对策”,显然是针对前些年言之无物的对策罗列模式的文章而言,这为考生当前做题以及今后备考申论都提出了明确导向:议论文写作要有实例、有论据、有感受,有自己的智慧思考和理论储备,越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材料结合感悟、内容充实的文章,越能得到阅卷者的青睐三、申论大作文命题宏观趋势 紧扣时政热点和社会发展问题是中论大作文不变的定律,理论考查融合化趋势,以及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必定渗透进对作文的要求大作文对材料的依赖性呈减少趋势,“不拘泥于材料”会频现作文题干中,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会出现更多,围绕主题和话题作文会适可出现大作文近八年没写应用文,会不会在国考或省考中,出现既有论理又有论策要求的应用文大作文出现,我们应该有所准备第五节时政热点大方向预测 一、近年申论时政热点的几大基本特征 1.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 2.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往往采取宏观引领,中观立意,微观切人的考查办法 3.易考的热点问题涉及的面一定较广,须以点带面。
4.易考的热点问题须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 5.易考的热点话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避热性) 二、紧扣时政热点,理论考查融合化趋势明显 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是2013年国考申论考试题目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与2012年着重考查时事热点有所不同,2013年考查重点不再是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而是当前时政热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2013年国考省部级与地市级均选择以文化建设为切人角度进行考查体现出国考出题更加倾向于时政热点趋势,而不一定是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这方面值得考生高度关注另外,2013年国考申论理论考查融合化趋势明显2008年国考,申论考查的是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表面上考查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但其背后考查的是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2010年省部级和地市级都是考查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虽然表面上依然考查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但其实质是继2008年关于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主题后,再次考查考生对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的深层理解.2011年市地级考查教育与乡村文化,虽然表面上考查的是教育问题,但其背后却是在考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统一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2013年以前的国考着重考查的是较为简单的理论知识融合,而在2013年的国考出现了三个建设相互融合衔接的考查,虽然表面上省部级和市地级考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问题,但实质上考查的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统一这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今后申论在命题方向上,更加倾向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六位一体之间的相互融合,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中,进一步地做好理论知识的积累,学会站得更高、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三、材料构成紧密联系现实,扎根基层接地气 2013年国考卷材料充分体现了‘扎根基层接地气,大办实事惠民生”的政府工作思路。
省级卷六大段的材料涉及了传统生活方式、遗址遗迹保护、文化记忆传承等生活内容,紧密联系生活现实市地级卷材料更是如此,社区文化站、牛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白猿通臂拳的第六代传人、乡村放映员、农村书屋、孩子从小要学英语具有盲目性、年轻人随意简化汉语、侵略性的文化输出、孔子学院传播语言文化、北京奥运会和莫言获诺贝尔奖等,紧密联系生活现实 四、申论时政热点方向预测 尽管近几年申论时政热点偏向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但经济仍然是我国发展的中心,所以中论时政热点不能忽视经济问题,有可能是经济与社会(管理)、文化和生态某几项组合,即经济与社会管理创新组合,或经济与文化建设组合,或经济与生态组合,甚至其中三个方面的结合考查考生在备考中,关于时政热点理论的储备中,要学会融合理解,贯通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