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浇带设置要求.doc
2页后浇带设置要求 谈到后浇带设置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后浇带设置有什么规定,基本要求情况如何?以下是小编整理建筑术语后浇带基本介绍: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设置要求: 一、施工后浇带的功能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二、施工后浇带的作法 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厂,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侥筑混凝土,这时估计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 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冬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 一般宜避久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建筑设计中往往需要设置变形缝,但变形缝的设置往往又会影响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美观,而设置后浇带则会解决这一矛盾,但只有充分了解了后浇带的功能并合理运用,才能实现建筑与结构的和谐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