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志异读书报告.doc
8页《聊斋志异》蒲松龄老先生这部巨作虽未被归入四大名著,但却也是文学界的一大经典,他开辟了人鬼说,里面很多经典的桥段仍被我们津津乐道,被后人改编或拍成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画皮”想必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个段子被翻拍了很多次,每一次的情节都不一样,但都是大同小异,他告诫我们,美丽的事物背后,不一定都是美好,他隐藏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丑陋、邪恶,我们不能被一些事物或者人的假象所迷惑,我们要看清楚事物,更不要以貌取人,否则吃亏的往往是自己,这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势力掩藏在和平的假象背后,人民的生活民不聊生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据说,蒲松龄老先生在编著聊斋志异时,自己打开门,请人进来喝茶,只要来者说一个段子,或者故事,就不收茶钱,然后他把收集来的故事加以整理、改变“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就有了现在的《聊斋志异》,我估计很多个小伙伴会和我一样,现在一听到聊斋,就会想到鬼,和那些故事们我当时晚上都不敢出门了其实,蒲老先生写这部作品,并非宣传鬼魅邪说,他是以此来揭示一些黑暗的社会现象,也有当时社会贫民生活的无奈的缩影,例如《促织》里面,皇帝不务正业,专喜促织,只要人肯进献好的促织,就可升官,于是很多官吏到百姓家征收,小孩子由于贪玩,把爸爸好不容易找到的促织给弄死了,结果自己变成了一只促织,去公里搏斗,也减了家里的灾难这揭示了当时社会,封建官吏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民不聊生,竟然有征收促织这种荒唐的理由,祸端闯出后,故事里是有解决方案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百姓是没有这么好的结果的,只能逆来顺受,过清苦生活这个愿望也在《倩女幽魂》这一章节中显现出来,小倩本是凡人之身,却被姥姥收了真身,变成了一只狐狸,但是她有凡人都有的怜悯善良之心,她虽然收取男子魂魄,却只收取那些坏人、思想不正的人的魂魄,但是即使这样,她每次收完魂魄后,都会心口痛,那是她愧疚的见证在遇到宁采臣后,她们堕入爱河,但是姥姥的阻挡,迫使小倩杀了宁采臣,小倩与宁采臣,两个力量很小的人去对抗法力很高的人,这其实就代表着反抗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对抗,书中是小倩她们胜利了,反抗成功。
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统治阶级有多少人想去推翻,但是确实千年难以推翻的这只是一个愿想,一个理想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被收入中学课本的一则短片小说《狼》,被学生们所熟知,狼要杀屠夫,屠夫很害怕,但很机智,先用肉引诱他,狼吃完肉,又要追他,他就逃到草垛上,最后勇敢有力的杀了两匹狼最后一句,禽兽虽然很狡诈,但是人更比它聪明机灵有办法这里,狼代表统治者,人代表反抗阶级,他所描述的是统治阶级虽然厉害,但是反抗阶级更加勇敢、聪明、坚强虽然又被威胁、被压迫的过程,但早晚会获得成功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虽然难以实现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只是把他当作一本闲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这些都是作者前期的思想,随着收集故事的增多,作者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愤世嫉俗,到后来的态度转变,这也是在他心理一个成熟的表现《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其实我很佩服蒲松龄的,他传神细致的刻画,语言简练,给人以活灵活现的感觉把我们带入了鬼魅的世界,也让人产生了一些敬畏之心,扪心自问,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记得小时候,姐姐学过一篇蒲松龄写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书生,看到一美女每天趴在墙头叫他的名字,他又喜又怕,不知道该不该应,后来来了一个老道士,他说那是个污秽之物,不可应,否则会有性命之忧,然后第二天晚上,美女依然叫他,他用老道士的方法把她收服原来,那个美女是人头蛇身,专门叫人名字,只要谁应允了,就会被吃掉此次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答应别人叫我名字,怕被吸走当然,这只是小说,是杜撰来的,可这也说明,聊斋志异对人的影响之大。
犹记得,当时《聊斋志异》第一次被拍成电视剧时,躲在被窝里,只露个眼睛,想看却又害怕,矛盾后来,《聊斋志异》被改编,翻拍了很多次,逐渐淡化了一些恐怖害怕的场面,多增加了一些人鬼之间,或者人要之间无限美好的痴缠爱恋,而且正义总是要战胜邪恶的,给人以一种不一样的聊斋但是,无论怎么改,原著《聊斋志异》的精髓是不能被替代的或者改变的他是蒲松龄老人的心血,更是千古的传奇巨作,应该受到尊敬,而不是商业气息越来越浓,把精华都抛诸脑后还是那句话,由衷的感谢蒲松龄先生,给我们,给中国文学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他的历史地位是无可动摇的我更加建议九零后的人,多去关注关注他的背景,他的文笔,而不是休闲时的消遣篇二:聊斋志异读书心得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还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题记 张安溪曾经说:「聊斋这一本书,会读它,能使人壮胆;不会读它,能使人入魔;能领会它所涵容的精神,就能使壮胆我们只要能认识他文章的美妙,洞察他含意的深微,体受他性情的纯正,服膺他议论的公允,那么他实在是变化我们的气质、陶冶我们心术的第一好书。
」聊斋不像一般的鬼故事一样吓人温暖深厚的人情味,对各种妖魔鬼怪的宽容心,再加上对纯真爱情的赞叹,使得聊斋志异这本鬼故事书,跟一般的鬼故事是大不相同的读来不但不会人觉得毛骨悚然,心生畏惧,反而是心里面升起一股暖流当中有些故事不是说妖怪的可怕反而显现出人心的丑恶面在<黄梁>中就显示出贪婪的人性,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是却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当官的,是要造福百姓为百姓谋福利应该是公务员的责任,但是却因为在高位受上级得宠而欺压平民老百姓;那最后终究会自食恶果<雨钱>中,原本狐仙是看上秀才的学识才想和他交朋友的但是最后秀才要求他变出钱来的时候狐仙才发觉秀才只想发横财,便用幻术欺骗秀才后离去人如果想要得到钱财,必须靠自己,而非靠邪门歪道<武孝廉>原本石武举应该一开始就因病身亡,是一名女子喂他吃药照顾他、给他一些旅费才可能进到京城得到官位后娶了小老婆王氏,不和女子来往事后女子知道了也接受王氏结为姐妹但是到最后女子献出原本狐狸面貌时石武举竟然想害死这个把他从鬼门关前救回来,还让他大富大贵的恩人忘恩负义是可耻的行为恩将仇报更是丧尽天良的表现面对这种人,我们应该像故事中的狐狸一样:以德报怨然而,聊斋中还是有些可爱的故事的。
<狐谐>中,狐狸虽是妖怪,但却能和人一起和平共处,甚至还请人吃宴席,还讲些故事逗人听,让我觉得狐狸不是只会害人的,反而比人类还单纯有拍成电影的倩女幽魂,也是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聂小倩>小倩本性善良,知道宁釆臣是位正人君子,便不忍害他,甚至不惜与老妖对抗在这浪漫故事的背后,隐含了人若心正,则邪恶不能侵的深意<赵城虎>这篇让动物的灵性活灵活现情感和道义,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二大支柱一头胸猛无比得老虎,居然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把情感和道义投注在老婆婆身上这种是应该只有我们人类才能做到的事,但一只老虎却做到了!一只猛兽尚知如此,那身为人类的我们是否该好好检讨一下了?我们中国人常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聊斋中的妖魔并不是很可怕的有些还比人类善良、单纯呢!聊斋志异,就如同张安溪先生说的"我们只要能认识他文章的美妙,洞察他含意的深微,体受他性情的纯正,服膺他议论的公允,那么他实在是变化我们的气质、陶冶我们心术的第一好书"聊斋志异正是一本能调养性情的一本书呢!篇三:聊斋志异 读书笔记《聊斋志异》读书笔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写的对联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
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这部看似不正经的“闲书”历经好几百年流传至今,非但没有淹没于鱼龙混杂的历史洪流中,反而一枝独秀,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为无数研究学者津津乐道例如马瑞芳教授,她的“评聊斋”曾在cctv10的百家讲坛倍受好评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究竟为何出自清初穷秀才之手“不务正业”的小说会受到如此重视?神秘的东西总会附着着一种灵动的美古老的东方国度亦具有这种深深吸引人的魅力因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总给人一种奇妙的亲切感在书中,他堪称完美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古老中国的光明与黑暗、兴起与沉浮那种诡异到使人欲罢不能的氛围聊斋的一个重要的中心,是对腐败的科举制度、贪官污吏受贿行贿的行为、眼里只有钱的小人的厉声批判蒲松龄天赋异秉,19岁成秀才,在县、府、道三试中皆考得第一的好成绩,他的考试文章《蚤起》还被大文学家施闰章称赞为:“观书如月,运笔如风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蒲松龄科举一次次失利其中也不乏自身的一些问题。
但他考了一辈子,直到72岁才考得小小一贡生,吃尽贫困的苦头无论是谁,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吧?蒲松龄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深知科举制度对有文化的人的毒害《司文郎》中颠倒黑白的考举制度;《公孙夏》中在人间花钱买官到了地府也不罢休的文盲市侩;《成仙》中被比喻为“不拿戈矛的强盗”的当官者;《促织》中只顾自己一时兴趣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昏庸皇帝……更有甚者,蒲松龄义正词严地在《梦狼》中变相地大骂特骂不顾黎民百姓生死存亡,只知邀功、升官、发大财的狗官吏为“吃人虎”、“恶狼”……于是,一篇篇讽刺鞭挞现实社会腐败肮脏的经典作品在他手中诞生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聊斋中的花妖狐魅、鬼怪精灵和奇闻异事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
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