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精品).doc
22页中医诊断学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中医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定义: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中医诊断学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目录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 诊病 辨证 病案 四诊 八纲 辨证 诊断与病案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综述 司外瑞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常见症状鉴别 发热 发热恶寒 壮热 潮热 往来寒热 烦热 微热病因辨证 六淫 火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燥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湿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暑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寒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风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上 篇 诊 法 综述 第一章 问 诊 问诊的意义 问诊的方法 环境要安静适宜 态度要严肃和蔼 不用医学术语询问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目录 绪论 上篇 诊法 中篇 辨证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学(王忆勤)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目录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 诊病 辨证 病案 四诊 八纲 辨证 诊断与病案发展简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综述 司外瑞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常见症状鉴别 发热 发热恶寒 壮热 潮热 往来寒热 烦热 微热病因辨证 六淫 火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燥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湿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暑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寒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风证 主要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上 篇 诊 法 综述 第一章 问 诊 问诊的意义 问诊的方法 环境要安静适宜 态度要严肃和蔼 不用医学术语询问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目录绪论 上篇 诊法 中篇 辨证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学(王忆勤)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诊法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 中医诊断学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诊病 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如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圆翳内障等,都是病名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还不可能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辨别,难以作出病名诊断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对疾病怎样进行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作初步介绍 辨证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以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证为症状者,亦有称病为证者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
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诊断学主要是介绍历史上的各种辨证分类方法,以及由各种辨证方法综合而形成的辨证统一体系,辨证思维的技巧,常见证型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如实地记录 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 四诊 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诊,是通过观察神色,形态两个方面来了解一般的情况,并结合舌诊来进一步帮助判定疾病的性质三岁以下的小孩还可以通过看指纹来辅助诊断。
闻诊 包括听病人的讲话、呼吸、咳嗽、呃逆等二、嗅气味 包括嗅身体、口腔、和多种排泄物的气味等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细致的问诊,往往可以为正确的诊断找到线索问诊的内容,大致与西医相同,要了解患者的主要病痛所在;发病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治疗的情况(包括服药后的反应),既往病史,以及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爱好、思想情况、家族病史等等切诊 包括切脉和对四肢、躯干部位的触诊它是在人体的一定部位,采用按、触等方法,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 八纲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 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七情、卫气营血、八纲、六淫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 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疾病诊断简称诊病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 中医诊断学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 扁鹊切脉图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如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舌诊方面,继元代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后,明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傅松元的《舌胎统志》等对察舌辨证多有研究。
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四诊理论和方法,便于实用 明清时期对辨证的研究更为深入,尤以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辨证最为突出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传 金元四大家忠录》,特别是清代程钟龄《知觉心悟》,都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大法明清重《伤寒论》,致力于六经辨证研究的约百余家,各有精避见解如明初王初道的《医经溯洄集》、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等等明清创温病的辨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