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模因论视角下典籍英译中的达意.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5170135
  • 上传时间:2021-12-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3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模因论视角下典籍英译中的“达意” 姚丽娟【摘要】中国的典籍英译由来已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英译史反映了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传播历程本文以模因论为视角,并以《诗经》英译为例,来探究分析典籍英译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状态而作为本文探讨核心的“达意”即是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对比分析时重要的参考基准关键词】《诗经》英译;模因论;达意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直接表现,典籍翻译更是如此,它是将本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之一,但这条文化传播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的探讨核心是典籍英译中的“达意”,通过将“达意”和核心模因的完整传播进行类比,从而引入了模因论的视角达意”虽然被认为是翻译的最低目标,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以“达意”来评判中西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文的优劣以“达意”作为切入点,只是为了更好地观察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社会的传播状态一、模因论与典籍英译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是文化资讯传承时的单位模因通过模仿来传播自身,因而它也可以被称为文化的基因这种文化的基因,例如人们的观点、观念和技术都在经历一个变异、选择和遗传的过程。

      模因想要将自身存在延续下去,就必须与其他的模因展开激烈竞争,从而赢得人们的注意力以典籍英译为例,典籍英译可以看成是将中国的文化模因引入英语国家的过程中国文化模因被引入到英语国家时,原有的载体语言必须由古汉语转换成英语才能感染以英语为母语的宿主而比起语言载体的转换,更加关键的是模因自身的变异在典籍英译的案例中,这种变异的第一步便是翻译,由译者对核心模因进行理解和重新编码来完成但是,异国读者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往往难以理解这些模因,这也是翻译这种模因传播活动面临的难题二、典籍英译中的“达意”为了更透彻地探讨典籍英译中“达意”问题,有必要对“达意”二字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先看“意”字,“意”可以理解为人之意志再看“达”字,“达”是描述事物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动态过程,而与“意”结合起来,便是将作者心中的理念传达给读者的过程而用模因论的视角研究“达意”,可以将理念跨文化输入其他文化圈的过程,看作是核心模因的传播过程但是典籍英译中的“达意”并非最初就处于理想的状态,核心模因的复制完整度,换言之“达意”实现度的变化,是在内部因素:模因传播时间,感染范围,以及外部因素:语言发展,社会变革共同影响下逐步完成的。

      三、《诗经》英译发展史1、宗教活动下的《诗经》英译《诗经》英译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世纪末期,当时正值西方世界的殖民主义扩张时期,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经济殖民和宗教殖民政策而同化东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进行宗教殖民的最终目的则是对东方进行全面的殖民主义入侵当时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找到东西方宗教的共性,从而利用这种相似性来进行传教活动作为传教士的理雅各进行《诗经》的翻译,是想要通过证明“上帝”在《诗经》中的存在为传教开辟道路例如,《时迈》的翻译:原文: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理译:Now is he making a progress through the States,May Heaven accept him as its son,Truly are the honour and succession come from it to the House of ZhouTo his movement,all respond with tremulous aweHe has attracted and given rest to all spiritual Beings,Even to(the Spirits of)the Ho,and the highest hill。

      原诗讲了武王周公巡守,祭山川百神,但理雅各的译文并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宗教的特性,反而将中国原始宗教描绘成西方神话中那样的体系理雅各以他的基督教哲学的眼光,从《诗经》中解读出了儒家伦理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相通之处因此理雅各的译文即使忠实再现原诗所描绘的意象,也并没有真正做到“达意”,应该说《诗经》之“意”在理雅各的手中成了传播教义所利用的工具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这样与“达意”背道而驰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却有其必要性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初期,由于译入语体系与源语体系相差极大,读者对源语的文化极其陌生,很可能由于无法解码异国的模因而拒绝受到感染因此通过将《诗经》与基督教义结合的方式更能吸引宿主的注意力,其在传播范围和复制速度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2、文化研究下的《诗经》英译20世纪上半叶,对《诗经》的翻译和研究迎来了一次文化转向相比起上个时期从经学角度来研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译本脱离了经学义理的范畴在韦利看来,《诗经》首先是文学文本,但同时也是文化文本,两者融为一体而最能体现韦利的文学视角的便是他在翻译《诗经》时对其中的意象把握,韦利从美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以《日月》中的自然意象为例:原文: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韦译:On sun,ah,moon,That shine upon the earth belowA man like this,Will not stand firm to the end,How can such a one be true?Better if he had ever noticed me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颇多,意象运用的目的是“达意”,“象”只是“达意”的手段这种简洁含蓄的“达意”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质,正确解读意象对于挖掘诗歌之“意”十分关键《日月》是一首典型弃妇诗,以日月起兴为比照,声诉被遗弃后的幽愤而韦利的译文中作为自然意象的“日月”面对弃妇哀怨的哭诉,却始终无动于衷,也更加衬托出弃妇内心的悲凉和无助韦利对《诗经》的文化解读,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探究行为从模因论来看,相比起上个时期带有功利性和文化偏见性的归化翻译,韦利的翻译是对《诗经》核心模因面貌还原的一个尝试韦利的译文更能看出西方当时对东方文化模因探究的好奇心,这可以归功于上个时期的模因传播速度,但这种探究仍属于“浅尝则止”,仅限于民俗文化层面的研究3、庞德个人的《诗经》英译20世纪下半叶,庞德是这一时期《诗经》翻译的代表人物,其独特性体现在其译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

      先来看思想性,庞德在进行《诗经》翻译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庞德为此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文章那时的庞德在偶然间接触到了《论语》的英译本,那之后便开始宣传儒家思想,试图用儒家文化来代替基督教因此,庞德的译文里有强烈的借古喻今,表达对当今社会的不满以《巷伯》其中两句的译文为例:原文: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庞译:Proud man ride high to watch the workers sweat,Oer-hanging heaven look down upon their pride and pity those on whom the yoke is set庞德在译文中用ride high指代昏庸骄横的当权者,言语中充满了讽刺;并用yoke来指代下层的劳动人民,表达对被压迫民众的同情,使得译文充满了强烈的借古讽今的意味通过对比贵族庶民的待遇来指出二战时期腐朽堕落的当局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以《诗经》为媒介,从而向西方介绍宣传儒家思想,是典籍“达意”的最高境界因此庞德通过翻译《诗经》推崇儒家文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庞德的译文做到“达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在诗歌的艺术性上,庞德作为意象派诗歌的发起人,其译文体现出意象主义诗歌的特点。

      总而言之,庞德所宣扬的儒家文化受到了其个人政治目的和个人偏见的影响,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儒家文化是不利于提高模因的复制可信度的4、本土译者的《诗经》英译在我国翻译研究史上,《诗经》英译研究只不过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迄今为止还一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导致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译者在理解上往往无法真正深入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在表达上也有许多的翻译错误,这也是促成中国翻译家想要推出本土译本的动机中国译者比起是否“达意”更注重探究如何“达意”的问题,即对文学性这个翻译的最高目标的探讨对此,许渊冲提出了“意美、音美、形美”,而汪榕培则提出“传神达意”的原则以《采薇》中的名句为例: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汪译:When I set out so long ago,Fresh and greenWhen now hometown I go,There is a heavy snow可以看出译文有一韵到底的特点,这是中国译者坚持以诗译诗的表现之一许渊冲和汪榕培的译文更多保留中国诗歌的特点,例如赋比兴,各行押韵,意象运用等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因的传播从注重复制速度向复制可信度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反映在翻译策略上便是归化向异化发展的表现。

      传神”和“三美”是在诗歌形式异化上的探索,毕竟《诗经》中诗歌的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也是表现其文学生命力的手段之一,让西方读者去领略中国诗歌独特的韵味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四、总结综上所述,《诗经》的英译史用实例说明了东方文化模因在西方世界中传播的曲折过程,本文作为探讨核心的“达意”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观察角度理雅各对“意”的曲解利用,是传播的起点和契机;韦利对“意”的文化研究,是西方对于神秘东方的好奇和探究;庞德对“意”的个人解读,虽然片面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为欧美读者所喜爱;以及许渊冲和汪榕培对“意”的超越,是中国本土译者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可以看出模因为了生存,在动态的文化环境下展示出强大的适应性,将自己与已有的模因相融合,从而完成初步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东方文化模因的传播还远未结束,文化环境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因素的作用下会继续变化,在未来《诗经》解读和研究不会停止,而与之相对应的译本也会源源不断地诞生参考文献】[1] 杨 静. 从模因论谈典籍的英译传播图式[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1(5):121-124.[2] 李玉良. 诗经英译研究[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3:87,141,168-169.[3] 李玉良. 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J]. 外语教学, 2005(9):63-66.[4] 张 莹.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 深圳大学学报, 2003(6):109-113.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