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探寻名著阅读教学的关键词:以《红楼梦》为例.docx
8页新课标背景下探寻名著阅读教学的关键词:以《红楼梦》为例【摘 要】《红楼梦》名著阅读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读前无趣、读中无法、读后无痕,依然是《红楼梦》阅读的主要困境《红楼梦》教学,需要直面阅读的现实问题,聚焦阅读的立意本旨,关注阅读的生命对话,引导学生真切地读、精要地读与创造性地读关键词】《红楼梦》 整本书教学 文学 文化 阅读路径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红楼梦》列入整本书阅读必读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红楼梦》的阅读“道阻且长”青少年普遍有这样的心声:“《红楼梦》读了前三十回,只是认字,摘抄优美的文字”,“读《红楼梦》也能体会到文字的美,但更多的还是囫囵吞枣,文本里的很多细节都没有真正地细细品味过”,“关于红楼的知识我倒是听过很多,但是很多红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的解释,要么是个人的体验理解太多,要么是牵扯很多历史人物,赋予《红楼梦》太多大而无当的意义,让我始终读不进去”面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阅读障碍,教师如何点拨引导?化繁为简地讲,真切地读、精要地读与创造性地读三个关键词可作为其目标与路径一、真切地读:直面《红楼梦》阅读的现实问题真切地读,即基于学生立场,引导学生将作为读者的自我,真实、真诚地融入文本“真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点提示:“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感悟即我们面对《红楼梦》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从直接感受出发,紧紧围绕作品去欣赏它,摆脱所有的标签,不去计较太多作品以外的因素,全身心地投入《红楼梦》所描绘的生命场景,真切地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命沉浮当然,也可以从学生最不能理解的人物、情节、场景来阅读例如:谁是红楼女一号?《红楼梦》里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毛病?《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吗?后四十回值得看吗?……都应逐一细心揣摩,深入研读真切地读,即基于学情本位,避免教师先入为主、贴标签式地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师的导读该从哪里开始,引读从何处推进,研读要到达什么程度,均须尊重学生作为真实读者的阅读状况一些教师带着“先见”,以自我的喜好解读文本, 或分析人名,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对形象进行粗线条的分类;或讲授诗词隐义,进行符号化的分析;或急于从形象或者故事的背后去“发现”抽象意义,使名著阅读陷入简单粗陋的教条主义泥淖消解这类隔膜式的体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沉浸于作品,真切感受具体的形象和故事, 让红楼的生动细节滋养心田, 借助想象和移情, 使作品与阅读主体有机融合。
总之,《红楼梦》的阅读,不是要让学生佯装喜欢或假装阅读,而是要帮助他们确立真实的读者身份,以低干涉的方式引导阅读阅读教学是把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教给学生,指导学习者基于自身的阅读经验以及阅读期待视野,在与文本、与他人的多向度交互交流与交融中,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阅读和阐释技能,“让阅读从教师的外在质询走向学习者的内在探询”二、精要地读:聚焦《红楼梦》阅读的本旨要义精要地读,即帮助学生建立进入名著的核心通道,形成基本认知框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解读这样意蕴丰厚的作品,可切入的角度丰繁多样整本书阅读重在聚关键,抓全局,以“大概念”为抓手,基于文本、文学、文化三个维度精读《红楼梦》的本旨要义1.分析结构框架:时间线轴与空间构成对名著整体性的了解离不开对名著结构的把握《红楼梦》文本宏阔,教学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以俯瞰之眼,厘清整部小说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在时空域中梳理故事框架、发展脉络和核心人物,尤其是提炼其中结构性的、人物命运转折的关键处这样的解读不涉及考证索引,而是回归文本,潜心于《红楼梦》的幽微和宏大从时间线轴来看,情节庞杂的《红楼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大观园时代,主要是宝黛木石姻缘和宝钗金玉姻缘的矛盾,还有一丧一喜,即秦可卿之死与元妃省亲。
前大观园时代主要是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阅读时需要关注两组矛盾关系的建立和两桩悲喜事件的发生第二阶段是作者最花笔墨的大观园时代,只有三年,主题分别是:第一年的爱情与繁华,第二年的争端与伤逝,第三年的凋零与败落同时作者以初春、仲春、暮春象征性结构,呈现出整个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通过凝练关键词梳理三年的主要情节,如黛玉葬花、海棠结社、探春改革等,引导学生纵向认识文本《红楼梦》的空间构成为“两府一园”格局荣国府是一个百年公爵家族的样态,作者生动真切地描写了清代贵族饮食起居、接驾祭祀、宴饮游园等热热闹闹花团锦簇的日常生活与荣国府相比,宁国府不仅冷冷清清,还可以说汇集人性污浊之所,几乎是污秽的代名词整部小说最重要的空间大观园,作者则安排了与荣宁二府完全不同的第三类人,它是一座女儿们的理想国,宝玉成为这个理想国的守护者两府一园,不仅安置三类不同的人群,每个空间均象征着主题变奏的一部分,同时又展现了文学写作功能和风格的差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组织学生运用微专题研究、互文性阅读、小论文撰写等方式,品析《红楼梦》的复合空间与文学复合结构的巧妙呼应,体悟这部小说的卓绝之处。
2.探寻审美新境:正邪两赋与人性洞察《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卓然而立之处,在于其对人物的塑造,即便是次要角色也被赋予活灵活现的个性,而非被描写成刻板的符号人物红楼人物,比如宝钗、黛玉、晴雯、妙玉,只要提起来,有人特别喜欢,有人十分厌恶每个人都有不足,每个人物又都是鲜明鲜活的,即所谓“正邪两赋”曹雪芹通过史湘云和贾雨村之口说:天地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在曹雪芹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在这样的人性论基础上,每一个红楼人物自然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人格裂隙的例如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经说,恨熙凤骂熙凤,不见熙凤想熙凤王熙凤这个人物,我们很容易给她贴上贪婪、虚荣、势利的标签但作者也用了大量笔墨写她的精明和才干,而且,凤姐暗地里还保护过邢岫烟,怜悯弱小亦为她温暖的一面《论语》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曹雪芹打破以往的旧式,不纯主观概念式的褒扬讥贬,《红楼梦》数百人物,其性与质都是复杂的构成品,是“正邪两赋”的“真实的人”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例如:为“红楼公众号”撰写人物小传;结合鲁迅先生对红楼人物塑造的评价——“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给鲁迅写一封回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模拟“真心话大冒险”活动,观察我们身边的人,从“正邪两赋”这一视角,谈谈新发现与新思考。
总之,通过多元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悟审思《红楼梦》所塑造的“有缺点的人”,既是在跳脱中国读者数千年来的审美惯习,更是在挑战非善即恶的传统人性论,以及“正邪两赋”为《红楼梦》提供的人性论基石3.体悟幽深哲思:证悟虚空与破空立情《红楼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梦”?曹雪芹到底要讲给世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红楼梦》的“梦”来自佛学,指证悟虚空般若十喻在佛典中喻空是两千多年来的共识,这个符号群组对红楼作者的最大价值,恰在于它们对喻示红楼的“证空”主题具有确定不移的隐喻性金陵群钗从青春美好到枯萎消亡,在《红楼梦》庞大的故事里,作者举重若轻,不露痕迹地埋进了“般若十喻”,把万事万物终将归空的“证空”主题化于无形梦破才有《红楼梦》,出梦的红楼作者,运用统领全书的预言体系告诉我们:一切存在终将归空的法则;同时,也在告诉世人:人间值得,你要深情以待空是外在客观,情是内在信念,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知空而信情,这就是红楼证空与证情的二元性主题从文化的视角精读《红楼梦》,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红楼证悟虚空又破空立情的主旨教学中需要拓展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体系最重要的构成,体悟在红楼小说的集中体现:儒家贡献了深情,道家贡献了灵性,佛家贡献了悲悯。
《红楼梦》的阅读,正是通过小说艺术价值的挖掘,拓新弘扬和复兴传统文化的方式三、创造性地读:关注《红楼梦》阅读的生命对话作为一部生命之书,《红楼梦》需要做“长程”阅读,“好读书,不求甚解”,“不要急着去提升、概括、总结、结晶,因为提升、概括、总结、结晶的那个东西就是一个形状,中间我们可能需要这个形状,但是到最后还是要把这个形状打碎的”经典的阅读是不断解构、建构又重构的探索发现之旅,阅读的最终指向是生命对话的“我的”阅读1.多元地读《红楼梦》是一座宝库,教学中引领学生不断挖掘意外的惊喜例如,围绕《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情节场面、名句俗语、地理经济、诗词歌赋、典故引语、官职礼仪、宗教哲学、文化艺术、风俗游艺、服饰饮食、陈设器用等,给阅读者攀登《红楼梦》这座文化高峰提供多种可能的路径透过《红楼梦》,阅读者在古典文化的世界中通过文字触摸一个丰富博大的世界,参悟慈悲大爱、精神之美、哲学之思多元地读就是引领学生以多种方式走进经典,了解蕴藏其中的文化符号、社会机理与人生百态,找到精神的归宿,获得美与智的熏陶2.审辩地读名著的阅读不是印证式、接受式的惰性阅读,而是阅读者以积极的姿态对作品进行审理辨析曹雪芹身在封建社会晚期,他“不曾期望以新制度取代现有的政治、社会和家族传统,过得更自由、更幸福,也更有尊严。
当社会不公太甚,他们只会以各种方式独自退隐,以维护最后的情操与尊严”例如第一百一十八回,当惜春和紫娟决定削发为尼的消息传来,宝玉冷静地流露出赞赏之意对于他的反常态度,宝钗和袭人深感痛苦不安,他们原以为宝玉一定会为这两位女子的出家之举哭闹一场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阅读中发现的这些裂隙,引入名著阅读的多元素材,引发学生深入辨析诸如:如何认识曹公的退隐?如何理解小说中这场关键的哲学争论?如何面对怜悯共情与自我救赎二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总之,名著的阅读,如何启迪学生以一种审辩的视角研读深刻的问题,规避阅读的低矮与浅表,这恰恰是名著导读的迷人之处3.内视地读深层次的阅读,必然是与经典进行生命的交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意味着什么?夏志清先生将文学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一是更加了解该国的社会行为、理想,乃至灵魂;二是通过欣赏文学巨匠对世态人情的探讨,小至亲子夫妻,大至国家命运,读者在想象与交感的过程中,也能更加了解自己这样的阅读,“理解转动着解释之轮,留下了人走在自我理解之途上的意义车辙”内视地读,教师须引导学生与自我经验勾连,以内观与审思的视角,深入体悟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在作品中丰沃精神,让经典阅读成为与生命相编织的阅读。
综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依循名著阅读的“关键词”,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发现、文化理解乃至人生教育诸方面发挥综合效益,通过真切地读、精要地读、创造性地读,让《红楼梦》活在当下的语言里、活在每天的生活中,成为青少年生命成长的人生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