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唐代的戒指.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52315175
  • 上传时间:2018-08-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唐代的戒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唐代的戒指一先简略谈一下唐代以前戒指的情况中国古代在原始社会就有戒指了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 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 甘肃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也已发现了铜戒指[2].此后在考古发 掘中续有戒指出土,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自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纪年开始,沿丝绸之路, 多有铜戒指出土[3].公元 1 世纪, 在新疆昭苏县夏台乌孙墓曾出土过一枚嵌宝石金戒指[4]. 此后似乎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出土的戒指要多于其他地区比如著名的宁夏固原地区,北周 李贤墓曾出土过一枚金戒指[5],隋史射勿墓也出土了一枚金戒指[6].在东北, 辽宁朝阳市 田草沟晋墓(鲜卑墓)一个墓就出土了金戒指 19 件[7].这些墓的墓主人大多是少数族, 出 土的金戒指中有一些已经专家鉴定为西方传入的手工业制品那么,戒指的使用在唐代以前具有何种意义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只想指出以下 几点一、 《太平御览》卷 718《服用部指环》引《五经要义》说:“古者后妃群妾礼御于君 所女史书曰授其环以进退之有娠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著以银环进之” 许多学者都以此 作为中国古代戒指出现的最初的含义。

      但这是十分可疑的首先,如上所述,戒指早在有 君主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男女都戴[8]. 其次,我们从文献记载上还找不到第二条 证明,不知《五经要义》的根据何在,并且考古发现也不能支持这一说法最后, 《五经要 义》此段文字只说是“环”也并没有明确说是“指环” 因此我以为,关于戒指用途的这一 说法也许是不能成立的二、戒指在汉代可能使用的不多,或许仍被视为宝物并用于奖赏前述《太平御览》又 引《后汉书》云:“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9]” 查范晔《后汉书》卷78《孙程传》 ,没有上段引文,只说给孙程他们“加赐车马金银钱帛各有差” 但是我们知 道,当时以《后汉书》名书者,除范晔《后汉书》外尚有四家,即华峤《后汉书》 、谢承 《后汉书》 、袁山松《后汉书》 、薛莹《后汉书》 这五家《后汉书》 , 《太平御览》都引用过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现存范晔《后汉书》中没有这一记载就轻易地否定这条史料特别是将 戒指用作赏物,符合戒指出现后所具有的一种文化意义据布兰奇佩尼的《世界服装史》 , 在罗马帝国时期,金戒指“一变而为国家荣誉的象征,作为献给作战有功的官员的一种奖 赏”[10].因此《太平御览》所引《后汉书》的那段话还是有可能成立的。

      戒指作为赏物的 用法可能为南北朝时的北方朝廷所沿袭前述北周李贤墓中的金戒指,有学者就认为“可 能是北周皇室对李贤的赏物”[11].因此有一种推测:在汉代,除北方少数族外,戒指还不 是一般人日常使用的装饰品孙机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12]没有将戒指归入“服 饰”类,而是归入了“金银器”类,恐怕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吧三、戒指在唐代以前似乎还具有一种神秘意义[13].这在汉代已经是这样了 《西京杂记》 卷 1 记“戚姬以百炼金为■环,照见指骨,上恶之” 这种能照见指骨的戒指不知是用什么 材料什么工艺制作的(也可能是国外传入的) ,仅其“照见指骨”一点,就已经透出了十分 的神秘或者正是由于戒指所具有的这种神秘意义,因而我们看到关于戒指的记载,大都 与神鬼有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移动大融合的时代这时文献中有关戒指的记载激 增,并且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与神鬼与死人有关,有些则与少数族有关由此或可推知, 戒指所具有的神秘意义和胡族[14]色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们举文献上的一 例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 8“鲜卑女”条记:“晋有士人买得鲜卑女,名怀顺自说 其姑女为赤苋所魅始见一丈夫,容质妍净,著赤衣,自云家在厕北。

      女于是恒歌谣自得, 每至将夕,辄结束去屋后其家伺候,唯见有一株赤苋,女手指环挂其苋上芟之而女号2泣,经宿遂死” 鲜卑人戴戒指,前述辽宁朝阳晋墓出土的戒指可与文献互证此段史料及 其他记载告诉我们,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戒指隐含有一种胡族色彩和神秘的意义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戒指与婚姻发生了某种关系前述《太平御览》 又引《外国杂俗》云:“诸问妇许婚,下全[15]同心指环,保同志不改” ;引《胡俗传》云: “始结婚姻,相然许,便下金同心指环” 此二条史料当为同源,所述应是中亚习俗, 《晋 书》卷 97《大宛国传》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即可为证[16].我们知道,西 方至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戒指已经和婚姻有了固定的关系前述《世界服装史》就指出, 当时金戒指已代替了铁戒指,成为婚礼上新婚夫妇佩戴的装饰[17].这一习俗经中亚作为 “外国习俗”传到了我国(此外可能还有其他途径,详下文) ,所以在汉魏以后,戒指与婚 姻有了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不确定的(即不一定用于定婚,详后) ,而且仍然只是一 种“胡俗” 以上所述唐代以前戒指所具有的非装饰品性质、神秘性质、胡族性质,以及与婚姻之间 产生的不确定关系,到唐代变得如何了呢? 二我们先看一下唐代史籍中的记载以及考古资料情况。

      唐代史籍中有关戒指的记载极少,且有数的几条也只出现在笔记小说中例如有:A、 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玉箫化”条记韦皋与玉箫相约,约定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 “因留玉指环一枚,并诗一首” 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 节度使,知此事后“广修佛像” 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B、 《太平广记》卷 340“李章武”条记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 年)李章武与华州王 氏子妇相爱,临别时“子妇答白玉指环一,又赠诗”云云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 妇已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C、晚唐谷神子[18]《博异志》 “杨知春”条记杨知春与群贼盗墓,为取得墓主人指上玉 环, “竞以刀断其指” ,结果群贼突然“皆不相识,九人自相斫俱死” D、 《太平广记》卷 339“崔书生”条[19]记唐德宗贞元年间崔书生误入北周赵王女玉姨 之墓,与玉姨的外甥女欢爱又与玉姨赌博, “嬴玉指环二枚”云云文献资料之外,考古文物资料中有关戒指者亦少首先,在唐墓壁画和传世绘画中似乎 没有见到戒指的图像其次,出土文物中,戒指也较其他钗、 簪等为少[20].笔者限于条件, 没能详尽搜罗,仅对《文物》 《考古》杂志 1990-1997 共八年间公布的唐墓随葬品做了个 简单统计。

      结果是,在公布的 127 座唐代墓葬中,出土有钗者共 11 座墓、有簪者 5 座墓, 而出土有戒指者只有 3 座墓下面是这 3 座墓的情况:甲、河南偃师市杏园村 YD1902 号 唐墓出土有金戒指一件, “环体厚重,上嵌椭圆形紫色水晶水晶上浅刻两字,文字为中古 时期的巴列维语” 墓的年代推测为盛唐墓[21].乙、辽宁朝阳市双塔区一号唐墓出土铜戒指 5 件;三号墓出土金戒指一枚,同墓还出土有东罗马帝国金币一枚墓的年代推测在唐中 期以前[22].丙、江苏徐州市花马庄唐墓出土金戒指一件墓的年代推测为唐前期[23].上述 三墓均无墓志出土,因此墓主人的情况不甚明了根据以上有限的资料,我们来看看唐代戒指使用上的几个问题一、从文献中有关戒指的记载奇少,以及考古出土实物也不多的情况看,戒指在唐代大 部分地区、对大部分人来说,还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装饰品作为珍宝作为信物使用而 并不戴在手指上的可能性很大例如 D 条史料中即以玉戒指为赌资,赢了戒指从墓中出来 后, “其赢玉指环犹在衣带” ,并没有戴在手指上同样的例子我们在南北朝时也能看到 前举《异苑》卷 6 有一条记载说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 “女泣曰:与 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 。

      请注意,女子没有将戒指戴 在男子的手指上,而是结置于衣带上说明自南北朝到隋唐,虽也使用戒指,但大部分人3并不把它戴在手指上,换句话说,就是当时还没有戴戒指的习惯前述甲墓出 土的金戒 指,据发掘报告称,墓主人就是“右手握一金戒指”云云,可见也并没有戴在手指上当 然,不能否认当时也有将戒指戴在手指上的估计这主要是北边少数族的习俗前述乙墓 出土的铜戒指,发掘报告说就是戴在墓主人手指上的二、于是又可指出,戒指在唐代似乎仍是带有浓郁少数族或外来文化色彩的装饰品前 引乙墓除出土了金戒指外还出土有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可知墓主人或是少数族或受外来文 化影响甚大汉代以来,从西北到东北,某些少数族的成员有戴戒指的习俗已为考古发现 证明乙墓所处的辽宁省朝阳市在唐属营州,是与契丹、奚族活动区域相交叉的地区,武 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还曾“为契丹所陷”[24],开元以后又是“商胡”云集处[25]. 我们知道,契丹族可能是戴戒指的1992 年发掘的辽耶律羽之墓,墓主人死于离唐代不远 的会同四年(941 年,亦即五代后晋的天福六年) ,墓中就出土有金戒指 5 枚[26].而 1986 年发掘的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的墓主人陈国公主“十指戴戒指十一枚(有一指上两枚 套叠在一起) ,驸马戴戒指六枚,均为金质”[27].这些资料或者可以作为契丹族戴戒指的旁 证吧。

      因此,乙墓的墓主人很有可能属于契丹族当然也有可能属于“商胡”[28].此外,甲 墓出土的金戒指上刻有中古波斯语,无疑也是西方传入的外域工艺品文献中也能看出些 许痕迹比如《新唐书》卷 83《定安公主传》记定安公主回到太原, “诏使劳问系涂,以 黠戛斯所献白貂皮、玉指环往赐” 我们知道,黠戛斯“赤发、皙面、绿瞳” (《新唐书》 卷 217《黠戛斯传》 ) ,是唐代西北的少数族又,前述 C 条史料说墓中戴戒指的女子是 “绿发稠直,皓齿编贝” ,显然也是一位少数族或外国的女子总之无论考古资料还是文献 资料都说明,唐代的戒指仍主要为胡族或受胡族文化较深的人所佩戴而在其他人的眼中, 将其视为一种外域文化色彩浓郁的珍宝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三、戒指在唐代,似乎还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前述汉高祖恶戚姬“■环照见指骨”的 说法在唐代仍然流行假托牛僧孺撰写的《周秦行纪》 ,说牛在洛阳附近碰见了戚夫人, “夫人约指玉环,光照于座” 刘禹锡更说杨贵妃“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 犹得贾胡惊”[29].其实史籍中只有杨贵妃戴臂钏而没有戴戒指的记载[30],刘禹锡这里说 “指环照骨明” ,不过是借用戚夫人的故事说杨贵妃的首饰珍奇而已。

      与前代一样,戒指具 有的这种神秘性反映在文献中,就是涉及戒指的记载绝大多数都与神鬼与死人有关前引 A、B、C、D 四条史料无一例外这或者也可以间接证明唐代戒指所具有的某种神秘性质四、唐代有关戒指的记载又仍然多与婚姻相关这除了前面所云胡俗的影响外,或者还 有佛教的影响在内现存敦煌文书中有一种被称为《太子成道经》的变文,内容叙净饭王 太子的成佛经过文中说太子长大,净饭王想为他娶妻以使他依恋人间, “太子闻说,遂奏 大王,若(与)儿取其新妇,令巧匠造一金指环, (儿)手上带之,父母及儿三人知,余人 不知若与儿有缘,知儿手上金指环者,则为夫妇” 后来摩诃那摩女耶输陀罗说了出来, 于是“太子当时脱指环” , 娶耶输为妻[31].《太子成道经》系根据《佛本行集经》演绎而 成[32],在敦煌文书中有八个卷子,可见在当时广为流传加上变文那种连说带唱的讲经 方式,相信这一故事在大众中一定比较普及因而我猜测,在唐代戒指与婚姻关系的结合 中,佛教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33].但是戒指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似乎还不具备西方文化 中所有的“定婚”意义因为戒指在当时虽然成了某些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但却被赋予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前代如《太平御览》所引《后魏书》 ,说元树从梁归魏后,将爱妹 玉儿给他的金指环“寄以还梁,表必还之意” 这是取指环的“环”与“还”同音唐代也 是这样B 条史料说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