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器:地下的世界-陪葬名器.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21242166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0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器:地下的世界:陪葬名器   明器是特地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或“盟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用金属、纸等其它质地制作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等     陶制明器的出现    中国随葬之物,早在人类早期的墓葬中就有出土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下室的地窖墓葬中,就有随葬的作为生活用具的燧石器新石器的墓葬中,用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随葬已是普遍现象,在一些墓葬中,也曾出土既不是生活用具,也不属生产工具的陶人头、陶动物、陶屋和陶畜圈模型等但这些模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器,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它只是作为墓仆人生前拥有的艺术品或宠爱之物来随葬的,并不是特地为死者随葬而制作  中国最早的明器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特殊是商代,可以说是个鬼神思想盛行的年月,当时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支配下,人们信任祖先的神灵能够爱护自己,因此,他们对过世的先人“事死如事生”,有时甚至事死重于事生上层贵族往往把大量的先人在世时用法的金银宝器、车马剑戟、玉和青铜礼器等有用器具随逝者一起埋入地下受此影响,一些下层贵族为了不让其先人在地下缺物少乐,在其财力有限的状况下,便把死者生时所爱和所用之物做成模型以代实物,与棺椁和少量有用器一起埋入墓中,这就是明器的开端。

      不过,商和西周时,明器比较简洁,数量也不多,常见的仅为仿青铜的陶质礼器如河南安阳一些商墓中除发觉铜锡铅铸造的礼器和武器外,还发觉了仿青铜礼器制作的陶明器    驱邪镇恶的镇墓兽    春秋战国时期,人殉现象不断受到人们的抵制和责备除战国时期出现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的陶明器在北方仍旧盛行外,在南方楚国一些贵族大墓中开头出现了作为明器的木质人俑和镇墓兽如在湖南长沙杨家湾战国楚墓出土的5件木俑,有击鼓、鼓瑟的奏乐俑,也有持铲、持勺的厨俑,还有持物的仆侍俑,意在让仆人连续享受在世时的生活状态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的2件饰彩木俑和1件木雕镇墓兽,其中镇墓兽形体高大,双目圆睁,前爪攫蛇含于口中,舌伸出垂于胸前,舌与目均作赤色,周身褐色,雕、绘出鳞甲或云纹,背部浮雕云纹图案,盛气凌人湖北江陵天星观战国楚墓出土的1件双头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4只鹿角杈桠横生,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又以红、黄、金色绘兽面纹、勾连云纹方座浮雕出一些几何形方块并饰菱形纹、云纹、兽面纹虬曲盘错的巨大鹿角,对称兽体和稳重的方形底座构成了一个神奇的氛围。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也是为震慑鬼怪、爱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特地设置的一种明器据《周礼》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除魍象的本事,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镇墓兽是古代人想像中的类似方相氏作用的驱邪镇恶之神从历代丧葬礼仪和随葬习俗看,亡灵在地下追求的标准是很高的,一是升天成仙,二是能够连续享受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并且占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可能会受到鬼魂等怪物的侵害、滋扰所以人们将镇墓兽存放在墓葬中,借此盼望其可以爱护死者灵魂和守护随葬品从考古发觉的状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在楚国墓葬中已发觉数百件用于镇墓避邪的木雕镇墓兽    独具一格的建筑明器    在秦代墓葬中出土的明器除少数木漆器和铜器外,以鼎、盒、蒜头壶、盘等组合的陶明器渐渐占据了随葬品主流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大小如真人真马,是秦代陶质明器制作超群技艺的反映  在汉代,除战国时期出现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的陶明器更加普遍,象征车马的小型车马饰和陶俑开头流行外,甚至连竹木制作的床榻几案等家具和琴瑟等乐器,也经常出现在明器中反映家赀财宝豪华威仪的楼阁庭院、侍卫奴仆、井仓灶磨、车船、鸡狗及圈舍等明器,在汉墓中随处可见。

      汉代明器是我国明器制作最为发达的时期,特殊是在中原地区最为常见的汉代建筑明器,在世界上也是独具一格很多建筑明器造型奇怪,形象逼真,一些明器上的装饰也反映了当时.上流行的习俗  如1981年河南淮阳出土的汉代彩绘陶庄园明器,整体由宅院和田园两部分组成宅院为三进四合院式,分前院、中庭、后院前院大门为硬山式建筑,门厅两边悬山式建筑为养马厩,院中心设有一马槽中庭为院落的主体部分,二门上有门楼,两侧有相对称的三重檐四层角楼,角楼又分别与门楼和两边的厢房相通,中庭的主体建筑为二层重檐庑殿式,建于高台之上,前有两个阶梯可通殿内,殿内有6个伎乐俑,分别为弹琴、吹竽、拍手等,俑前置有盘和耳杯等饮食器,这应是供仆人接待来宾时的宴饮场所后院是仓房、正房、厨房、厕所和猪圈等较低的小型日常生活设施令人—惊异的是,在陶宅院的内外墙壁上,还有颜色斑驳的壁画,多为仆人拜谒、出行等场景,极富生活气息宅院一侧为田园部分,体现了旱田、水田、水井、灌渠沟洫等内容整个明器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形象逼真,是汉代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现象的真实反映1993年焦作白庄汉墓出土的一件七层连阁式陶仓楼明器,通高190厘米在七层四重檐主楼一侧,有一高台式单檐四层建筑。

      在两个高层建筑的三层,有一阁道横架其间,使两个高层建筑奇妙地连为一体它应是汉代“复道行空”、“跨城池作飞阁”超群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    制作精致的人俑明器    除高度发达的建筑明器外,汉代人俑明器仍旧有很大比重乐舞俑、杂技俑和劳作俑在中小型墓葬中都能看到汉代皇帝陵旁的陶俑坑,出土的仪仗俑和侍俑群,也丝毫不比秦代的兵马俑逊色  目前已探明状况并作了考古发掘的,有陕西西安郊区汉景帝阳陵四周的陪葬坑、汉文帝霸陵四周窦皇后陵园西墙外的丛葬坑以及汉宣帝杜陵北的陪葬坑等其中规模最大的阳陵俑坑已出土陶俑数千件据估量,尚未面世的陶俑会比秦始皇陵俑更多不过这些陶俑形体都很矮小,阳陵俑高约60厘米,杜陵俑高约56厘米,霸陵俑高53~57厘米,都只有秦俑体高的1/3汉俑形体虽小,但其造型艺术较之秦俑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阳陵男俑的很多头部造型极为细腻,脸庞的轮廓、五官的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都被精准而传神地表现出来霸陵窦皇后丛葬坑出土的女侍俑制作精致,姿势或立或坐,躯体线条流畅美丽,颇显人物仪态之端庄,不再有秦俑造型呆板之感汉俑的小巧和精致 还表现在俑所持的各类器具上阳陵汉俑手持的矛、戟、剑、弩机、箭镞等兵器以及凿、锯、锛等生产生活用具,都是用铁或青铜制作,尺寸大致是原实物的1/3,与俑的体高比例吻合,且做工极为精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长期战乱政局的影响厚葬之风大为减弱,薄葬之风的兴起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陶建筑明器在经过两汉.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头渐渐削减从两汉兴起的乐舞杂技俑也渐渐被披甲持盾持矛的武士俑和成组的伎乐俑及仆侍俑取代,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陶马车、瓷质鸡首壶、谷仓罐之类的器物模型开头流行受战乱时局的影响,在秦汉时期不常见的镇墓兽在北朝墓中再度兴起,并多立在墓门旁成对出现如1979年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共出土4件镇墓兽,造型大同小异,2件为人面,2件为兽面人首兽身者,作仰头蹲坐于一方形底板上,高鼻大耳,粗眉大眼,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明器上有明显区分,北方流行陶质武士俑、胡人俑、伎乐俑、陶牛车,南方流行青瓷明器,其中以莲花尊、魂瓶、虎子(溺器)等最具特色这也是这一时期明器进展上的一大特色    唐三彩    隋唐时期是明器进展的又一高峰,唐三彩的出现,更为明器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并成为唐代明器的主体在器型中除秦汉以来常见的乐舞俑、仆侍俑及日常生活器皿外,受佛教和文化沟通影响,天王俑、僧俑、胡俑、骆驼俑等明器大量出现,莲花莲瓣纹装饰在明器上也成为装饰的主体据文献记载,在唐代丧葬制度中曾一度有按墓仆人的官位和身份,规定用法三彩明器的等级和数量。

      然而达官显贵们,并不满意于明文的规定,他们往往比官府的规定要增加许多的倍数去做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这也是唐三彩当时能够快速在中原地区进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缘由    渐推渐广的纸质明器    从唐末、五代开头,随着纸质明器出现,其他质地的明器在墓葬中的比例渐渐削减纸质明器的出现,对我国的陶明器随葬风俗冲击极大,由于纸质明器不仅成本低,制作也较为简洁,更能在造型上不断满意世人在明器上的创新需求宋元时期,是我国明器随葬低潮期宋元明时代在葬俗上的一个特点是焚烧纸明器宋代墓葬一反唐代用大量陶俑等明器随葬的习俗,仅有少数日常生活的碗、罐之类随葬品当时许多偶人明器皆用纸扎糊,于葬前焚烧  明代王公官僚墓葬中再度出现大量陶明器,使我国的陶质明器再现了最终的辉煌在陕西西安出土的一个明代亲王的墓中,人们看到了一批精致小巧的俑器,由几百个墓俑组成了一支大张旗鼓的仪仗队,中间坐着的就是亲王本人,身旁是他的侍女,全部俑的容貌都很有个性,姿势也各不相同,有的谦恭地作揖,有的拿着笏,有的手里可能拿着木质的物件,他们都是亲王的官员和侍从这好像是陶质明器作为随葬品的最终一抹余晖。

        在清朝以后的岁月里,随着.的变革,我国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明器用法上,陶、木等质地的随葬器物渐渐削减待墓仆人入葬封坟之后,在坟前烧掉后人预备的纸质明器渐渐成为明器的主流文章代码:0919)    责任编辑 王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