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课件.ppt
107页第二章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一般从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作为起点其理由:△个体是群体和组织的细胞△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并非是被动的接受管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看法,利益,风格及行为方式,他(她)是以独特的方式接受你的管理的l关于人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人性假设理论l 需要理论l一、人性假设理论l关于人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一直是思想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代,有关人性学说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l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总结前人的观点,将人的特性理论归纳为四种假设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l(一)“经济人”假设l古典管理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泰勒(F·W·Taylor)科学管理的出发点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Mcgregor)将该理论假设为X理论,将人假设为经济人(见1960年发表的“企业人的方面”一文)l其主要内容:l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的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l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加强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使其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
l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l(二)社会人假设l“社会人”假设是梅奥(E、 mayo)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l基本内容:l人并不是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l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l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l(三)自我实现人假设l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行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l基本内容:l一般人都是勤奋的,人的天意并非厌恶工作;l人是能够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的;l人并非都逃避责任;l大部分人都有想象力,人的潜力只部分得到发挥l(四)复杂人假设l复杂人假设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埃德加·沙固提出来的l这种理论认为,有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各自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其合理一面,但过于简单和绝对化l基本内容:l强调人的需要有许多,纷繁复杂,因环境变化而改变,因人而异,因事而别;l人在同一时间有多种需要和动机,形成错综动机模式;l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组织,部门,岗位)有不同的动机模式;l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种管理方式有不同的反应。
l●有关人性假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们行为的内在依据,揭示了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对人性发展的依赖和影响l二、需要层次理论l马斯洛(A·Maslow)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年曾从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l1943年在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l1954年在著作《动机与个性》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l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另一个基本点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l(一)需要层次l影响最大的还是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五层次需要理论l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l1、生理的需要l2、安全的需要l3、社交的需要l4、尊重的需要l5、自我实现的需要l(二)主要论点l1、这五种需要是用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需要获得得相对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需要就成为继续奋进的动力l 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级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3 3、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在这一时期内,必、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在这一时期内,必定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定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4 4、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l(三)对需要理论的评价l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科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l他认为人的需要是行为的基础,从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l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并且认为物质需要是人的需要结构的基础;l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需要等是符合实际的l主要缺陷:l他认为人的五种需要是生来就有的,内在的和本能的,根本无视需要本身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l他列举的五种需要都是以个人为核心的l他认为人的需要严格的由低级到高级上升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l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l一、需要与行为l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又是通过一道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l德国心理学家卢国(K·Lewin)在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 f (P·E)行为函数关系个人环境l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需要(need)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l客观的刺激包括身体外部的和身体内部的l动机(Motive)的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流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l动机与需要的关系表现在: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l需要转变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求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l如购小轿车,的确有需要,而且是多年的需要,但限制因素有很多l并未马上产生买车的动机,一旦周围的人都有车,自己又因工作生活需要且有具体的品牌(对象)后,这种购车的需要就会转为购车的动机l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会产生某种动机,同样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有买车的动机后,还要考虑用车的费用,车的款式包括颜色等l优势动机: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之间有既有强弱之分,又有可能不相容,只有那种比较强烈而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强度优势动机动机类别l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l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l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贱活动性的特征,由此,又具有三种机能;l(1)始发机能l(2)导向、选择机能l(3)强化机能l人的行为是各种动机因素的“综合效应”。
动机和行为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l(一)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l△高校本科评估l△专业技术职务评审l(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l△大学生考公务员,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l(三)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l△科研成果,既能得到名,又有利可图l(四)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l△想给小偷一个教训,采取了暴力等违行为l(五)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的积极行为所掩盖l特别要注意的一点,许多高官,早期的表现非常好,有的甚至非常敬业给人印象非常好,但这只是为了掩盖其犯罪的动机l三、激励机制l(一)激励的概念l什么是激励?l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l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l激励怎么产生的?l人的积极性是一种能激发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当这种心理动力受到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l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在于人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基本动力当确定的需要对象出现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
在多种需要和动机中,优势动机引发和决定人的行为l(二)激励的模式l●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激励有三个方面的含义l△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l△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使人的动机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l△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l●激励过程模式(图)l(三)什么是激励机制?l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其功能是: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来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l●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 刺激变量l 机体变量l 反应变量l之间的关系l这一公式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组织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一个“努力工作→产生绩效→有效激励→努力工作→……”的正反馈机制。
Bn= f(p, Mn)机体变量卢因的行为函数反应变量l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组织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l△关键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相兼容l离开组织目标,尽管满足了成员的需要也不能为激励l△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受激励者所迫在需要的,l不然激发出来的动机强度不高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l一、价值观的内涵l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l实际上是人们的观念,是他们衡量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这反映了人们在观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和评价l一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最重要的客观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反之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l价值观有两种属性:内容、强度l内容属性说明某种方式的行为或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l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序就是价值观体系因为人们常面对的是多种事物)l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的行为的核心因素l人的价值观从其社会历史来看是经历千百年锤炼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延袭下来l如“物极必反”、“久合必分,久分必合”l“万类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l人们所处社会的性质及经济地位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l古典组织学派的奠基者韦伯(M·Weber)认为,是加尔文教派权力极力倡导的那套价值观推动了西欧工业化的进展。
这种被称为“新教徒道德”(PE)的价值观首称强调劳动本身的内在美德,劳动被视做上帝的号召,而劳动致富是得到上帝保佑的证明PE还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自我克制和推迟追求享受与满足,把所赚的钱作再投资它认为人们有义务去劳动而诚实的劳动本身,不论多么卑贱,都是一种报偿l二、价值观的分类l作为衡量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不同的个人,群体组织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l有两种价值观的分类l(一)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l最早对人的价值观进行分类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斯普朗格尔(E·Spranger)他将人的价值观分六类:l1、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l——最大兴趣在于发现真理l2、唯美价值观 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l——对和谐赋予很高的价值l3、政治价值观 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l——感兴趣的是权力l4、社会价值观 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l——富有同情心和利他倾向l5、经济价值观 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l——关心的是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和积累财富l6、宗教价值观 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自身的理解l——想方设法把他们自己与对宇宙整体的信仰联系起来。
lNOTE:没有哪个人是绝对属于某一种类型的,而且一个人也并非只有一种类型的价值观应该说,这六种类型在不同人身上都有,只不过存在着不同的配置l在美国以第三、第五类型居多l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这六种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优先顺序(表2-2)l此外,△生物学教授往往对理论最感兴趣l商人最看经济价值l艺术家最重视审美价值l社会工作者对社交的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l政治家注重的是权力l牧师重视宗教信仰l奥波特的价值观研究在奥波特的价值观研究中,主要测量一个人对每种斯普朗格尔价值观的偏好,由测量的结果可以得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偏好l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偏好斯普朗格尔价值观学院普通男性学院普通女性成功的男性经理成功的女性经理理论上的43364439经济上的42374547艺术上的37443542社交上的37423331政治上的43384446宗教上的38433935NOTE:在价值观上,成功的男女性经理的偏好相近,而与学院普通女性的偏好显然不同很明显:成功的经理不论其性别如何,其基本的价值观偏好都是相似的●上述价值观测验对于理解人的行为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们能指出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l(二)罗可齐的价值观调查l米尔顿·罗可奇(Milton Rolceach)设计了罗可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VS),RVS问卷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每一种类型有18项具体内容。
l第一种是终极价值观 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奋斗实现的目标l第二种是工具价值观 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l一些研究证实了RVS价值观在不同的人群中有很大的影响,相同职业或类别的人(如:公司管理者、工会成员、父母、学生)倾向有相同的价值观l一个研究比较了公司经营者、钢铁业工会的成员和社区工作者l结果表明三组人的价值观有很多是重叠的,但是,这三类人群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与其他两种人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认为平等是最重要的终极价值观,而公司经营者和工会成员却分别将平等价值观排在第14位和第13位社区工作者将“助人为乐”排在工具价值观第2重要的地位,其他两类人却将之排在第14位经营者排位工会成员排位社区工作者排位“平等”(终极价值观)第14第13第1“助人为乐”(工具价值观)第14第14第2l这些差异是很重要的,因为经营者、工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对公司所做的事情有不同的兴趣当公司经营者与其他两类人中的股东坐在一起谈判或讨论有关公司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时,他们可能从各自偏爱的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出发……在那些个人价值观相当复杂的公司里,要想对某个具体问题或政策达成一致意见可能是相当困难的。
l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l价值观对员工的当前及将来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认识和行为这种影响表现在:l影响对其他个体及群体的看法l影响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l影响个人所选择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l影响工作态度和有关行为的道德l影响个人接受或控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l影响个人及组织对成功和成就的看法l影响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l影响组织中激励机制的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l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组织成员们价值观是不会完全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员工行业的不一致l“助学货款”l商品房价格l由于经济处于全球化时代,同一企业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必然会出现员工及顾客价值观多元化的问题为保证组织的有效性,组织目标所选择和组织活动的开展,必需考虑到有关各种人员和群体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建设中,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并努力为员工所接受,使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容l实践证明了,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公司都有明确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信念,并严格遵守这些信念第四节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知觉与行为l人们拥有的信息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而认知过程是从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觉与知觉开始的。
l一、感觉和知觉l首先讲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l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时刻接触到外界的事物,这些“外界的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观,产生了刺激物的印象,从而在人脑中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l感觉的产生几乎都要经过如下过程:l一般地讲,感觉过程至少要包括以上环节,缺少其中任一个环节,感觉都不能形成事物作用感官刺激神经冲动大脑感觉l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并不是各自孤立地作用于个人,而是组合成整体,同时相继作用于人的感官,于是人脑中产生了事物整体映像l如一只苹果,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l地瓜片与白萝卜片的区别l感觉和知觉的区别l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形状、色泽、气味、温度等)l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l感觉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生理过程,人们对同一刺激所形成的感觉一般来说是相同的l而知觉过程却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因一种刺激所产生的认知往往因人而异,各不相同l感觉和知觉又有联系l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
l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的组合l没有感觉,当然不会有知觉l二、社会知觉l(一)社会知觉的概念l“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于1947年提出来的l社会知觉实际上是对社会现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组织行为学特别注重社会知觉的研究,因为它跟人的行为太相关了l(二)社会知觉的分类l社会知觉的实质是对人的知觉在知觉人的过程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就有不同的社会知觉类型l包括:对人的知觉l 人际知觉 l 自我知觉l 角色知觉l1、对人的知觉l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知活动l对人知觉形成完整印象依赖于多种因素,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l 他人的外部特征l 知觉者的主观状态l 情境特点l他人的外部特征他人的外部特征 认识一个人首先是从外部特征开始的,这些外部特征包括:仪表特征、表情特征、言语交往等。
l仪表特征是指人的容貌、穿戴、仪表、风度、举止等,这些特征 l 可以提供年龄、职业、角色、身份等部分信息,这是对l 他人作出直觉判断的依据l表情特征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姿态表情l言语交往即交谈言语交往是对人进行更深刻了解的有效途径,l 因为人的思想、意识、态度、理想、世界观都要通过语l 言、言语来表达l现在社会要防止虚情假意现象的发生l知觉者的主观状态知觉者的主观状态,包括知觉者观点、态度、价值观、知觉经验和当时心态一个人在知觉他人时并非镜子做的反映,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想法、态度、和以往的经验来解释和评价当前的知觉对象,即对信息加工起折射作用l情境特点情境特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或不同的岗位上,人们对他的评价会有所不同l2、人际知觉l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l 人际知觉有两类: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l 对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l人际关系是交流中,以交往双方相互了解、理解、对事物有共识为前提,是以彼此共表好感并行动协调配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
l由此看来,人际关系是双向的,不是由哪一方决定的l 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衡量是心理距离的远近l人际知觉是复杂的知觉,正确的人际知觉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一方面人际关系既受交往双方自身特点特约,又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而人际知觉是复杂的,做到正确知觉是困难的l另一方面,知觉者的特点也会渗透到知觉中,既知觉者的情感、态度、观念、经验知识等会影响知觉特点,这样一来,又为人际知觉增添了一层复杂性l社会心理学家布·塔吉里在大量人际知觉研究后指出,人际知觉常常出现如下几种倾向:l1、认为自己喜欢的人,别人也同样喜欢l2、认为自己喜欢某人,某人也会喜欢自己l3、人缘状况的评价,不同人往往不同l4、人际知觉的准确度与自我知觉密切关联l布·塔吉里所说的这些知觉倾向,现实生活中都找到事例l这种知觉倾向性也能说明人际知觉的复杂性特点l3、自我知觉l 个体以自己的心理和言行为对象,自己认知活动称自我知觉l 即:自己对自己的看法l 自我知觉的最终结果是自我意识、自我观念的形成l 孔子:“一日三省吾身”就是自我知觉的一种形象说法l 自我知觉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是:从自我观察、自我体现和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获取有关“自我”的信息,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与判断、评估,而后形成自我意识、自我观念。
l在此过程中,他人的态度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人的态度评价是一面镜子,它能够照出一个人的思想、精神、言论和行为的真实情况,若能自觉利用它,无疑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l4、角色知觉l“角色”是指社会角色l社会角色是指由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l由此可见:“社会角色”包含三层含义:l它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每种社会行为模式都是相应特定社会角色的体现如教师、学生、法官、警察都有一套各自的行为方式,都是这些角色的体现l它受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决定,角色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处位置的真实反映l它是社会期待的反映,是社会或群体要求人们履行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的反映l由于社会时代的不同,社会期待特点会有不同,角色行为也会有改变l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l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什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而并非客观事物的本身,正确的知觉对人们采取正确的行为由为重要l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的特征知觉知觉的情境因素l(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l相同的客观事物,人们对它的看法就不一样,这主要是由于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l1、兴趣和爱好l人在兴趣和爱好方面的个性差异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l看电视就是这样,人们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看的节目l2、需要和动机l个人的需要和动机刺激着个体强烈地影响到人们的知觉,人们会因需要的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知觉l一个饥饿的人对同食物有关的刺激特别敏感,如食物、图片烹饪香味以及人们对食物的谈论等l饥饿的人和刚进餐的人相比较,前者将模糊不清的刺激解释成食物的可能性比后者要大得多l3、知识与经验l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这种知识和经验上的差别对人们知觉的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个人过去的知识、经验会使自己只注意到事物的某些特征l美国学者西蒙和迪尔伯思曾做过一次试验,他们让23名企业总经理看一份某钢铁公司的一个综合材料,要求各位老总看完后各自独立写出在这份材料中发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在这23名企业老总中,以往有6位负责销售部门、5名负责生产部门、4名负责会计部门、8名负责其它杂务部门结果,过去担任销售部门工作的总经理中有83%的人认为销售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其它总经理中只有29%的人才认为销售是最重要的问题l4、个性特征l个性也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l比如不同气质类型人在知觉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l(二)知觉对象的特征l 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这种整合遵循一定的规则:l心理学中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归纳出四种原则l1、接近律l两种彼此无关的事物,由于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非常接近,常使人们在知觉时,把它们联想在一起l时间上的接近:一个单位来了新的领导人,这时恰遇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人们当然想到是这位新领导人的功劳,尽管工作是前任领导做的l空间上的接近:右边的图形尽管原本是散立的,但人们知觉时,往往会看成是相近两条线为一组的四组直线l l 接近律例证l2、相似律l知觉对象在形状和性质相似时,人们知觉它们时容易形成一个整体l知觉时,两行空心块和两行实心块各形成的图形,而不是一个整体图形 相似律例证l3、闭锁律l几个知觉对象若共同包围一个空间,知觉时容易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整体l邮轮上下铺旅客l如图bc 、de、 fg各自包围了一个空间人们知觉时容易把它们看成是几个知觉单位 a b c d e f g h 闭锁律例证l4、连续性几个知觉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质的,容易形成一个知觉单位,图中的许多点本是散立的,人们知觉时由于连续性的关系,容易把它们看成是一条弧线与一条直线相交而成。
连续律例证 l知觉错觉la、b两条线段相等,但由于箭头方向不一样,容易形成b长于a的错觉b> a <l(三)知觉的情境因素l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所谓感觉性,就是人的感觉灵敏度,即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感受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为下列现象l1、适应l由于刺激对感觉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它可以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l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挫折”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l2、对比l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对比如苦与甜,先后对比l对象与背景的对比,对感受性和知觉的影响很大,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愈大越容易被人知觉l法国小说:陪衬人l一片白色中的一个红点l伴娘l3、敏感化l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称为敏感化,与适应不同的是,适应会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而敏感化则都是使敏感性提高l由不同适应的原因引起l如兴奋剂等,都能提高敏感性,加深人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知觉l青年男女对异性的敏感l(四)社会知觉中若干效应l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反应效果,这里只就若干典型的效应及应用加以简述。
l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l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l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我们对他(她)的知觉反之亦然即使我们感知的某人表现已经变化了,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的滞后的l经验表明,在接谈应聘人员时,第一个五分钟的印象往往对录取与否有较大的影响经理在会见新来的员工时,从其人的外表、表情动作、语言谈吐、文化水平等方面可以迅速形成第一印象l第一印象在实际生活中会造成“先入效应”(Primacy effect),这会给管理者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l2、晕轮效应(以点概全效应)l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的认知活动l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指“以点概全”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及其余l3、近因效应l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和首因效应正好相反l一般说来,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l 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l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结合起来,可得到有关的启示:l首先,需预防两种效应的消极影响,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不l 究以往,只看现在l其次,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的积极作用l4、对比效应l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对最近接触到的其它人进行相对比较后作出的l对比效应在面试和比赛中是常见的现象l在应聘中,前几位的表现平庸,后面的应试者就比较幸运l如前几位发挥出色,就不利于对后一位的评判l在体育比赛的一些项目中,一般抽到前面的出场不好,而抽到后面出场就比较好如冬奥项目中的“空中技巧”项目,预赛积分排名靠前的选手安排在后面出场l5、与我相似效应l人们常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l包括相似的个性(性格)、背景、经历及同乡、校友情结等l这些常在招聘员工、绩效考评、职位提升中表现出来l高校中的“近亲繁殖”现象l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l在绩效考评中通常可以碰到l有的管理者过度严厉——对所有的下级评价都低l有的管理者宽大无边——对所有的下级评价偏高l也有的采取折衷的态度,采用平均水平l论文答辩l青歌赛l足球裁判l解决的办法:对考评人员统一培训、加强沟通、交叉评比。
l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l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l如商人——“奸诈”,无商不奸l教师——斯文l工人——“大老粗”等头脑中形成对某类 在头脑中 在对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 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l四、归因理论l(一)含义l人们对自己、对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原因,根据个人的感觉和经验予以解释或推测,这一过程称为归因l归因的定义:就是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动机加以解释和推测l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l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的一名叫杜芸芸女士将10万元遗产捐献国家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种说法(归因)l(二)归因的标准l1、凯利的归因理论l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创造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归因原则,被称为三度理论凯利认为人的行为原因可以归为三个方面的因素l即:行为者本人的特点l 行为对象的特点l 行为者与行为对象交往时所处的环境l要对行为作出正确归因,就要使用3种信息作为参照点。
l1、一致性(普遍性)指所分析的行为是否与其它人一致,即周围人是否与其有相同的行为l2、特殊性(区别性)指所分析的行为是特殊还是在多数情况下也发生的行为l3、连续性(一贯性)指所分析的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如果行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发生即是一贯性l实际进行归因时,多以上述三个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对行为者、行为对象和行为情境三方面进行分析l如张科长表扬小李一事l张科长只表扬小李,而且经常表扬小李,其它领导也表扬小李 l——张科长的行为具有特殊性、一贯性和普遍性l归因:小李的确表现好l要是其它领导人没表扬小李,只是张科长经常表扬小李,而且张科长不仅表扬小李,也表扬其它办事员l——张科长的行为就具有一贯性无特殊性也无普遍性l归因:张科长喜欢表扬人l假如张科长从不表扬其他人,只是这次表扬了小李,其它领导也不曾表扬小李l——张科长的行为具有特殊性,而无一贯性和普遍性l归因:情境造成的特殊事件l凯利归因三度理论特殊性一贯性普遍性归因√√√行为对象的原因×√×行为者本身的原因√××情景的原因l2、维纳的归因理论l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ermard weinei)进行了自我行为归因研究,发展了海德的共度原则,在海德的内因、外因模式上,增加了稳定和不稳定两因素,创立了他自己的归因模式。
他认为人在对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时,不外乎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身心状态、他人反应等六方面因素去进行并具认为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过程十分复杂,人们在进行成败归因时,总是将六种因素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因、外因四方面进行分类l 归因别与归因事项特征的关系归因别归因事项特征稳定性因素来源能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制不可控制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反应√√√l对成功与失败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人的不同体验,并影响其未来的行为l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马虎大意、机遇不好等不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第五节第五节 个性与行为个性与行为l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说明了人的个体差异性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找不到两个个性相同的人。
l一、个性的内涵与特点l什么是个性?l●古代思想家对个性有过精辟的论述l孔子曾将人的才能与性格联系起来,统称为“才性”,将人的个性分为五类:l1.庸人 见小失大,不知所务,小处精明,大处糊涂l2.士人 心有所定,计有所守,头脑清醒l3.君子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有道德信念l4.贤人 德不逾闲,行中规绳,很守规矩l5.圣人 明并日月,化行若行,光明磊落l●从现代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定义 l定义: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l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的行为模式,它包括了怎样影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反映l●西方心理学常采用“人格”(personality)这一术语来描述人的个性,由于这一术语易同生活中泛指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人格”涵义混为一谈,我们一般倾向于使用“个性”这一概念l◇个性的特征 l(一)组合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质,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l(二)稳定性和可变性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少变,总以重复性、持续性、必然性的面貌出现l(三)一般性和独特性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个性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人。
l(四)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l●个性的形成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的环境?l心理学家华森: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我培养他什么样,他就是个什么样子,我培养他成法官,他就是法官,我教他成小偷,那他就是小偷l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可能性但遗传不起决定作用l一个人的个性,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水平,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l●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 l儿童时期 学生时期 走向社会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在孩子的个性发展上,打下烙印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师长和同学们的影响,个性提高一定的规范与实践最复杂的阶段,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先天生理素质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前提社会环境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对其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其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个性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l二、气质与行为l——问题的提出l有的人急性子,易动感情,做事往往缺乏三思而后行l有的人冷静沉着,慢性子,遇事能冷静思考,虽然内心不快,但不会立即爆发出来。
l有的人动作敏捷,行动伶俐,言谈、话语迅速而有力量,不怕困难l有的人行动迟缓,言谈话语缓慢而缺乏力量,怯弱,等等l这些都是在心理过程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l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气质,有某种气种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l(一)气质涵义: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l这一定义有以下三层涵义l◇气质是由先天决定的l◇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等l◇气质作为决定人的心理活动方面的自然属性,使每个人具有了独特的色彩,使得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人与人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色l(二)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l关于气质的研究,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l◇古希腊医生和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 crates)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l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生于心)l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体的性质”l◇罗马医生和解剖学家卡伦(Galen)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提出了“气质”的概念并对气质进行了分类卡伦认为,每一种气质特点的表现,是由于四种体液中的某种体液占优势所决定的。
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属于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抑郁质,粘液占优势的人属于沾液质l◇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实验,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解释人的气质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他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他说,这些类型的神经系统当存在于人类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质l气质类型及行为特征:神经系统的特性及类型气质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特性组合的类型气质类型主要心理特征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不可抑制型(兴奋型)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毅、拊幼、淡漠弱不平衡(抑制占优势)弱型(抑制型)抑郁质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l●上述四种气质类型及其行为表现特点已为许多学者所承认,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
l人的气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四种气质类型中的每一种典型的代表人物,但大多数人都是近似某种气质类型或是几种气质某些特点的混合l气质具有中性的特点,没有好怀之分首先,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人的性格,其次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和社会价值的高低l(三)气质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l●气质和职业l●气质和特殊工作l●气质和管理教育l●案例:我国管理专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对企业管理人员气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l研究的目的:l企业管理者的气质类型和行为特点l企业管理者群体气质的最佳匹配l样本l三个企业51名管理者,包括:l高中层领导,年龄分为三档:35岁以下,36-50岁,51岁以上l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大学,大多数为男性少数女性l方法:气质量表l研究结果:l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管理者一个都没有,l多血质占29%,粘液质占18%,l多血质与粘液质混合型气质占53%l结论:l1°.管理人员的气质类型中,不宜有典型的胆汁质与抑郁质前者表现为鲁莽,易激动、脾气急躁,不能控制自己等;后者表现为沮丧、抑郁、孤辟、行为迟缓等l2°.管理人员的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粘液多或两者混合型是比较适宜的,原因是:多血质类型者兴奋占优势,对外反应快、能控制自己,平衡、外向性,这类人适宜于当企业家。
l粘液质者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混合型气质的管理人员占优势,这说明大多数管理人员是属于活跃务实的类型l三、性格与行为从省人大代表涉嫌杀人案的故事开始谈起l辽宁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抚顺市兴业机械化运输公司总经理侯建军,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抚顺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l专家指出,侯建军身上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双重性格,主要原因是个人素质与其事业迅速发展的不同步性l(一)性格的涵义:定义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l●人的性格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如诚实、谦虚、善良、勇敢、自豪果断;虚伪、自负、自卑、怯弱、优柔寡断等l这些有的是独自具有的,有的是和别人相似或相同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这些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个人身上,构成了各不相同的性格l●性格是十分复杂的,性格并不是个性的全部,只是个性的一个侧面,由于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相联系,因此,它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一部分l1.性格是个体对社会环境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l2.性格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l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在个体心理特征中起核心作用l4.性格有复杂的结构l(1)性格的态度特征l(2)性格的情绪特征l(3)性格的意志特征l(4)性格的理智特征l(二)性格的类型在某一些人身上所共有的或相似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性格类型,由于性格的复杂性,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性格类型分类,下面介绍几种分类:l◇按知、情、意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划分。
l英国和法国心理学就提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l◇从心理倾向划分性格类型l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二种l◇按个性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l把人的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l(三)性格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l·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l·人事管理中的选人、用人要注意性格适应的合理性l·改进思想政治工作l管理工作讲就量才为用,在量才为用的同时,不仅要考虑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考虑某些工作(职业)对人的气质特征的要求,更应考虑他的性格品质l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人进行了几十年的跟踪实验,实验后期,他们对其中300名男性成就最大的20%和最小的20%被试者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二种人最明显的差别不是智力,而是他们的性格品质l四、能力与行为l在当代社会的组织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是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l(一)能力及其类型l定义: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l●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中,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所以能力与活动紧密相连人们经常从事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就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的能力并且又在活动中,使这些能力得以表现l通过实践完成某项活动需要个人多种能力的结合。
l●能力的结构l◇二因结构说l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的,斯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的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是由于g和S决定的l完成一道算术题由g+S1l通过一个言语测验由g+S2l从事一项操作活动由g+S3l同一个人,在完成这些活动中,g的因素是共同的,而S1、S2、S3各不相同他认为在一个人的智力结构中,第一和最重要的是一般因素gl(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l(1)素质l素质是指个体天生具有的生理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l(2)环境和教育l环境和教育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性条件l(3)社会实践l在人的能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社会实践l(4)其它方面l●能力和知识、技能l能力与知识、技能是不同的l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技能是在理论或实践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并巩固某种基本操作或活动方式能力则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主观条件l三者之间的关系l1.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l2.掌握知识、技能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l(三)能力的测量l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实践活动表现的,也只能通过人的客观活动加以测量。
l能力测量除一般的观察和作品分析法外,主要靠能力测验l按能力的种类,可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重点介绍智力测验l智力测验l智力测验也就是一般能力测验,直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就尝试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对人的能力作出定量的说明1883年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Galton),认为智力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感觉辨别力是对它的最好测量因此,他设计了测量听觉辨别力的高尔顿音笛和反映测量视觉辨别力的高尔顿棒l美国心理学家卡泰尔(J.M.Cattell)最早提出“心理测验”一词,并且编制了一套测验,利用反映时,语词联想,视敏度和重量辨别力等测量智力l但是,由于他们所使用的测量内容太简单了,不足以说明人的复杂能力因此无论是高尔顿或卡泰尔都没有取得成功直到1905年法国为了办好普及义务教育,想要筛选出智力落后的儿童给予特殊帮助,由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n),联名发表了比内——西蒙量表,使用效果良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智力测验表l比内——西蒙量表l比内量表在法国问世后,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心理学家的重视,相继修订和翻译,在大量的翻译中,质量最好的可以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Terman)教授1917年所作的修订版,取名为斯坦福——比内量表。
几十年来又经过四次修订,现已成为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标准测量之一l比内提出用心理年龄(智力年龄、简称智龄、用MA表示),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l比内表由一系列按难易程度排列的测量项目组成如拼图、数数、说出苍蝇和蝴蝶的区别等每个项目在大量预测的基础上事先确定出所代表的智龄这样,根据儿童完成测验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得出他的智龄了比内并不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他致力于帮助那些测验成绩不良者去提高智力l在智龄概念的基础上,后来发展出智商的概念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常用表示l智商=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l即IQ=MA/CA×100%l在一个相当大的总体中,人们的智商(IQ)是按正态颁布的l上述智商的计算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初采用这种方法时是假定智力在不断地发展,而且其发展与年龄有平行的关系但实际上,年龄是等速增长的,智力的发展不等速,一般是先快后慢于是从1960年的修订本开始,比内量表接受了韦克斯勒(Wechsles)的计算方法,内容主要是改比率智商为离差智商l韦克斯勒智力量表l简称为韦氏智力量表,是世界上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标准智力测验量表l包括:lWAIS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lWISC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lWPPSL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l(四)能力与组织管理l1.合理招聘人才,量才为用l2.人的能力要与职务相匹配l3.人的能力要互补l4.加强员工的能力培训是管理的重要内容l5.用人的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l6.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