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常德市市鼎城区十美堂镇联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9页湖南省常德市市鼎城区十美堂镇联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西汉时期不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是( )A.匈奴 B.乌桓 C.鲜卑 D.夜郎参考答案:D2.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相比,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参考答案:D3. 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参考答案:B从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体现了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成分,故B项正确,A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是关键4.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参考答案:D5. 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A.颁布“解负令”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创立“四百人会议”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遭到排斥”及“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等关键词语财产等级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故选B项A有利于发展奴隶制工商业,排除;古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排除D;C和题意无关,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变法·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6. 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C.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参考答案: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7. 希特勒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
这里“腾出手来的时候”是指 ( )A.不列颠之战 B.敦刻尔克大撤退C.法国投降 D.轴心国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参考答案:A8. 2010年希腊爆发金融危机,货币严重贬值,外汇储蓄急剧下降,当时希腊政府会向下列哪一国际组织求援ABCD参考答案:B9.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提倡上善若水D.主张王霸并用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信息“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说明了礼法并用的思想,即王道和霸道并用,故D项正确;重视礼义教化、强调严刑峻法均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故A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上善若水”,故C项错误10. “此战役虽然战败,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文中所描述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参考答案:A11. 20世纪5、6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科技进步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 B.大力拓展世界市场C.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D.新兴产业得到发展参考答案:C略12.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参考答案:B1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最可能出自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参考答案:B【详解】“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故选B;儒家关注政治和人事,并非“不争”,排除A;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并非“不争”,排除C;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改革变法,并非“不争”,排除D14.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它们之间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参考答案:D15.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
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参考答案:B16.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人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参考答案:B17.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世界万物的本原B.社会发展的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人的情感和感受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理”并不是研究世界万物的本原,也不是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陆王心学才强调人的情感,人的感受,“天理”其实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即“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天理”【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8. 右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参考答案:D19. 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A.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B.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D.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参考答案: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政治和经济上立法,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说明C项错误。
2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回答有关问题:(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可知孔子主张以国家名义进行救济,二问结合孔子“仁”“礼”思想进行分析阐述2)根据材料二“…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