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道家文化与成都茶文化.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4738200
  • 上传时间:2018-02-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7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道家文化与成都茶文化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 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能中升华为“道”的只有 茶道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 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战国时期的 《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 》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 1115 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 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 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道教徒炼丹 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 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 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 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 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 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 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早在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 ,故茶成了 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并 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 的供品之一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 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 说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传说神农尝百草 得“涩”(茶)而解毒,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青城茶早在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而 号称青城四绝之一的青城贡茶也与道教有关清初,陈清觉 (1606 一 1705)(道号寒松,又号烟霞,武昌人)拜武当山太子坡高道詹太林为师,成为一名 全真道士,康熙八年 (1669),陈清觉游访至青城天师洞,见殿宇荒芜,福地颓 败,因之留居,振饰洞天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城面貌焕然一新,即交道友张 清湖主持庙务,他到成都青羊宫静养。

      康熙三十四年 (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 壁来青羊宫访胜寻真,与陈清觉交好,遂捐献俸银,修建二仙庵,请陈清觉主 持庙务于是他开堂接众,广度道徒后来承康熙皇帝诏见,他携带青城茶数 斤进见康熙品茗,夸其味美,令他常年进贡,青城之贡茶由此而始至康熙 四十一年 (1702),封陈清觉号碧洞真人,并赐御书丹台碧洞匾、赤龙黑虎诗章、 珊瑚树、金杯等物从此,便开龙门丹台碧洞宗于四川,法脉延续至今 除了青城茶,蒙顶山茶也十分有名传说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 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 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 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很多茶的传说也与道教密切相关地处成都平原西 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 棵棵青茶绿如涓滴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 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 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 一只象在飞的白鹤。

      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谚鹤发的老头,飘然 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 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 朝廷饮定为贡茶 蜀中雾中山茶也极为有名相传清朝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 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 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 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 “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 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 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 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 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 名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 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 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 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 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 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 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 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 故事不无关系 成都是一个弥漫着茶香的城市,也是一个流布着茶的动人传说的城市成 都人自古爱茶、种茶、饮茶、品茶四川的民俗、民风、民谚中充斥着茶四 川茶馆里,有茶,有座、有趣;川味、川风、川情现代著名四川作家沙汀著 名短篇小说《在其香居馆里》反映四川茶馆里的风俗茶俗,写到讲茶,是说人 们发生了纠纷,往往在茶馆里吃茶讲理;而川剧《踏伞》中,书生蒋土隆为探 询仕女王瑞兰是否婚配,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对白:“大姐,可曾用过茶?”“兵荒 马乱,哪来什么茶哟”我是问婆家下的聘茶”男主角所说的茶,不过是婚聘 的代称罢了四川风俗中,聘礼必有茶叶,叫“下聘茶”,女方接受叫“受聘”、 “受茶”这是所谓“吃茶”,则表示这个女子已经许配人家了另外,还有画家把 描写对象对准茶馆茶俗的。

      四川新津画家曹辉,他的茶馆茶俗画,浸透了四川 民情风俗,画四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质朴、粗犷、乡土气十足,茶馆中的人 物大众化、平民化,情趣朴实,在帆布上画的 18 幅四川道地的《茶馆》画, 震惊巴黎画坛,十分生动地展示出四川茶馆的情态风貌,是四川茶馆茶俗文化 的真实写照可以说画中有茶,茶俗中也有画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 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 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用青城道家传统 工艺、经 11 道工序精制出来的贡茶,外形条索紧细,色泽黄绿透明,再用青 城优质的高山矿泉水冲泡,更加滋味鲜爽,幽香四溢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作 词称赞说:“青城好,一壶洞天茗别后余香留舌本,携归清味发心花,仙茗自 仙家!”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 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地 方戏剧中,四川浓郁的茶俗风情都充分体现出中国茶道的这种精神唐代刘贞 亮在饮茶十德中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与道在四川的茶文 化、茶风俗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