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民教育投资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38291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0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民教育投资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了一国进行教育投资、制定教育投资政策、贯彻教育投资三大基本原则的理论依据分析了我国国民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原因并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各国经验,提出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教育投资政策  关键词:国民教育投资;理论;政策  一、国民教育投资的理论分析  国民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投入到教育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总和,通常用货币表示从教育投资来源上说,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或家庭投资  1.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是一国政府进行教育投资的根本原因  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该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及由此推动的科技创新密切相关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充分肯定了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  教育投资的宏观效益表现在:从经济角度看,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具有特定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人,从而促进一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先导从19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史上曾经先后3次出现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

      一是1871—1913年的美国追赶英国,既包括经济的赶超,也包括以人均教育年限和毛入学率为综合指标的教育的发展;二是1953—1992年的日本追赶美国其间日本不仅人均GDP增长速度创世界纪录,教育发展水平与美国的差距也大大缩小;三是1965年以来韩国追赶西欧国家,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教育的快速发展及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升从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角度看,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及其精神财富的传播和继承,关系着民族政治、文化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人口质量提高的关键  教育投资的微观效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教育已成为公民立足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这种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一国制定教育投资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项物品或服务是由政府出资,还是由个人出资,是由其属性决定的如果是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出资;如果是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资按公共产品的定义,教育应归于准公共产品,只是不同阶段的教育所具有公共产品的成份有所不同义务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的份量比较大,当一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时,接受义务教育并不能直接给受教育者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能促进一个社会的稳定和民主,从而有助于他人福利的增加。

      非义务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份量的比重则比较小,越是高等教育,带给个人的收益越高,因而非义务教育具有私人性理论上认为,具有较强公共产品属性的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投资,具有更多私人及准公共产品属性的非义务教育,应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境遇和预期收入不同,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根据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应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这一理论是在教育经费迅速增加,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约翰斯通把高等教育的成本分为3大类:教育成本,学生生活成本,学生放弃的收入25%这个比例大致是美国公立大学个人分担的平均水平  3.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公平原则,是制定教育投资政策的三大基本原则  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投资原则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教育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从受教育者个人来看,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增加了他们经济和非经济的收益,因此个人应该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  能力原则,则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机会通过公正公平的途径给予那些最具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二是考虑支付能力。

      涉及教育投资回报时,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投资能力,否则有失教育公平,但必须考虑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承受力;三是个人在各类院校,各种专业中接受教育后,其获得的利益不同,个人对此所支付的教育补偿也应是不同的,应确定个人合适的成本分担比例  公平原则教育公平原则要求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政府在制定教育投资政策时要关注弱势群体,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权利必须清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正理想的途径与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已成为决定一个人未来收入水平高低,乃至成为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对弱势群体来说,若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则大多意味着将可能贫困下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均等的教育机会,会使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局面继续下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每个成员都享有教育的权利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更是保障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而非家庭财产,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是社会保持正常运转的重要制度保障所以政府应把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看成公益性事业,发挥投资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手段,调节贫富差距,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4.衡量一国教育投资状况的主要指标  反映绝对量的指标主要是:(1)教育投资总量,即指国家、政府各部门、经济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投入到教育的,以货币表示的人、财、物的总和;(2)国家教育投资总量,即各级政府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由于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是本国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因此这一指标代表一国教育的基本条件;(3)人均教育投资量,这是衡量一国按人口平均的教育资源投入量大小的指标;(4)生均教育投资量,这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5)生均个人或家庭教育投资分担量  反映相对量的指标主要是:(1)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认为,这一比例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这反映了教育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2)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中听占的比例,是反映教育投资及其教育在国家国民经济中所具有的地位的标志;(3)教育投资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投资的比例,以及国家、社会、个人或家庭各自分担教育成本的比例  二、我国国民教育投资的实证与比较分析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历了重大改革,国家对各级教育进行了大量投资到2003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6%,初中毛入学率达92.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3.8%,高等教育生入学率达到17%。

      作为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到如此水平,是极不容易的但是,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教育投资在总量和结构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并存在一定问题  1.总量问题是政府与全社会的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  我国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2001年为4.83%,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国家1998年就达到5.8%的平均水平,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 6%,甚至达到7%  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资不足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2—3%之间徘徊,2001年为3.19%,2002年达到3.41%,与5.2%的世界水平相差甚远而1997年部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美国5.4%、英国5.3%、日本3.6%,韩国3.7%、巴西5.1%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我国2002年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1.87%,而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多数在2%—2.5%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总投资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76.7%,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政府投入经费一般都占总经费的85—90%。

        由于教育经费投资不足,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偏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25—64岁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4.63%,不到1999年欧盟的1/4,200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达8507万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26年,其中加拿大为17年,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为16年;美国、法国、德国为15年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03年已达到17%,但早在1996年,发达国家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已为54.75%,其中加拿大为90%、美国为81%、澳大利亚为76%、法国为52%、德国为45%、意大利和日本为43%  教育普及程度低,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偏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不利于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实现经济有量有质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收入分配高低悬殊的问题,因为缩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劳动者平均教育水平  2.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甚大、职业教育投资不足、发展滞后,这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有效率地发展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

      2001年,全国人均教育投入367元,其中北京市最高为2844元,贵州省最低为177元,两者相差15倍,四川、广西、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均不足250元特别是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性差距非常明显,2001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76元,与最高相差17倍;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 196元,与最高相差9倍农村教育经费尤其匮乏,2001年全国农村普通中学预计事业经费生均拨款仅10.54元,农村普通小学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而且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多年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2003年,虽然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 92.7%,但是我国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只有77%,每年有500多万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前辍学,有可能成为边缘人口和弱势人群而且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难以稳定,贫困地区“考出去”的学生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造成人才流失  职业教育投资不足,出现不断萎缩的状况我国人口众多,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现实情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 1990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

      全国绝大多数省市没有按要求制定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没有落实利用银行贷款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没有建立专项经费或利用助学贷款资助职校学生各种所有制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应承担的在职培训投资,因企业对经济利益追求动机而弱化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经费从1997年的32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7亿元,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经费占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由1996年的 11.3%下降到1999年的7.5%,1999年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的经费仅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 1.57%,由此造成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已出现高级技能型人才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此外,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高教收费已达到较高的比重,2003年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为700多亿元,而高校教育收费是40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个人在校的生活费支出与机会成本,个人家庭分担比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使一部分困难学生出现上学难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学生与城市低收入者家庭学生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国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在上海以一个学生每月生活费350元算,加上 0.5—1万元的学费、12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