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京适应气候变化对策.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7092039
  • 上传时间:2021-07-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7.8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京适应气候变化对策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环境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得到确认,近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1],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再次对全球变暖这个事实进行了确认,1880~2012年间气温约上升了0.85℃,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的大部分(5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极有可能,95%以上可能性),[2]在未来极端气候事件也许会更加严重,其引发的气象灾害损失可能更大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度大,生态环境脆弱,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暴雨、干旱、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及引发气象灾害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迹象,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多如何适应业已变化的气候,预防和减少灾害,在当前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一 北京气候变化事实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北京市的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极端气候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温度1961~2010年北京市年平均气温(图1)升高1.36℃,增温速率为0.27℃/10年,比全国同期平均(0.30℃/10年)略低。

      如果从更长时间跨度上看,近一百年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1.09℃,接近全国同期1.1℃的升温幅度,升温幅度明显,最近50年升温最为明显空间分布上,除霞云岭年平均气温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外,其余台站均呈上升趋势,以东南部和城区升温最为明显,多在0.4℃/10年以上[3]图1 1961~2010年北京年平均气温如此显著的升温趋势既包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又包含了北京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对气温造成的影响北京气象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城市化带来的增暖效应是导致局地增暖的两大因子之一,占总增暖值的48.4%之多,而气候系统变化因子,占总增暖比重的51.6%如扣除城市化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北京升温趋势应为0.2℃/10年2.降水近50年我国年降水量呈现长江中下游、东南地区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明显增多,西北、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降水减少的特点[4]其中华北地区降水减少尤为明显,而北京降水量的波动变化在华北地区更为突出近百年北京地区降水量介于242~1406毫米,年际波动较大,波动率约为0.58(图2)这说明北京容易出现或旱或涝的灾害总体看,北京地区旱多于涝,但大涝远多于大旱[5]图2 1841~2010年北京市降水量近50年,北京市年均降水量为584.6毫米,呈逐渐减少态势,平均每年减少3.1毫米。

      降雨日数也有所减少但是,山前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介于700~800毫米,这易引发洪水泥石流北京地区降水年际变化明显,有两个降水偏多时段和两个降水偏少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降水偏多时段;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末期至今为降水偏少时段北京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东北部和西南部是两个主要降水量中心,降水量最大值中心在怀柔附近3.极端天气事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6]例如短时间大面积暴雨、长时间干旱、超过正常值的高温热浪等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论是由个别气象因子或是由多个气象因子引起的,其特征是其阈值超过了平均限度据北京市气象局统计,北京市极端气候事件有如下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暴雨频次最高,其后,暴雨次数呈逐步减少趋势极端最高气温的发生频次呈增加的趋势;寒潮频次、霜冻日数和沙尘暴都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霾日数呈现“多-少-多”交替出现的趋势;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近50年北京年平均雷暴日数呈略减少趋势二 北京未来气候变化预估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是各国科学家、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与本地区未来的气候风险、气候灾害预防、气候适应和制定长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密切相关。

      北京气象局运用气象科学的专业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未来气候趋势(相对于1980~1999年气候平均值)结果如下1)气温在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地区未来100年的地表气温呈增加趋势,预计2100年,北京年平均气温将上升2.3~4.5℃气温上升导致干旱风险加大2)降水未来100年北京地区的降水量均呈缓慢增加的趋势,预计2100年北京年降水量将增加12%~28%需要注意的是,降水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缓解北京缺水的现状,但也有可能使得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更为频繁,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更大,带来的气象灾害更严重三 气候变化对北京市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北京市国土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00万,2013年GPD预计超过2万亿元,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威胁巨大2012年北京市发生的“721”暴雨事件所造成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就是例证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的影响,强降水(暴雨、暴雪),干旱,高温热浪,极寒等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影响居民健康和城市的生活环境,也会影响城市水资源安全,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同样会受到影响。

      1.强降水强降水对城市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城市排水设施首先,暴雨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城区平均雨量达231.0毫米,房山区降雨量最多,河北镇降雨量达460.0毫米本次暴雨事件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全市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死亡79人[7]城市对强降水的脆弱性,因素复杂,主要是由于城市下垫面硬化、排水能力和标准不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人口与财产聚集等因素综合导致的强降水对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降水(包括降雪)对城市交通影响巨大,严重加剧了北京的交通拥堵水平,强降水更有可能造成交通中断,交通设施受损同时大量径流污染物短时间溢流排放会对城市河流水质产生重大冲击,使受纳水体受到污染,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未经有效处理的径流雨水排入水源地,使城市供水受到污染而威胁人类健康2.干旱干旱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农业和城市供水安全北京的缺水全世界闻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0,干旱和高温将会使缺水形势更加严峻,供水安全系数降低,一旦供水中断,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社会问题干旱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造成食品安全方面的威胁。

      3.高温热浪高温热浪主要影响人体健康,研究表明,极端高温会诱发心血管、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等疾病,增加热敏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一项关于气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表明发现:年龄越大,对气温变化敏感性增加,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高温热浪最敏感[8]4.其他极端天气事件沙尘暴、雾霾等使得空气的能见度很低,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增加交通事故此外,沙尘暴和雾霾还会污染空气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四 气候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不足极端气候事件考验城市适应气候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城市气候风险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扩散性等特征,单一灾害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灾害管理过程不能适应城市气候风险管理的需求气候风险管理仍存在部门职责不明确,缺乏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组织协调与联动机制,以及依法行政的法制体系1.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我国灾害管理是“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部门间存在职责的交叉和缺位灾害管理还没有很好地延伸到风险管理,尤其是气候风险管理,更没有向前延伸到适应气候变化的议题上传统体制建立在危机处理而不是危机管理理念上,工作重心放在灾害或风险发生后的应付,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灾害管理工作建立在动员行政而不是法治行政基础之上[9],表面上收效快、效率高,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建立在分散的而不是综合的管理基础之上,难以协调各部门之间减灾抗灾工作。

      管理上的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很难对气候灾害进行综合管理相关领导也认识到单一灾害管理模式的弊病,从不同角度探索气候灾害综合管理721”暴雨事件后,时任北京市主要领导都表示要加强统筹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城市运行安全[10]2.管理机制存在缺失我国已经有灾害管理的预警机制、紧急求助机制、灾后重建相关机制,但还缺乏气候风险评估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气候风险评估是土地合理规划、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气候适应性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降低气候脆弱性和暴露度、敏感性的依据道路、桥梁、工厂、社区、乡村建设前缺乏气候风险评估及认证,则可能导致基础设施、人口财产等规划布局在高风险区,增加了暴露度;缺乏气候及水文特征的综合评估,如降雨量、强度等可能使土地规划缺乏合理性,增加脆弱性如果缺乏与高风险区配套的气候防护设施及风险管理,则气候适应性不足,气候风险增加灾后风险评估同等重要,可以不断总结灾害发生的原因、寻找薄弱环节,以提出改进措施我国的气象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在行政体制内进行上下传输,少量结果类信息通过媒体向外发布,公众参与途径与渠道较少灾害发生后,公众积极参与的是事后救灾,而且主要是自发行为,没有相关制度和法律依据来保障社会参与。

      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引入的是治理理念,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灾害管理3.气候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完善的信息系统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们仍缺乏完善的气候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气候基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城市规划数据、人口数据、地理数据等缺乏统一管理,导致数据不全面、多来源、不共享、错误等问题,给适应气候变化决策与管理带来不便城市气候灾害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连锁性等特征,涉及气象、市政、城市规划、国土管理、交通、消防、媒体等诸多部门,部门间组织协调和联动机制日益重要,气候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成为部门联动的重要技术支撑4.保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保险是风险分担与转移的重要手段,是灾后恢复重建中重要的财力支撑目前关于气候灾害保险覆盖的范围小、保险品种不全、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保险意识普遍薄弱常规化、制度化、普遍化的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还有待加强五 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适应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管理体制、工程设施、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开展工作IPCC2011年发布的《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SREX,Special Report: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将应对气候风险的基本方法归为六大类,分别是“降低暴露程度”和“降低脆弱性”“风险转移和风险共担”“准备、应对和恢复”“增强对变化风险的恢复力”以及“重构”(见图3)。

      [11]图3 应对气候风险的方法就城市而言,可把上述6类政策选项合并为更易理解和易于操作的4个维度:适应治理机制、城市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管理1)适应治理机制:主要是“准备、应对和恢复”“增强对变化风险的恢复力”“重构”选项,包括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与战略、适应领导力、工作机制;气候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灾害应急预案等2)城市建设与管理:主要是“减少暴露度和敏感度”选项,包括提高城市生命线的气候防护能力;城市规划的气候考量;水资源安全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降低暴露程度和敏感度”选项,包括污染物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