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标准.docx
14页论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标准 胡志金(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Reference:在教师教育标准化、教师资格考试统一化和卓越教师实施项目化的背景下,我国急需重点研究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标准根据潜质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三维结构,结合职前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特点,职前教师的专业潜质可分为知识特质、能力特质和品性特质三个维度,实质上优秀的职前教师即是知识优化、能力优异、品性优良的职前优质教师三优潜质,是职前教师成为优质教师的核心潜质,也是职前教师将来成为卓越教师的关键潜质,更是职前教师持续发展的秘诀所在制定并实施优异潜质标准,把三优潜质的培养规律视为职前教师教育的第一规律,在当前教师教育标准化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Keys:教师潜质; 优质教师; 优秀教师; 职前教师; 教师教育G650 :A :2095-5995(2015)03-0011-06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基于职业胜任取向的整合式师范生教育见实习模式”(编号:10-194-PY)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胡志金,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学力教育和远程教育。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对师资的数量需求趋于饱和,不少师范院校均在逐年缩减师范生招生规模,并提出了做精做优教师教育的办学主张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年)、《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2013年),2011—2012年在六省区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试点,通过率为参考人数的27.5%,[1]这实际上就是开始了择优颁证接着,教育部于2014年8月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遴选80个职前卓越教师项目由高校开展,提供“指导”“检查”和“相关倾斜支持”这表明,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正走上做精做优、择优颁证、追求卓越的内涵发展道路,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是,我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不明确,[2]不明确的还有职前阶段的卓越教师标准,以及做精做优所需要的优质职前教师标准从实践角度看,缺乏职前卓越教师标准和优质职前教师标准给职前教师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一是不利于培养职前阶段的优质教师和卓越教师;二是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引导和支持职前教师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化培养;三是不利于应对教师资格证的择优考试,按照合格标准培养出来的职前教师势必难以赢得考证竞争;四是不利于职前教师入职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更好地培养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那么职前教师在入职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势必难以成为优秀教师。
总之,这诸多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职前教师教育的内涵发展,使得做精做优教师教育和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可能陷入盲目、混乱之中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教师教育界急需研究职前教师的优质标准,这一标准的重点又应该在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标准上二、理论依据为什么要重点研究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标准,从理论角度说,主要有五方面的依据:一是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来看,职前教师教育具有培养优质教师的天然职责和美好愿景,因为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入职教育、在职教育,都肩负着各尽所能地培养优质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都需要立足本阶段的特点,竭尽所能地促进教师个体实现专业素质的优化发展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5年的第3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就提出,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持续的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3]不可能培养出优秀教师,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职前教师的专业素质,把一个普通人变为专业人,使其顺利成为入职合格教师,而不是通过岗位实践历练成为优秀教师但是,职前教师教育不能局限在培养合格入职教师这个目标上,还需要着眼于职前教师的终身发展,为职前教师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做好必要的素质准备,这就意味着需要培养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二是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职前教师只有具备了优异潜质才有可能在入职后持续发展并成为优秀教师,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上呈现为从职前教师、新手教师到合格教师、胜任教师,再到专家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这样一个递阶规律。
这个递阶发展过程不仅是教师专业素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合格到优秀的发展过程,也是教师个人潜质、专业潜质从孕育到萌芽,从枝繁叶茂到繁花似锦、花果飘香的生长过程那些缺乏优异潜质的职前教师将在专业发展生涯中缺乏内生优势职前教师一旦缺乏优异潜质,其专业素质的优质性未必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三是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专业人才的成长有一个内在素质持续建构、持续优化,并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发生质变的漫长过程这个漫长过程,可以追溯到孩童时代(如个性特质的形成、职业愿景的萌芽等),也可以追溯到职前教育阶段(如职业特质的建构和提升)古往今来,许多行业精英和杰出人才在孩童时代或职前时期就表现出某些与众不同的优异潜质这类事实表明职前教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职前教师日后成为优秀教师人才所必需的优异潜质四是从职前教师的就业趋势看,目前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趋于饱和,并逐渐出现供给过剩的状况,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向[4]这个趋势表明,今后的职前教师教育不是需要培养合格职前教师,而是需要培养具有优异潜质的优质职前教师五是从优异潜质与优秀专业素质的关系看,优异潜质尽管是潜在的,难以直接测评的,在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等文件中缺乏指标内涵,因而在入职测试中也是不作要求的,但它对职前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发展具有一种隐性的、内在独特的引导作用和支撑作用。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职业性向和教师专业性向的有关研究中得到佐证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Holland,1971)的职业性向理论,认为人格或人的个性(包括价值观及需要等) 是决定个体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一个人可能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他开始塑造时所具备的材料[5]还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性向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人格和潜在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其在人格特征和基本能力上与教育工作所要求的性向是相反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教师,而如果教师具有适切的专业性向,则会为成为合格教师提供更大的可能性[6]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因为不考评就不培养或不研究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三、教师的优异潜质什么是优异潜质,即优秀而独特的潜在特质对于职业人来说,优异潜质是职业人还没有经过岗位实践验证或显现出来的,处于潜隐、迟效状态,但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特点的优秀特质对于职前教师来说,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不仅关系到职前教师能否入职,还关系到其入职后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从学校用人单位的角度看,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是直接关系到这个教师能否成为可造之才的问题具有优异潜质的教师不一定就是专业素质优秀的教师,因为其独特性、差异性发展就有可能暂时不够全面,这个教师还可能在某些专业素质上不够优秀同样的,专业素质优秀的教师也不一定就具有优异潜质,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那样,有些专业素质优秀的教师只是专业素质标准化的结果,却缺乏个性特质和专业发展潜力,只能算是教师专业化的“好产品”而已因此,理想的职前教师教育应当既培养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又全面培养职前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内涵,并理清优异潜质教师、优质教师和优秀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潜质与教师的潜质潜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潜能即是潜在而未被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能量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潜能,教育的使命和人的使命就是挖掘人的潜能,使人达到更加完美的程度人为什么具有潜能?一是因为人体内蕴藏着亿万年生命演化形成的极为丰富的机能和精神力量;二是因为人类千万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上的历史积淀和晶化它既是自然进步的结晶,又是社会文化的积淀,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自然中沉睡的潜能”。
人具有潜能,就意味着具有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能,具有自身能动的内在诱因,具有对未来发展的本质规定因此,当我们说优异潜质时,实际上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优秀独特的潜能,只不过我们强调的是这种潜能对人未来发展所具有的本质规定性、内在动能性和积极本能性等特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具有生理、心理和思维三方面的潜能借鉴这一观点,我们所谓的潜质,也可指人的生理潜质、心理潜质和思维潜质三个方面但是,具体到教师专业来说,教师的潜质就不仅指教师生理、心理和思维三方面的潜在特质,还应当包括在这些潜质影响下以及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专业特质也就是说,教师的潜质包括非专业的个人特质和专业的个性化特质(以下简称为非专业特质和专业特质)教师的非专业潜质是在教师职业工作中经常运用到的、体现教师职业特定需求的身心特质,如生理上的健康、口语、视觉、听觉等方面特质,心理上的理智、情感、意志、道德等方面特质,思维上的清晰度、严密度、流畅度、深入度、宽广度等方面特质教师的专业潜质是在教师职业工作中经常运用到的、体现教师职业特定需求的专业特质,如专业知识的全面性、教育性,专业能力的独特性、有效性,专业品质的纯粹性、高尚性、规范性等具体内涵,参见下表1所示。
二)优异潜质与优质优异潜质是指优秀而独特的潜在特质,优质是优秀的专业素质,两者的评价标准、评价操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评价标准上,优异潜质标准相对的是一般潜质标准,优质标准相对的是素质合格标准在评价操作上,优异潜质标准则是难以直接观测的、充满弹性的估量标准,估量所得的结论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或将来可望达到的水平;优质标准是可直接观测的明确标准,测评所得的结论是已经达到的现状水平因此,优异潜质教师与优质教师之间的区别就豁然开朗了:优质教师是指专业素质优秀的教师,即在专业素质上比合格教师更优秀的教师;优异潜质教师是指非专业特质和专业特质优秀独特的教师,即在专业发展潜力上比一般潜质教师更独特、更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三)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优异潜质教师是有潜在优秀特质的教师,但如果专业素质训练不到位,就只能是一个“半成品”教师,成为不了优质教师同样,优质教师是专业素质优秀的教师,但如果缺乏优异潜质,就难以持续成长,在岗位实践中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即便侥幸博得优秀教师的称号,也因为缺乏持续发展潜力而难以成长为专家教师真正的、有持续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不仅是专业素质优秀、实践业绩优秀的教师,而且是有优异潜质的教师。
因为任何一个教师,只有把优异潜质和优秀专业素质两方面在岗位实践中融合、历练好了,才能取得好的工作绩效,进而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由此可见,优秀教师是优异潜质教师和优质教师的自然成长结果四、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标准职前教师的优异潜质与一般教师的优异潜质显然是有差异的,至少在潜质分类上就有所不同一)教师的专业潜质分类我国学界通常把教师的专业素质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或专业伦理三个维度,这种分法可能是受到职业素质分类影响的缘故还有受心理学影响的缘故,不少学者先后提出了“专业情感”“专业情意”“专业性向”“专业自我”“专业精神”等概念,于是,教师素质的分类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笔者认为,专业道德在内涵上与职业道德重复太多,专业伦理的内涵过于有限,如果将它视为专业素养的第三要素,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相提并论显然是不恰当的从专业素养的角度看,“专业情感”“专业情意”“专业性向”“专业自我”“专业精神”等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把这样一连串的术语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放在一起在逻辑上是不对等的因此,需要一个能概括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术语,这个术语即是“专业品质”,也只有“专业品质”才能与“专业知识”“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