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情系西津古解读.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48313647
  • 上传时间:2023-10-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情系西津古渡西津古渡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 , 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西津古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西津渡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这里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西津渡与镇江博物馆比邻而居,一座矮墙相隔,由数十级石阶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字样,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门之隔,门里门外的建筑却恍若隔世,门外是宽阔的大道,两旁是高大、宏伟、瑰丽,或中或西或中西混体的建筑,门内却转瞬间化作小巧古朴的中式阁楼、亭台、塔庙,中间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整个西津渡街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 500 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 500 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 500 米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靠近头道券门的木结构店铺已经适应了现代商业氛围,成为了当地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热闹的休息日,店铺连同券门外的阶梯都成了市场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虽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 , , 竣工于元至大四年 ( 公元 1311 年 ) 或稍前”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 600 多年的风雨沧桑,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走出观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 直至待渡亭, 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这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西津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 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还有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店等。

      一条街俨然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这里是建于清朝的待渡亭, 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 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的距离,这里是算亭,相传 1700 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诸葛亮和周瑜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 “火烧赤壁 ”战役因此,这座小山就叫 “算山 ”,这座亭子就叫 “算亭 ”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被上称蒜山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夜幕降临,灯月交辉中,脚底是辙痕斑驳的石板,道旁是飞阁流丹的古建,头顶是层峦耸翠的山景平静安详的古渡静静地走进我的视线中:一眼望千年,千年望一眼西津古渡,一个让人魂迁梦绕的地方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 培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