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74597857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罗塘公 现今江西南昌县之柏林起源于我国历史上三国年代的东吴青州之北林从北林往西十余里是滔滔滚 滚的赣江,过江后西北方向一大片地方就是豫章西山(现属 江西新建县),古时之豫章郡大体上就是现今的江西省从 北林往北二三十里,赣江的西面是豫章西山,赣江的东面是 豫章城(即现今之南昌城),南昌城和南昌柏林之间直躺着 一个象湖 从北林往西十余里到达赣江后,再往南沿赣江上溯数十里,赣江两岸就是丰城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新建县和南昌县列为南昌市的郊区,二十一世纪初南昌县柏 林划归到南昌市小兰经济开发区,古时之豫章西山和南昌柏 林现在都直属于南昌市豫章柏林罗氏的发源地就是我国历 史上三国年代东吴青州之北林 豫章柏林罗氏基祖塘公祖居地是豫章西山,塘公初次走上社会创业是在青州北林,北 林因塘公广种柏树成林而改名柏林柏林和塘公是紧密相连 的,罗塘亦号罗柏林塘公长期传道的基地是在丰城池山, 后池山改名为罗山,有大罗山和小罗山一、柏林的诞生 罗塘公,字公秀,豫章罗氏十三世祖世代仕宦之家,祖父仕三国时代东吴的安城郡郡守, 父亲令恭仕三国时代蜀汉刘备为折冲郎将兄弟四人,塘公 排行第二,兄长和胞弟皆仕晋为官,唯独塘公是三国时代后 期和晋朝的民间道士。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庚子 (公元 220 年), 瑭公出生于祖居地豫章西山之涂埠 瑭公一生术道, 号曰“九 天道源”在《柏林大成谱》中谱系记载瑭公已经被神化 西晋太康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瑭居南塘” 及 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柏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 石池塘,今名官厅堂是也以为符梦,因改瑭名曰塘,遂自 武阳赘居北林南池塘西岸黄向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 垂七十年后柏俱成林,因号柏林” 据豫章罗氏家谱,公 元 244 年(蜀汉延熙七年甲子)瑭公 24 岁入居北林同黄氏 成亲公元 249 年(蜀汉延熙十二年己巳)瑭公 29 岁时携 原配黄氏及子女由青州北林迁居到丰城池山,再在丰城池山 继娶学道师母之千金谌氏,以后瑭公数代都在丰城池山定 居,从此丰城池山又名罗山 当时三国战乱近百年, “白 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民众 亲人伤亡,心境渺茫,从而道教盛行年轻心地善良的瑭公 为解脱民众对诸事的迷茫,于是想拜师学道,闯荡江湖公 初访道於青州(北林的上属地域) ,从事黄仁览,与宗惠仙 适其地北林塘论道一日,公尝与黄向(黄仁览的兄长)同 行,得遗珠一囊,可值三百万, (黄)向访主还之, (囊主) 以其半谢向与公,公曰“积珠不如积德,种玉不如种树” , 亦不受。

      事后黄向以女许瑭黄向乃馀姚太守之昌裔,名门 之后 瑭公一家在柏林居住不满五年( 244-249 前)瑭 公 24 岁入居北林迨 70 年后(大约公元 314 年)发现早年广 种的柏树已成柏树林, 因而北林改称柏林, 罗瑭亦号罗柏林 西晋太康间( 280- 289)瑭公 60 岁后,因吴主降晋,司马 氏晋朝统一全国,祖父罗霄由萍乡回到故居西山武阳仿效屈 原殉节仙逝, 由此瑭公联想到自己作古后的去处, 考虑再三, 决定要把柏林作为自己的故乡,百年后安葬柏林 因为 柏林是瑭公开始成家立业之地,是瑭公走上学道传道人生之 路的第一站, 始而得到岳丈黄向公的青睐, 得到贤内助黄氏, 继而得到民众的爱载,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得幸福美 满,瑭公殁后在柏林旧居屋后株树山柏树下长眠公元 466 年豫章第 19 世智慧公迁徙柏林居住,从公元 249 年前瑭公 举家离开柏林后到公元 466 年瑭公七世裔孙智慧公再迁入柏 林居住, 间隔有 217 年之久(249 --466),此后才真正有了柏 林罗氏瑭公 60 岁后常来柏林旧居小住, 并在柏林扩种柏树 目前柏林尚存的遗迹有“剑井” ,传说瑭公因梦得剑,用剑 掘井,剑赠道友许逊。

      柏林古时之遗迹十分丰富,然而现存 的柏林遗迹却只有“剑井”一处 古时候有个叫钱 起的人,对“剑井”题诗曰: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 知幽石下,不与武阳通 这首诗的前半段,作者赞 颂剑井的美丽景观,彩霞照映仙井下,井底的泉水水面显出 像桃花般的红艳;后半段叙发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感慨 武阳指瑭公祖父罗霄罗霄山脉以罗氏始祖罗霄命名 罗 霄公乃我豫章罗氏第 11 代先祖也 ,字公盟 (洪州府总管大都 督) ,季实次子,东汉中平丙寅年(公元 186 年)九月初三日 寅时生自幼学孙吴法,以将材自雄,整套都亭侯孙贲,每 以礼宾之 到三国时期后汉建兴间 (约公元 220-230 年),有 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于东兴,作 大堤,筑两城,魏国曹丕帝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 遏诸葛恪,公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诸葛诞敌战于长驱,魏兵 惊退,因公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须长,又称须将军 有功于东吴孙氏,仕安成郡大总管以旱祷雨于萍乡石潭, 浮木四太,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后诸葛恪与诸葛诞轻 敌,常违众举师,公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政回 家,隐居江西萍乡,即今罗霄山,由此而来 罗霄的父 亲季实从小过嗣给武阳的薛令羊,晚年再回头改姓罗,罗霄 是三国时代孙吴政权的安城郡郡守,随着孙吴政权最后被晋 朝灭亡,罗霄回到武阳旧居地,仿效屈原殉节仙逝;罗瑭是 罗霄的孙儿,出生地在珠公祖居地涂埠。

      罗霄仙逝后瑭公可 能回武阳做过道场瑭公反对自杀成仙,也就是反对自杀行 为,提倡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给的身体显然瑭公不赞成祖 父罗霄殉节,孙吴政权已经灭亡不可挽回,殉节自杀无济于 事,而且认为是不孝的行为所以瑭公作古后,幽灵不会同 祖父罗霄相聚作者断言柏林幽石下不与武阳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没有共同的语言, 谈不到一起去, 谈不拢 这些也是“剑井”的文化底蕴之一丰城罗山书院据清代《丰城县志》中《晋徵君罗 山隐居铭》、《罗氏大成族谱》艺文志中江西监察使魏少游所 撰《罗山书院记》载,该书院于唐大历六年( 771)为纪念 晋代隐士罗文通所建罗文通为豫章罗氏十四世祖,因追慕 隐居丰城槠山的南州高士徐孺子风范,遂隐于槠山著《求道 书》14 篇晋大兴元年( 318)荆州刺史王敦檄聘其为别驾, 咸和二年( 327)朝延诏为军诰祭酒,罗文通均辞不往,改 而隐居丰城池山,成为豫章一带名士罗去世后,葬于禅师 坪之原, 其徒立祠祭祀 罗文通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 ,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 (唐代 魏少游《晋征君罗山隐居铭》 )在南北朝时,豫章太守黄仲 昭整修了罗文通墓,唐开元年间,都督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 之乡为“诏贤” 。

      到唐大历五年( 770),江南西道观察使李 泌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 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 山宋绍兴二年 ( 1132)十二月, 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 “大 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隐居学道, 著一十四篇之书;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 二、柏林的兴起 瑭公五世裔孙企生公于公元 398年曾佐镇江陵郡守殷仲堪为功曹,力劝上司殷仲堪召集同镇臣僚仿效古先圣奉五命登坛盟誓,同心协力为晋办事 “同镇臣僚”包括后来谋反的桓玄桓玄提前出兵擒获企生 公,殷仲堪投桓反晋,企生公忠晋不叛变,公元 399 年殉节 遇难,公就义前留有《死节》遗文一篇文中回忆了自己经 历一生的主要事件和心情变化,感人肺腑企生公以“忠” 著名; 企生公弟弟遵生公奉养老母胡氏抚养孤侄昌, 以“孝”闻世遵生公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居地涂埠,安葬 兄长企生的尸骨 企生公遗孤昌一生发誓为父报仇 公 元 402 年逆贼桓玄废晋帝自立为帝,公元 403 年被东晋旧臣 刘裕率众消灭,迎晋恭帝司马德文复位公元 420 年刘裕废 晋建宋,历史上称为南朝宋,或刘宋,这时尚未引起社会震 荡。

      公元 466 年(刘宋泰始二年丙午)豫章第 19 世智慧公 按照父亲昌公( 394- 466)的遗愿迁徙柏林居住,成为柏林 北房支祖,并在柏林建筑“哀忠台”祭祀祖父企生公 《晋 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 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 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 “为殷荆州吏, 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 人问:“欲何言?”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 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 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同 年(公元 466 年),豫章太守,企生公的表兄胡藩奉刘宋太 宗皇帝玺书(盖有皇帝印章的御书) ,令尹鲁赠匾“一门忠 孝”悬于柏林瑭公旧居南池塘宅门口,立祠奉祀,尝以正月 祀以中牢有诗赞曰: 歃血臺荒不再盟,乱臣背主 逆谋生,功曹有志扶元气,镇国无能佐太平 龙去 鼎湖云渺渺,鹤归华表月明明,渡头芳草依然绿,肠断牵衣 驻马亭 从此以后,到柏林祭祀瑭公和企生公的人 逐渐增多 由于瑭公最初广种柏树, 柏树早已成林, 大树参天,百鸟齐集,柏林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公元 472 年(刘宋泰豫间)昌公次子智亮公也迁居柏林,成为柏林南 房支祖,到公元 484年(齐永明甲子) ,智亮公见内乱不止, 又痛祖父死非命, 故终身隐逸不仕, 望西山之秀色, 景物鹇, 便在柏林里后山建楼,号曰“退居楼” ,表达避世之意 智慧公的儿子昭祖光祖(豫章第 20 世)兄弟俩在哀忠台右 侧又建筑有“寿亭” ,纪念父亲智慧公 可见,在 南北朝时, 柏林罗氏便开始出现生气蓬勃的景象, 人丁兴旺, 景色秀丽《江西通志》 罗遵生 字永伯, 生东晋兴 宁乙丑(公元 365 年)十月初九日巳时好学尚义,初僻为 州祭酒,后作侍御史母胡氏疾,归仙后,公庐墓三年,孝 感天神,白云罩体,世称孝友,未之任时,侍母药,时兄企 生,屡官荆州,公扶母就养,值桓玄乱,兄弟被获企生抗 节死难叹曰: “兄弟之仇,义不反兵,但老母孤侄,俱在 桓贼境内,二者势不能全,与其报不能报之仇,何苦养母扶孤,以全宗祀 ”遂披发佯狂,请囚桓玄矜之,并感企生 乞弟兼母之义,遂释之遵生扶老母及孤侄昌,归宗继嗣, 并束兄骸归葬三、柏林的昌盛 由于柏林的自然环境优美,还增加 了一些人造景观,由于忠孝义士企生公和遵生公俩兄弟的盛 名,由于官府送匾“一门忠孝”褒扬,慕名来柏林祭祀、观 光的人逐渐增多。

      柏林的人造景观也逐渐增多 据 《柏林谱》记载,唐朝柏林南房支元幹( 594--?,豫章 23 世)在柏林宗祠侧建筑有“南溪书院” ; 唐朝柏林南房 支宏庆(讳欢, 702-- ?,豫章第 29 世)在南昌柏林花园, 建筑有“百花台” ;尤其是唐朝柏林南房支竹居士绍恺 (723--?,豫章第 30 世)在南昌柏林石池塘北边瑭公旧居 旁建筑有宾贤处,有独特的创意 公元 812 年(唐元 和壬辰)柏林南房支绍慎公( 736-- ?,豫章第 30 世)开始 建造“报本堂” ,内有柏林罗氏大宗祠和柏林花园;唐朝旅 居福建的遵生后裔邵京( 873--?,豫章第 30 世)邵吉在柏 林报本堂建筑有“望烟楼” ,观望柏林里谁家断炊,赠之以 食,赈贫;为了有效地管理宗族社区,唐朝柏林南房支仪仁 公(讳仪和, 791-- ?,豫章第 32 世)同会稽宗人旅居福建 的遵生后裔邵京( 873-- ?,豫章第 30 世)在柏林报本堂右, 建筑有“罚挞台” ,以惩恶,作为宗族管理的一部分后中 成徙其台座为般若院, 佛座遂废, 江西运判鄱阳彭汝励题匾,在柏林报本堂左筑亭,又题“劝义亭”匾四、柏林的衍庆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六国时,南唐 柏林南房支颖( 885—976,豫章第 34 世)公在南昌柏林报 本堂前建造有“沂水阁” 。

      颖公曾主持编篡一卷《豫章罗氏 族志》,宋初开宝年间(公元 968 年)完成,并写了一篇《豫 章罗氏谱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