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体制.doc
9页德国教育: 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历史: 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 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 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 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lksschule 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 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 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 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 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准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 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 1871 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 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Realschule ,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 教育系统。
当西德在 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 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 Bildu ngshoheit ,因而至195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 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 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随后人们开始针对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结构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在 1973年时便产生了第-个“教育计划 Bilsu ngsgesamtplan ”,主要致力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扩大发展,然而这个 计划的许多目标都尚未达成,因此德国直至今日都还持续进行教育改革的脚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其自己的教育系统 (参见:东德教育),整个共和国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这个系统在 1990年代初期被废除,不过在德东各州仍有一些影响力教育体系结构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基础教育层级 Primarstufe:教育體制開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獨立的Orien tier un gsstufe 第二级初阶 Sekundarbereich I:在結束小學階段後進入此層級,主要分為三個類別:職業預校 Hauptschule、實科中學 Realschule、文理中學 Gymnasium。
第二级进阶 Sekundarbereich II:銜接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的學生以及職業教育再深化的教學內容第三级高等教育 Terti?rbereich:分為傳統大學、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等形態衍生教育 Quart?rbereich:含括現行學校教育體制以外的教育範籌,以及非制式規定的、私人性的、職業性的繼續教育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 Grundschule,凡是在当年六月 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 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 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布兰登堡为六年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 Leistu ngsdruck ,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 除此之外,针对国小的课程也有些新的改革, 例如在外语课程上也实用许多; 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则是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的实践,而非专业性的知识授予,例如像是自我自由工作、主题式教学、开 放式教学等,另外,小学的课程型态也反映出现今的社会现况的改变, 例如:全面性的半天课程、 跨年级的课程,以及班级中学生程度的异质性等,。
第二级初阶 Sekundarbereich I第二级初阶也可称为"中级",主要有几个分类:职业预校 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初阶 Sekundarbereich I des Gymnasium,还有综合中学 Gesamtschule 其毕业学位为综合中学毕业证书 Hauptschulabschluss ,或是中级文凭 mittlere n Reife ,而这也是文理中学进阶的必要条件之一1)职业预校 Hauptschule职业预校起初是由国民学校进阶级 Volksschuloberstufe ,而从1964年更改为此名 其发展是以职业教育为主, 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的面向 虽然原先强调的是在职业上的实用价值,然而却产生许多问题与批评, 例如:在职业预校中只有少部的学生有实际上学, 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有着较弱势的社会背景,或是德语并非其母语等严重的问题 以学生人数比而言,在乡村中,职业预校学生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像在 Bayern邦与Baden-Wtrttemberg邦的学生就占了 30%为因应这样的情况,教育委员会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决议,开放实科中学与职业预校的转学制度,以强化职业预校学生的学习能力。
2)实科中学Realschule实科中学是仿效普鲁士的中学而建立, 因应较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 而且实科中学也一直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典范, 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 其学生的来源背景主要是社会的中产阶级,其成功因素是奠基在两方面: 一方面实科中学的教学内容重视德国转形成第三级产业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由此毕业的学生可获得中级文凭, 并具有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 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也可以继续升学,例如进入职业导向的文理中学, 因而往高等教育体制迈进所以实科中学在德国为教育体制中发展较成功的学校类型3) 文理中学Gymnasium在1955年的Disseldorfe Abkommen 条约中规定,凡是走向普通高级中学导向 者,皆称为"文理中学Gymnasium" , Gymnasium此字的概念是缘由于希腊时代运动、 辩论的场所,引申为所有哲人的聚集之处因此此类型中学有浓烈的人文主义背景, 过去主要以古老语言或是非职业性教育内容为主题,但至 1990年以后,愈来愈多的学生在第二级初阶的选择上,走向文理中学,因为这是一条最容易获得高中毕业考 Abitur通过文凭的路,并且可以直接进入所有高等教育学校类型,不论是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学院或是大学。
4) 综合中学 Gesamtschule综合中学是以”机会平等”为其创办基础,希望所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不会只因某些科目的成绩不理想而丧失更佳的学习机会, 他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来发展, 不会如社会淘汰的机制一样,因为弱势而失去更好的发展 但是反对者却从实际层面来进行批评:过多的学校类别在工业国家中是十分罕见的;另一方面,综合中学生的竞争力也受到挑战综合中学主要分为两类: 整合性综合中学integrierten Gesamtschulen,在这里学生完全整合,没有成绩分组;另外一类则是也就是协和性中学 kooperative n Gesamtschule n ,在这类学校哩,学生在部分科目中,必须依据成绩分组上课第二级进阶 Sekundarbereich II第二级进阶也可称为"高级 Oberstufe ",其中主要包含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制度 以及文理中学的高年级,也因应愈来愈多文理中学毕业生想要接受职业教育的训练, 所以有许多职业领域的学科也逐渐移转至高等教育的范畴中1 )文理中学高年级从第11年级开始进入文理中学的高年级阶段,依据各邦的规定不同为 2至3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授课方式采取课程制 Kurssystem,也就是学生可以依据其喜好与发展方向自由 选择学习课程与重点科目,并以此作为进入大学院校的准备。
文理高中与综合高中的高年级均具有相同的资格条件进行高中的毕业考 除此之外,因为愈来愈多文理中学毕业生选择进入职场工作或是继续接受职业教育, 所以许多文理高中也针对新兴职业或热门工作需求的重点科目进行发展,以缩短在校学习的年限, 并将原先的教学方法做更新, 来因应学生意愿与社会需求的新趋势2 )职业学校德国职业教育的类型,依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不同新的发展,而德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到 18岁,因此为了符合工作领域上的各项专业以及强制学习年龄的要求,有许多针对不同的情况所设立的学校,例如:职业学校 Berufsschule 、职业专门学校 Berufsfachschule 、专科学校Fachschule等…各种职业学校的类型除此之外,文理高中也因应社会工作需求, 提供各种相关于职业的重点科目培养, 女口:以科技教育为主轴的高中 Technisches Gymnasium、以经济领域为主的高中Wirtschaftsgymnasium 、还有高级专业学校 Berufsoberschule 等…,由此毕业的高中生具 有领取高中毕业文凭 Hochschulreife 的资格第三级高等教育Terti ?rbereich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大概含括了 340所高等学校Hochschulen,其中大部分是公立,大约有160所的大学、神学院、教育学院以及艺术学院,每年约有 3/4的大学生都是集中在这里学习;其余的学生则分属于应用技术大学 Fachhochschule、职业技术学校 Berufsakademien ,等相关领域。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人才, 对于新知识与学术研究的创造与发展, 现今德国约有190万人在大学就读,预计到 2011年将会成长至220至240万人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门槛主要是高中毕业考 Abitur,而依据各学系的要求,所应具备的条件也有所差异;而攻读学位也必须依照学习的发展与考试制度来完成Responsibility for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lies primarily with the Bundesl? nder (states) whil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nly has a minor role. Optio nal kindergarten educati on is provided for all childre n betwee n three and six years old, after which school atte ndance is compulsory for mostly 11 to 12 years.⑴ In the first nine years all students attend school from age six to eightee n or nin etee n. The system varies throughout Germa ny because each Bundesland decides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