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废墟里的突围表演【文化研究论文】.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33577257
  • 上传时间:2022-01-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5.7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硏究论文-文化废墟里的突围表演摘要:在90年代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新生代"可谓是风光占尽的亮点在 价値多元、话语多元的今天,他们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与现存文学秩序' 断裂'"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1998年底由朱文、韩东等人发起的"断裂"问 卷活动引发的论争关键词:断裂;问卷;突围谈及90年代文坛,很难绕过"新生代"这个风光占尽而又颇多争议的亮点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念、生活态度、生存方式在文坛独领风骚在多元话语 竞争并存时代,一种话语如果不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被湮没在铺天盖地的 他者话语中"新生代"选择了论争这种方式来凸显群体的差异性,表明自己的存 在,与他者话语相抗衡这就是1998年底由朱文、韩东等人的"断裂"问卷引发 的论争断裂"来自1998年由朱文制作的一份名为《断裂:一份问卷》的调查这 份问卷被设计成"一个作家向另一个作家提问"的方式,参与者以"新生代"作家为 主韩东等人提出的"断裂":即拒绝现存的文学秩序,坚持不断革命和创新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文们发起的这次问卷活动可以看作"晩生代"的一次精神突围 表演,虽然他们不是始作俑者,但这次表演收到很好的效果--文学界和批评界的 侧目。

      其实,早在"断裂"事件发生以前,有关"新生代"的论争就一直进行着如 关于朱文的小说《我爱美元》的论争,1998年的"南京冲突"等等"断裂”问卷 引起圈内外的极大关注,褒贬不一很多评论家、学者就"断裂"者的态度,"断 裂"的意图,"断裂"者自身的弱点和文本创作,"断裂"的性质,"断裂"的创作实 绩等问题撰写文章发表看法,各抒己见,一时间文坛闹得沸沸扬扬论争的余波 延续到本世纪,"断裂"者们也以新的姿态取得了文坛新的地位这批精神突围者 不过是想借"断裂"刺激传统价値观和主流意识,提醒大家对个体化文学给予应有 的价値鉴定,确立自己崭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这场就"断裂"引发的论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値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价値多元的时代,由于没有了所谓的终极真理可以追寻,那 么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演变为意气之争,论争发展成为"争论"正如法国思想家 泽夫坦•托图洛夫所说:"知识界的辩论始终按赛马的方式进行,辩论的规则不是 寻求真理,而是证明自己比对手强"⑴而就'断裂"引发的论争并没有因成为" 争论"而失去它自身的价値和意义其一,这场论争向我们证明了在多元话语竞 争并存时代,一种话语--"断裂"者们独特的叙事话语--向我们展示了它强大的感 召力量。

      在缺少中心话语的支持和足够听众的情况下,"断裂"者们只有一条出路 --选择自我言说,他们不能静静地等待被发现,如果那样,难逃被铺天盖地的他 者话语湮没的唯一命运他们选择了奋起抗争,挑起论争并加入论争通过这样, 唤起外界对自己在场的注意,实现一种外在的价値体认,在当代文坛占据新的地 位,使自己逐渐变得强大其二,"断裂"者们所表现的决绝的姿态和反抗的精神 为他们召集了众多潜在的读者,使他们的"个人化"文本被更广泛的接受"新生 代"创作之初存在难以制服的顽症--否定的极端化,责任感的淡化,无根的生命 意识,远离人群的平民意识,创作疲软等等,导致了他们的作品被大多数读者拒 绝而这次他们大声宣称"与现行文学秩序断裂"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出"断裂丛书 ”,崭新的姿态吸引了无数好奇打量的目光,很多读者开始聆听他们的故事并评 估他们作品的份量其三,这次论争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效:表明立场,以此 清理或划分阵营,召集同盟在一个文化多元时代,个体的阵营归属可谓是一件 极其重要的事,而论争便往往能催生出新的阵营,或巩固、扩大旧的阵营,个体 亦藉此找到自己的"队伍"这其实是论争者秘而不宣的目的,因而论争事实上便 常常成为新的结盟过程,并常常造成文化界的队伍重组。

      "断裂"者们试图通过这 次突围表演召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盟友 扩大自己的创作阵营 加固已有的堤坝, 巩固自己的阵营的同时削弱其他阵营的力量其四,就文学史而言,"断裂"是艺 术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断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其视而不见事实上,在文 学史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断裂都会随时发生,推动艺术向前发展只是有时断裂 的力量不够强大,被占据霸权的主导文化修复,原有的主导文化依然行使文化霸 权当旧有的主导文化无法修复断裂,那么新崛起的创生力量就会取而代之,重 新确立一套新的符号系统 "断裂"作家们要做的是表达自己的独立精神, 凸显自己的异质性,不与当代主流文坛"同流合污",与他们划出清晰的界线从 这个角度讲,断裂是伟大的,因为它其中包含了某种精神;然而,由于操作上的 失误,这种精神未能更多地体现,相反,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一,断裂问卷带引 语、设定性、几乎强迫人只能用"是"或"否"来回答的提问,将采访对象的智商降 到白痴的水平,极易引起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反感问题的答案具有预设性、引导 性,不尊重采访对象的主体性这背离了 "断裂"的初衷,没有给被采访者更多独 立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空间,却极有拉帮结伙的嫌疑韩东口口声声说"'断裂'的 结果是他们进一步地把自己孤立起来了 "也就失去了立论的支点,有点故作姿态 的味道。

      其二,"断裂"者们与谁断裂?用朱文们的说法就是:与现行文学秩序断 裂,明确和它的分野,拒绝被纳入现行秩序之中,坚持不断地革命和创新从问 卷看,断裂的对象是文学秩序,包括鲁迅、宗教、几家杂志、文学奖及作协等 问卷所列的,真的代表我们的文学秩序吗?现今的文学秩序是什么?答案:是正 在出版的书籍、杂志,其实更主要的是杂志文学杂志的构成,是正在写作或工 作状态的编辑、作家和评论家,要强调的是"正在"--现在进行时,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现今文学秩序的构成是实在的,未形成文字的想法、谈话或传统积淀严格讲 不应该被包括这样说,所谓现存文学秩序,即在一线工作并略有影响的作家编 辑和评论家假如断裂,他们才应该成为断裂对象悖论至此而生,"断裂"问卷 的发起者都是当时一线作家,他们不可能与自己为敌,就拿鲁迅等等来充数所 以,很多刻薄的评论者称"问卷设立的,不过是假想敌"显然,"断裂"者们的反 抗带有盲目性,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敌人就乱放枪,结果只能是腹背受敌,鸣锣收 兵其三,"断裂"者们激情有余,理论根基薄弱,创作不足从断裂问卷之始, 朱文们就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整个事件的组织是很谨慎严密的问卷的内 容是下了很大功夫,而答题者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朱文 们极具胆识和气魄,骂起人来也是不遗余力,但他们的激情和进攻型性格无法掩 饰他们理论的贫瘠和苍白以及文化底蕴和自身素养的严重匮乏没有正确的理论 主张作导向,只是一味地在原地叫嚣"我们是独具个性的一群人"是无济于事的, 激情退去之后残留的是什么呢?是无根的空虚很多评论者反问"断裂"者们"搞 什么断裂,为什么不好好写作?"只是朱文们已经在好好写了,但写得并不好, 显然这不是敬业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踏实的写作精 神其四,暴露了文学界和评论界对创新性文学努力的整体上的漠然与迟钝以及 评论语言的无力和不够资格性"八十年代的评论家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 因为那个时候的文学创作它承担了一个社会道义、刀剑和喉舌的作用;而到了九 十年代,文学创作一旦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这样一个格局的时候,批评家就有点 手足无措,他们对一些新的创作苗头、新的创作方向、新的创作因素有点麻木了, 他们还在用八十年代对作家的要求:就是作家你必须充当道德英雄,必须充当社 会改革这样一个吹鼓手,或者就是在文学本体上也要充当一个革命者这样一个形 象,那么他们就能够认同你一旦回到个体,所谓的私人化写作,他就认为作家 失去了责任感,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文学革命自身都失去了一种责任感,他们对 这样的创作就有了一种抵触情绪……这样的情况下,批评家实际上就与作家产生 了一种无形中的对立情绪。

      "[2]当代文坛诸多批评家拘泥于既定的道德观念和文 学观念,动不动就用道德的标准指斥"新生代"作家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严重 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呼唤正面的、向上的的审美倾向回到当代文学中来评论 家们对异己分子棒杀、扼制,大有先除之而后快的态势,这些都严重暴露了当今 评论界的粗暴性和滞后性价値观和审美观的冲突,漠视与急于得到自我价値确 认的冲突势必导致规模越来越大情绪日渐高涨的论争"断裂"者们的出现给当代 批评界打了一支预防针,评论家们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能因反感朱文们激烈 的反叛性言辞而曲解他们反叛的真正意图,应努力独善其身,找到批评界存在的 种种弊病加以克服,提高批评的质量,与文学同步,真正做到文学批评与创作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对韩东们来说,告别传统写作是价値转型时代的必然之举,这是 长期的探索过程,不必急着以激烈的言辞对待以往的文学创作和当今的文学批 评,这样会影响一个真正的探索者应有的独立和平静的心态,更不必急着作自我 价値的确认--真正的好作品是要经历时间淘洗才得以确认的而对文学界、评论界来说,不能因反感韩东等人的反叛性言辞,而在现实利 益层面上曲解韩东们的真正意图,将言论引向人格论和道德论,而忽略文学界面 临的严酷的价値重建等命题。

      注释:[1] 泽夫坦•托图洛夫:《法国思想界十年回顾》,见《当代西方思潮》,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2] 《我不喜欢当教授…李小山访谈录》,见汪继芳著《断裂,世纪末的文 学事故一一自由作家访谈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