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障碍典型个案的分析与思考.docx
7页中学生心理障碍典型个案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中学生心理障碍典型个案的分析,对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思考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1.[典型个案1]:某女,初二,学习成绩优秀面部因烫伤留有疤痕,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其他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因自卑而几欲轻生,也常埋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再告别人生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分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2.[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
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就有意地控制饮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3.[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父母远在农村,寄宿于亲戚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口吃;他性格内向,常孤独一人,同班中无知心好友,遇有不如意之事,没有合理的排遣方法,常因此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农村父母身边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情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山区农村,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方言浓重,又因幼年模仿和着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
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4.[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上,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碰到最多的就是这类问题有的学生遭遇学习通道障碍,把””写成”导辅”,写字缺行,发音不清,讲话像幼童一样困难据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研究,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这类学生考试必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最后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5.[典型个案5]:某某,男,初二,外表文静有礼,但内心非常痛苦诉说其每次作业反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出错,在家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寄封信,要拆了粘,粘了再拆,反复拆封十余次还不罢休。
这是强迫行为,无意义的想法无法排除此类同学外表正常,但对其强迫行为难以摆脱,思想苦闷,情绪忧郁据资料表明,此症多见于16~3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过分怕脏,过分细心,过分不放心,过分穷思竭虑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许多表现,这里列举常见的、典型的症状,供研究参考二、对典型个案的思考1.[思考之一]这些典型个案足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移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动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2.[思考之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因外貌、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惧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当然,还有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性变态等等这些人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但是我们的心理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为此,更要给予认真的指导与矫治3.[思考之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表现,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错误的。
4.[思考之四]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建议:(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认知结构为使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移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对学生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教师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咨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他对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西园中学邮编:75500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