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池州市青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0页安徽省池州市青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材料概括分析题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 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
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参考答案:故参考答案为:(1)愚能胜智,弱能胜强.(2)“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3)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人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1)首先在材料中找到与段誉、石破天相关的语句,然后根据对二人的介绍、描写的语句分析概括其特征;(2)本题要求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首先结合上下语境整体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再分别解释句中“不讲”和“讲”的含义;(3)作者对金庸的评价不唯一,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评价.学生要抓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答,比如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对他以佛学史学人小说”方面都进行了评价,学生一一概括出来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B.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C.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D.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D.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参考答案:1. B 2. D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表述错误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D项,“对比论证”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受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表述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诗经》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众多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