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2页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教学设计一、前言泡泡是幼儿园儿童喜欢的玩具之一,也是一种很好的科学教育工具相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过带孩子玩泡泡或者在教学中运用泡泡的经验本篇文章将分享一次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泡泡实验”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目的是帮助家长和幼教老师更好地运用泡泡进行科学教育二、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泡泡的组成和形成原理•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快乐学习的体验感2. 材料准备• 泡泡液、简易泡泡棒、水、盐、糖、沐浴露、筷子、滤纸、碗等3. 教学环境• 教室或院内空旷场地4. 具体实施步骤步骤一:互动导入老师拿出泡泡液,告诉学生今天要进行泡泡实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泡泡的认识和疑问,并简单介绍泡泡的构成和形成原理步骤二:探究实验1. 准备不同成分的泡泡液(盐水、糖水、沐浴露、含碱的泡泡液、只加水的泡泡液),供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2. 让学生分组,每组探究一种泡泡液,尝试吹出不同形状、大小的泡泡,并观察和记录3. 让学生探究不同条件下泡泡液的影响,如加入多少盐或糖、加多少水、温度等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泡泡的质量和稳定性4. 让学生用筷子夹住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反应。
然后让学生用滤纸在泡泡上轻轻按一下,探究泡泡的表面张力5. 让学生在碗里倒入泡泡液,然后用手指蘸一些泡泡液,在手指上吹出一个小泡泡,让学生观察小泡泡的表现,并由此引出手指上有汗水时泡泡不易形成或者容易破裂的现象告诉学生汗水的酸性会影响泡泡的形成步骤三:现象描述和学生们整理记录过程和实验结果,并报告自己的发现老师指导学生实验心得,表达对泡泡实验的感受和认识5. 教学反思1. 教学收获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对泡泡的组成和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泡泡的质量和稳定性的变化,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次实验中孩子们都有机会参与探究和讨论,积极性较高,学生们也有了快乐学习的体验感2. 教学不足本次实验中,老师在探究沐浴露内部结构时,没有让孩子们用筷子将泡泡夹起来,导致孩子们不太理解为什么泡泡会产生彩虹色另外,实验时间相对较短,让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体验到实验的乐趣三、本文分享了一次幼儿园大班探究泡泡的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反思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探究不同成分的泡泡液和不同实验条件下泡泡的质量和稳定性的变化,让孩子们了解了泡泡的构成和形成原理,培养了孩子们观察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也意识到了教学的不足之处,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加以改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