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二-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埃里克森&科尔伯格.ppt

42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606022979
  • 上传时间:2025-05-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3M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Eric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第一小组,成员:马青 周雅婷,,王慧红,,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阶段,1,:信任感,—,不信任感,,阶段,2,:自主感,—,羞怯疑虑感,,阶段,3,:主动感,—,内疚感,,阶段,4,:勤奋感,—,自卑感,,阶段,5,:同一感,—,同一混乱感,,阶段,6,:亲密感,—,孤独感,,阶段,7,:繁殖感,—,停滞感,,阶段,8,:完善感,—,失望感,Erikson,简介,,基本观点,,八个阶段,,Erik Erikson,,(1902~1994),,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

      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埃里克森未曾受过正式的大学教育,,1927,年在维也纳一所新型学校授课,同时进精神分析研究所受训,并接受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的训练1950,年,他的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书问世,并于,1963,年再版他在此书以及后来的一些著作中,清楚地介绍了一个关于儿童发展的崭新学说1951,年后,他回到马萨诸塞州里格斯失调青年治疗中心工作,,,在发展他的思想体系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自我同一性”问题后来他把有关同一性概念及有关理论总结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一书中他的著作还有,《,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领悟与责任,》(1964),、,《,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杰斐逊演讲集,》(1974),、,《,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80),等基本观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埃里克森把人生八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阶段,年龄段,心理冲突,人际交往范围,相应获得的品质,,1,0-1.5,岁,信任对不信任,母亲,希望信任,恐惧不信任,2,1.5-3,岁,自主对羞怯怀疑,父母亲,意志自制,自我怀疑,3,3-6,岁,主动性对内疚,家庭基本成员,价值感,无价值感,4,6-12,岁,勤奋对自卑,邻居、学校,能力勤奋,无能,5,12-18,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龄群体,,领导榜样,忠诚自信,不确定感,6,18-30,亲密对孤独,朋友、配偶、竞争合作伙伴,爱与友谊,杂乱泛爱,7,30-60,生育对自我关注,同事家庭成员,关心他人与创新,自私自利,8,60,岁以上,自我调整对绝望,全体人类,智慧,绝望与无意义感,埃里克森,(,E.H.Erikson,),,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怎样→我要去哪里→我怎样去那里,第一阶段:婴儿期,时间,:(0~1.5,岁,),,发展危机:,信任与不信任,,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成功的解决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如果不成功,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时间,:(1.5~3,岁,),,,发展危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第二阶段:儿童早期,羞怯和疑虑感则来自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体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危机得到成功的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若不成功,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时间,:(3~6,岁,),,,发展危机:,主动性对罪疚感,,,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阶段中,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如果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若不成功的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第四阶段:学龄期,时间,:,(6~12,岁,),,,发展危机:,勤奋感对自卑感,,,在这一阶段从儿童所要学的课程中,儿童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会使儿童满怀信心的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

      第四阶段:学龄期,如果儿童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而得到赞扬,他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如果儿童的努力总是被斥为幼稚和做得不到位,他们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若不能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第五阶段:青春期,时间,:(12~18,岁),,,发展危机:,同一性对角色混淆,,,这一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第五阶段:青春期,这是一个重新整合了的新的个体的完形,包括着意识和潜意识两方面,既为先前各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寻求最终的解决,又要自觉地与成人处于平等地位,在心理上积极准备着走向未来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有了,忠诚的品质,;如果不能成功的解决发展危机,就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第六阶段:成年早期,时间,:(18~30,岁,),,发展危机:,亲密对孤独,,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担当起成年早期的任务,——,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不能就会感到孤独。

      如果一个人在第五阶段形成的友爱亲密胜过孤僻疏离,那么他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不能成功的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导致青年,乱婚,第七阶段:成年中期,时间,:(30~60,岁,),,,发展危机:,繁殖对停滞,,,这时,,,成年男女已必须考虑使新的一代获得关怀和满意的发展所谓繁殖不仅是指个人的生殖力,而主要是指对下一代的关切第七阶段:成年中期,没有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如果一个人的繁殖感高于停滞感,那么在其人格中就形成,关心的品质,;反之,则形成,自私,的品质,第八阶段:老年期,时间,:(60~,死亡,),,,发展危机:,自我整合对失望,,,埃里克森认为,前七个阶段能够顺利度过的人,是有幸福生活和有所贡献的人,他们有完善感和充实感,而不怕死亡,这种人回首往事时,自我是整合的;反之则有失望感第八阶段:老年期,一个人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会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暂,于是感到失望和厌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整合胜过了失望,他就有了,智慧的品质,;反之,则导致,无意义感,和,失望,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以上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自我与社会生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的八个阶段是他临床经验的总结,尚缺乏严格的科学事实作依据,但比起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生物学观点来,侧重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论有相对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小试牛刀,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要解决的矛盾是( )A,.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B,.勤奋感对自卑感的矛盾,,C,.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矛盾,,D,.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E,.亲密对孤独的矛盾,,,,答案:,C,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理论提出者简介,劳伦斯,·,科尔伯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4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掀起了美国,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

      思想渊源,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柯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柯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海茨基偷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对象:个体的道德发展,,,依据: 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阶段模型:三种水平六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年龄: 0岁~~9岁,,,特点 : 纯外在的 遵守规矩 没有自己的主见 着眼点是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第一、二阶段,(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恐惧惩罚 服从规范,,(2)第二阶段:,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又称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又称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赏罚定好坏,,二.习俗的水平,,年龄: 9岁~~15岁,,特点: 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 接受并付诸实践 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第三、四阶段,(1) 第三阶段:,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又称寻求认可的定向阶段 按要求去做以得赞许,,(2)第四阶段:,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又称遵守法规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 尊重法律权威 判断是非有了法制观念,三.,后习俗水平,年龄:15岁以后,,,,特点: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 完全自律,,(,1,),第五阶段,:,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尊重法制 可修,正,,,(2),第六阶段:,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又,称良心,的定向阶段 对是非善恶有独立的价值标准 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考虑道德的本质 而非具体的原则,第五、六,阶段,:,,,,1.,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

      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09年),,,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11心理),,A.法律和秩序的取向 B.社会契约的取向,,,C.工具性的相对主,,义 D.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对科尔伯格理论的评价,首先,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科尔伯格所认为的那样是领域一般性的其次,科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这表明思维和行为实际上联系不大最后,这个理论最初只是在少数白人身上得到验证,而且样本仅限于美国中产阶级17岁以下的男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教学的启示,1.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不应将道德原则直接交给儿童2.不能用权威的影响向儿童灌输道德3.理解和关心儿童道德思维的成长教师应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不仅是道德的而且是明智的思维对教学的启示,,4.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两难问题,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5.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评价自己的道德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教师对他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感知6.教师应该知道对任何一种道德发展理论都是不能全盘接受的谢谢,观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