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字词小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5页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字词小练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1.下面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掠过(l) 油漆(xī) 苟安(gǒu)B.躲避(b) 拘泥(n) 怅然(chng)C.鉴赏(jin) 驱遣(qiǎn) 桥堍(t)D.一缕(lǚ) 即使(j) 契合(qi)2.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拘泥/泥土 兴趣/即物起兴 息事宁人/宁死不屈B.驱遣/谴责 歌谣/阆苑瑶台 相形见绌/咄咄逼人C.和乐/唱和 记载/载歌载舞 恰如其分/棱角分明D.契合/木楔 麻疹/暴殄天物 谆谆教诲/韬光养晦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4.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一首歌谣,_______口头唱,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了。
3)我们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B.雪花六角,品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6.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油漆(______)契合(______)拘泥(______)怅然(______)鉴赏(______)苟安(______)7.根据拼音写汉字桥t(____)一1ǚ(____)wǎn(____)如驱qiǎn(____)歌yo(____)海xio(____)8.给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难道不会有几缕(_____)的chuī_______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_____)折了吗?(2)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kung_________远、荒凉、静寂(_____),使人怅(_____)然nng______望3)当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人忧j________着生产方面的损(_____)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zhng__________,不是更要感到不安吗?9.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文化认同是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体的感觉,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②本质上说,文化认同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徳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③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群体的精神支柱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⑤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_______无法形成文化自信1)请提取第②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A.文化认同 B.国家认同(3)第⑤句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0.赏析下面句中加粗部分的表达作用1)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2)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11.阅读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5~7段,回答以下问题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1)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3)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4)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5)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项中的“漆”应读qī;B项中的“泥”应读n;D项中的“契”应读q2.答案:C解析:A 项,n/n,xng, nng/nng B 项,qiăn,yo,ch/duōC 项, h/h,zăi/zi,fn/fēnD 项,q/xiē, zhĕn/tiăn,hu3.答案:A解析:B项中的“慌”应为“荒”;C项中的“既”应为“即”;D项中的“察”应为“查”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和近义词的辨析运用能力1)根据“口头唱”与“要刻呀,漆呀”之间的递进关系排除A、C两项2)根据“眼界”可确定填“扩大”,“拓展”多与“领域”等词搭配3)根据“文艺”可确定填“鉴赏”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B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B项中,“自高天降落”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雪花”,故此句前的“应为“,”;“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与“雪者,天下之奇也”不构成并列关系,故这两句之间的“;”应为“6.答案:qī q n chng jin gǒu7.答案:堍 缕 宛 遣 谣 啸8.答案:lǚ 炊 qū 旷 j chng 凝 惧 sǔn 障解析:注意“曲”是多音字,此处有“弯曲”之意,应读qū。
怅”是形声字,声旁“长”代表字音,但要注意声调的变化根据拼音写汉字时,还要结合语境确定字形9.答案:(1)文化认同是认同或认同是认同2)A B(3)更解析:(1)本题考查语法,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各个成分第②句中的“本质上说”是前置状语,“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是定语,去掉这些之后,句子的主干就是“文化认同是认同”这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概念,可保留定语“文化”,也可进一步压缩,去掉“文化”这一定语,主干就是“认同是认同”2)本题考查语序选词要结合语境,还要符合事情发展规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先“国家认同”还是先“文化认同”?联系上文内容“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提问的顺序是先文化,后民族,可知答案是先“文化认同”后“国家认同”3)本题考查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做这种题要结合语境,第⑤句是一个复句,“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是指其中的一方面,“如果……就……”表假设关系;“无法形成文化自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与前文是递进关系故应用“更”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补写10.答案:(1)“没有一种不是”采用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更肯定地表达了“各种文艺无一例外都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意思。
2)“也许”表猜测,表示不确定,符合实际,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要根据题意,抓住加粗部分,理解其含义和特点,并结合句意分析加粗部分突出了什么内容或体现了语言怎样的特点11.答案:(1)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3)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4)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5)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