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知识点(可编辑).docx
4页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知识点 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知识点 知识要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秦汉时,匈奴壮大,经常袭扰掠夺汉境财物 (2)匈奴首领称为“单于” 2、汉朝对匈奴的政策 和:西汉初期、国力贫弱、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战: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的骑兵队伍,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 3、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西汉订立友好盟约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3)王昭君请嫁匈奴 (4)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考点】 1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的变化自然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 的胜利 2比较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在匈强汉弱形势下的妥协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汉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是目的,无论从政府还是本人来讲,都是主动的 [重点考点】 1.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军事上反击匈奴;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统一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冒顿)单于 3.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 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5(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归汉,与汉和亲 6.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末代皇帝很难得到善终然而溥仪却是一个例外,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出生,字耀之,号浩然,也就是我们常称的清废帝或者宣统帝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似乎都在别人的导引下生活 1908年,3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太后和载沣共同摄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1912年2月12日,6岁的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监护下宣布退位,由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至此,清朝对中国267年的封建统治正式告终,溥仪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终结,也是中国帝制的终结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