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九新中国现代化进1.doc
10页单元九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1976)考情分析:文综考试将加大社会转型期的考查,木单元的重要性应引起重视复习时应注意运用 现代化史观整合各模块知识.吧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联系现实、关注时事,运用文明 史观纵向贯通中国近代化历程;运用全球史观横向比较中国京石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宏观 掌握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择建设道路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考情预测:从内容上看,民主法制建设、民族自治问题、外交策略调整、50— 70年代道路探索、 “三农”问题、社会群体与和谐社击等,将会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能力看,试题形式灵活,贴近生活,大多数题目会通过创设新情境运用新材料, 结合社会时政热点予以考查,强调对历史概念和阶段性特征的理解与把握单元特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成就与失误并存,在曲折中艰难前行,最终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 政治:人民实现当家做主;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 经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 外交: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由重意识形态向重国家利 益转变,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4)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建 立人民教育事业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基本特征: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与失误并存(1) 政治: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左”倾错误发展,各项制度 开始遭到破坏2) 经济:提出正确的经济方针:急于求成,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及时纠 正,成就突出3)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4) 思想文化:教育大革命;“双百”方针受干扰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基本特征:发生严重内乱,拉大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1) 政治:发生政治动乱;各项制度和法制建设遭破坏2) 经济: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经过繁顿,取得一•定的成就(3) 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奠定基础4) 思想文化:高等教育被破坏;“双百”方针被严重破坏,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局而单元精讲】政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宪法;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文化大革命”时期民 主政治的曲折)经济史(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四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 交正常化)文化史(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百花齐放、有家争鸣”方针。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诱思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 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 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 提高了农村生产力3.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生产积极性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 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亩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生产积 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1. “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工业化起步2.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工业化挫折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4. 党的“十六大”后,我国开始走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相似之处和存在的 共同问题1. 主要相似之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制订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 划;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浸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2. 共同问题: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 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1. 阶级本质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氏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 人民民主专政②根本区别: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 组织活动原则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活动;②资产阶级 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3. 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②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 执政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特点1. 原因1)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 情和历史传统2)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 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3)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 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感,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坚实的政治和 社会基础。
2, 特点1)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 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 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2)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 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柔的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显著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议政1.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 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 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2. 各民主党派是与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 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日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 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的地位,决定了我 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 势不两立关系。
单元精练】一、单项选择题1. 从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中,你可以直接得出的认识是()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国民收入92 .9%7 .1%工业总产值100%0商品零售额95 .8%4.2%A. 社会主义公有制广泛确立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式确立2. 《中国近代历史纵横谈》中提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将其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实现“耕者有其III”是通过()A. 开展农村土地改革 B.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C.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 右图是一木中国2()世纪5()年代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当时发生在华北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应该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11月出版4. 建国初期,有人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春组织,夏垮台,待到明年再另来” 这最可能出现在哪一运动中A. 农民欢迎土改工作队 B.农民参加合作化运动C.镇压反革命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5. 195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 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 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6. 下表是某同学收集整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数据这些数据 的变化不能说明()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15比上年增长-9.6%-4. 2%9. 2%11. 9%A. “文革”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 1971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回升C.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经济开始回升 D. “文革”主要在政治领域,对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7.下表是根据湖南某地上报的水稻卤产量数据制作的表格下列选项中对其解释最为合 理的是()年份1949 年1952 年1955 年1958 年1961 年市斤2643563122635293A. 1949—1955年亩产量不高,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尚未恢复B. 1958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己经完成,并由于改进了农业技术和设施,再加上风调雨顺,所以该年实现了大丰收C. 1961年亩产量相比1958年大幅下降,是因为实行工业化而影响了农业生产D. 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因为它是“浮夸风”的产物8. 曰号是时代的产物。
下列口号中,与“汽车工业放异彩,半年制成两百种”、“每天都 有一辆拖拉机诞生”等口号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的是()A.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B.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 C. “不懂数理化,照样干革命”(1970年)D.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0年)9.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刊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 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A.文章作者极力鼓吹人民公社化运动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C. “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10.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 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 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 事件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 土地改革运动C. “大跃进”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 1953年9我国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后者并未改变前者的性质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12. 票证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历史风貌,由粮票到股票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 A.所有制形式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C.经济体制的变化 D.生产关系的变化13. 毛泽东的亲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