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doc
18页1第四编第四编 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第十八讲第十八讲 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起,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极大改善、东欧的政治变革、柏林墙 的坍塌、华约组织的解散以及苏联的解体,持续 40 多年的“铁幕”骤然谢落在战后国际 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的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终结1 1..东欧剧变与欧洲新格局东欧剧变与欧洲新格局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日益加剧的内部危机已使东欧社会主义这座表面稳固的大厦濒 于坍塌首先,经济领域危机四伏由于长期固守僵化的苏联模式,东欧国家的经济持续 滑坡其次,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威信急剧下降长期以来党内滋生了官僚主义,许多领导 干部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使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而且,他们不顾本国国情,照搬苏联 的一些方针政策,如全盘国有化和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不但没能使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地 发展,反而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的逆反心理和激进的政治情绪为反对派夺取 政权提供了社会条件此外,东欧各国共产党在执政后期没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直接造成了党内思想、政治、组织上严重混乱和涣散的局面, 极大削弱了党的领导、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东欧各国内部危机日益深化之际,美苏带 来的冲击波则加速了其剧变的进程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抛出了“新思维”的理论, 全面调整了苏联的对外政策,实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政策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与此 同时,西方紧锣密鼓地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加强对东欧的渗透东欧 各国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冲击下,潜藏已久的危机终于通过外 因的推动而爆发出来,引发了 1989 年的东欧剧变 东欧社会主义链条率先在最为激进的波兰突然断裂,很快在所有东欧国家产生连锁反 应,政权相继易手东欧政局从危机爆发到剧变结束,其速度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美国 《时代》周刊曾用“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这一剧变事态:波兰的变化用了 10 年,匈牙利 用了 10 个月,东德用了 10 个星期,捷克斯洛伐克用了 10 天,而罗马尼亚仅为 10 个小时 剧变之后,东欧各国新政权在否定苏联制度模式、清算苏联霸权主义的同时,几乎无一例 外地奉行同苏联拉开距离、向西方靠拢的新外交政策,从而使苏东同盟关系遭到致命的打 击 发生在东欧的这场政治地震迅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使世界地缘政治发生深刻 变化它打破了两极格局的均衡状态,使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严重倾斜,形势的发展越来 越对资本主义国家有利,对西方有利,对美国有利。
东欧剧变在事实上结束了战后以意识 形态为基础的集团对立的局面,奏响了雅尔塔体系崩溃的序曲 德国统一问题一直是牵动欧洲全局的十分敏感的问题以苏联和东德为一方,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国家同西德为另一方,围绕这个问题曾展开了多次的较量但是,这一问题一 直悬而未决当 1987 年东德领导人昂纳克正式访问西德并受到最高级别礼遇之时,舆论普 遍认为两德并存的事实已无法改变然而两年之后,东德政局的突变和柏林墙的开放却使 似乎不太可能出现的德国统一问题迅速提上日程,阿登纳的统一之梦终于在四十年后有了 实现的可能 从 1990 年 7 月 6 日开始,两德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即“统一条约” 进行谈判8 月 23 日凌晨,东德人民议院经过通宵辩论,做出 10 月 3 日加入西德的决议,2这对“统一条约”的谈判成功和签署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8 月 31 日,两德签订了第二 个国家条约:《关于恢复国家统一的条约》 内容涉及东德领土上州建制的恢复、基本法及 未来宪法的修改原则、两国法律协调、公有财产处理、劳动、妇女、社会福利和文化教育 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德加入西德的问题条约规定,东德恢复 1952 年 7 月 23 日行 政区划改革前的 5 州建制,并于 10 月 3 日按西德基本法第 23 条的规定,逐州加入西德, 使用西德的国名、国旗、国歌和国徽。
条约签订后,西德政府各部门随即向东德各相应部 门派出庞大的工作组,从经济、内政、外交和国防各个领域对东德实行全面接管统一条 约的签订,表明两德统一的内部问题已经基本解决9 月 12 日,两德和四大国外长在莫斯 科正式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 ,解决了两德统一的“外部”问题10 月 1 日, 四大国又在纽约召开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外长会议上,签署了一项终止战胜国对柏林 和整个德国权利与责任的联合宣言这样,德国统一的所有“外部”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 10 月 3 日零时,东德正式加入西德,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 戈尔巴乔夫认为既然要用新型的国际关系思维去考虑和处理东西方关系中的问题,就 要解散华约和北约在他的影响下,1988 年 3 月,华约缔约国外长会议的《联合公报》指 出, “必须消除把欧洲分成对立的军事集团,作为第一步,首先解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 沙条约组织的军事组织” 更为瞩目的是,随后举行的华约首脑会议主张年内就“从大西洋 到乌拉尔”之间对控制军备进行谈判,以通过“对称的削减,消除现有的不均衡状态” ,最 终使双方的武装力量限于“防御性任务” 正在雅典开会的欧共体外长们纷纷对此表示欢迎, 认为这“缩小了东西方之间的分歧。
”进而,戈尔巴乔夫在 1989 年 7 月的华约首脑会议上 第一次提出, “各国有权制定自己的路线,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华约组织应该从“军事政 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 “空心化”的华约凄然地走向解体,至 1991 年 7 月 1 日正式解散 西方在北约是否解体问题上经过短暂波动之后,很快达成谅解:即使华约解散了,北 约也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只是性质和作用要有所调整北约的西欧成员国认为,北约还是 维系欧美关系的联盟结构,并且将成为控制欧洲局势的政治性组织这就是说,北约存在 的重点不再是对付苏联,而是未来的欧洲与世界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从 1989 年下半年 开始,北约加紧酝酿和讨论其新战略理论与职能,通过 1990 年 6 月和 7 月举行的外长会议 和首脑会议,北约完成了初步的调整尤其是 7 月的首脑会议,它在外长会议的基础上进 一步阐明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和职能 与戈尔巴乔夫对华约的做法相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把对北约的调整看成 是一种战略上的收缩,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延伸,为日后北约新战略的出台及其势力的扩展 奠定了根基 1990 年 11 月 19 日至 21 日,欧安会特别首脑会议在巴黎克莱贝尔国际会议中心隆重 召开。
对于欧安会来说,此次会议是继赫尔辛基(Helsinki)首脑会议 20 多年后的第一次 首脑会议;而对于欧洲来说,它则是二战后不以集团对立姿态出现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因 此,这次盛会具有里程碑的性质,倍受世人瞩目经过 20 个月的激烈讨价还价,北约和华 约 22 个成员国终于在这次会议上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它是继美苏签署中导 条约后的又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削减欧洲军备的条约,同时也是战后两大军事集团签署的 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常规裁军条约此外,22 国还签署了《联合声明》 ,宣布在欧洲新时 代开始之际,北约和华约“不再互为敌手,相互间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 它们 还表示愿意与欧安会其它成员国进行合作,推进欧安会不断向前发展 这次会议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欧安会 34 国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 它强调“欧洲对 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 ,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 2 2..““超越遏制超越遏制”” 、海湾战争与布什的、海湾战争与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世界新秩序””3当 1989 年 1 月里根与他的继任者乔治·布什(George Bush)在国会大厦前的新总统 就职仪式上握别的时候,人们意识到“里根时代”已经结束。
“超越遏制”的基本内容是:(1)美国对苏的战略目标“远不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 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为此布什要求苏联朝着开放的社会演 进, “在国际上以较负责任态度行事” , “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 ,以便“回到世 界秩序中来” (2)超越遏制战略不仅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 义,而且要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实现“从莫斯科驱车 到慕尼黑,见不到一座岗楼或一股有刺的铁丝网” ,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3)强调实力美国认为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保持强大是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因 此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 其实,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与“遏制”之父乔治·凯南的战略思 想相比,其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布什超越遏制的目标要比简单地遏制 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 去,最后消灭共产主义在手段上,布什强调从过去单纯的军事遏制转向运用综合手段削 弱苏联并促使其和平演变,同时,布什还表示, “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 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1989 年 12 月 2 日至 3 日,戈尔巴乔夫与布什在马耳他举行会晤与前几次美苏首脑 会晤不同的是,美国从一开始便掌握了主动权,置戈尔巴乔夫于被动地位其实,戈尔巴 乔夫基于每况愈下的国内局势,已不可能或者说是顾不上再在对外关系领域有什么新的举 措他与布什会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布什公开承认并支持苏联的改革,希望得到西方的 大规模经济援助以渡过难关这就开创了美苏最高级会晤史上讨论苏联国内局势的先例 对此,布什表示愿意以苏联在政治和经济上向美国靠拢为前提,有条件地支持其政策最 后,双方都强调不再以对方为敌,美苏进入了互利合作的“伙伴”时代,而不再是竞争、 对抗的旧时代这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已经走向瓦解 1990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3 日,他访问美国,同布什总统举行会晤与马耳他会晤相 比,这次会晤并不够圆满,正如布什事前预料的那样:“不会有惊人之举” 但是,戈尔巴 乔夫和布什还是在发展苏美关系上表示要相互谅解、相互尊重他们在承认苏美关系存在 分歧的前提下,认为彼此间的分歧并不妨碍双方关系进入新的合作时代戈尔巴乔夫认为, 苏美关系已经具有稳定性,并且前景越来越光明同时,他也警告美国,不要竭力把自己 的民主制度强加给苏联。
这次会晤已明显反映出苏联地位的衰落和虚弱 两次首脑会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布什“超越遏制”战略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相结合的产物但就深层而言,却是“超越遏制”战略超越“新思维”的结果这是因为 此时的“新思维” 已非昔日之“新思维” ,其核心从原来的更新社会主义演变为社会民主 主义主要标志就是戈尔巴乔夫于 1989 年 11 月 26 日《真理报》发表的长篇文章《社会主 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和 1990 年 7 月苏共二十八大的一系列主导文件戈尔巴乔夫明确提 出了全面认同西方价值观的观点随着新思维的演变和在苏联决策层的贯彻,苏联越来越 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美国自然对此表示欢迎,并加快了对苏“超越遏制”的步伐 1990 年 3 月,美国国会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美国期望苏联的体制和改革 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在 10 月 16 日,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在《互利 点:苏联的改革和美国对外政策》的演讲中认为,美苏关系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光明 他表示,美国支持苏联的改革,并希望苏联的改革取得成功,因为一个民主的苏联符合美 国的利益 美国利用时机从容应变、步步为营,将“遏制战略”与新思维结合起来,使自己能够 越来越容易、并且是越来越多地介入苏联内部事务,加速苏联的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