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歌——《狱中题壁》.doc
4页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爱国诗歌 《狱中题壁》爱国诗歌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 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 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中日甲午战争后, 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 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 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 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狱中题壁》简介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 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 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 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 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 去留 是指代生死之 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 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 昆仑 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 不是指 一去 和一留,在诗人的 该诗句中,去留 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 而是 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 所引申的不是 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总体诗义 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 留得肝胆若 昆仑 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 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 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 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 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 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 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 (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 醒和警策国人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诗的前 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 望门投止 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 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 忍死须臾 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 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 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 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 肝胆之气!去留 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 去留下,去 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 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 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 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 去想一下,去死吧,明 天去做什么 等等这里的 去 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 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 去 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 义上的 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 意义上 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 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 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 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 包括平仄, 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 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 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 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 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 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 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