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及鉴赏.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h****
  • 文档编号:238157770
  • 上传时间:2022-0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7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及鉴赏《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及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家乡的愁情?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注释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方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家乡,家乡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也许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详细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揣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很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其次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家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静静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好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缓缓,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宁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好像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好像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原委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示意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心情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剧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揣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充满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酷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家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剧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二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详细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即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视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非常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好像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隐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样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其次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匀称、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出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简单惦念家乡在春秋季节,  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全部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受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诞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