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专题一笔记整理.doc
5页專題一 中國傳統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一编:基础知识一 百家爭鳴課程標準:知道诸子百家诸子: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代表人物百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术流派,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自主学习评价P2,重点考查内容,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竞相招纳贤士,给百家争鸣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礼贤下士, “士”们受到重用并希望自己的思想治国平天下;4、思想文化上, 学在民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私学勃兴,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儒家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1)政治思想:核心,“仁”在政治主张上体现为“德治”,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人民。
礼”“克己复礼”,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此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开办私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温故知新、坚持不懈著作:《论语》,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 孟子:仁政此为发挥孔子的“德治”而提倡的,切记德治是孔子的主张,仁政是孟子的主张,“君轻民贵”,认为人性本善3、 荀子—战国末期,儒家集大成者,主张:(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认为人性本恶,但只要好好教育就会改正错误,礼法并施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王霸兼用,王道为主二、道家—“道”、“无为”、“逍遥”1、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唯心主义);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③“小国寡民”; 《老子》2、庄子:“齐物”从而“逍遥”; 《庄子》三、法家—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前期:李悝—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魏文侯时期在魏国变法,主张“尽地力之教”,实施严刑,著《法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商鞅—秦国两次变法这里的和李悝的变法内容需看熟P7,废除“世卿世禄”制和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思想专制。
后期:韩非—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①“法”、“术”、“势”结合;②加强君主集权需与后面董仲舒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相关主张进行比较,通常以材料题形式进行考察,具体见附录部分;③主张变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四、墨家—提倡节俭,选贤任能,反对不义战争,讲求实际功利墨子:主旨:“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尚贤”,材料题常考项“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节用”贡献:认识论和逻辑学二儒学的兴起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焚书所焚书籍的类型为选择题常考内容,需具体了解P10坑儒”背景: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思想专制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加强思想控制,遏止思想文化泛滥批判: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成为“灭学之祸”实质:文化专制评价:对加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作用但它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二、 罢黜百家(一)背景(原因)这部分内容,书本上表述不够集中清晰,建议按照以下给出的内容复习,这也是考试的重中之重,需要理解记忆。
1、 董仲舒改造儒学其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使其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可能性董仲舒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针对为人处事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总之,他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2、 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根本原因汉武帝时期,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危机潜伏,王国问题,边患问题,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而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3、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为了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武帝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一是起用儒学之士,在各部门担任职务,儒学因此大兴;二是将儒学经典确立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兴办太学,儒学垄断了教育,地位大大提高;三是初步确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也逐步获得了独尊地位。
这些为儒家思想上升为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二)影响:P11-12三、太学的出现——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影響:(1)推動選官制和儒學的發展,將做官與教育聯系起來,1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2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3進一步推動了儒學的發展,P12倒数第二段(2)太學清議是輿論影響政治較早的史例,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P13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成绩;考试内容:儒学经典选举制的历史影响:P13(1)有利于政治稳定,但是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的形成;(3)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4)导致了中国古代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三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 背景P15——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兴起1、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魏晋时期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的核心价值被冲击;唐末五代之后,儒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受到质疑,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2、 “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儒家吸收佛、道选择题常考有益成分,发展成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
3、 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韩愈、李翱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4、 宋代相对宽松文化政策的推动,以唐为鉴,“华夷之辨”,儒学在这场复兴运动中应运而生二、 创立——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和人类命运——提供了“理”生万物的理论依据为理学开辟了道路张载:开创了“气学”一派,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了天、道、理、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二程:理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三、 成熟——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张载&二程(一)思想主张:1、理气关系方面,理比气更根本;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2、修养论,“仁”,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所以其理学思想在生前被诬为“伪学”补充:“理”是宇宙的本原,“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存天理指“三纲五常”,社会等级秩序注意: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灭人欲”(二)成就地位影响:P18第二段,重点内容,书本表述集中且清晰,故不赘述四、发展——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一)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1、“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发明本心”——获得理的方法;(二)王守仁(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1、“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2、“致良知”;3、“知行合一”五、宋明理学影响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积极: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望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如果提到两个思想活跃期,就是春秋战国和明末清初,三个就再加一个魏晋时期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背景:此乃考试的重中之重,必须理解掌握,此表述比较详细的表述,如果在考试时能根据课件上的简单表述扩展的话,只要看课件1、经济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但是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挣脱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社会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要求个性的自由发展;4、政治因素: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一、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一)思想主张: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考查重点,“离经叛道”主要体现,说明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被动摇,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此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3、“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主张“真心”二)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三)评价:否定孔子绝对的思想权威,动摇了传统理学的基础,茅头直指封建礼教,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此为大多数先进思想的共同作用,二、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一)生平:抗清、浙东学派(二)思想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倡法制,君臣平等;2、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3、反对重农抑商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工商皆本”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重农抑商”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提出的,是落后的,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认为工商皆本三、顾炎武的启蒙精神(一)生平:反对宦官专权、抗清、开考据学之先河(二)思想主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三)代表作:《日知录》、《天下兴亡利病书》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一)生平:抗清、思想巨人,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二)思想主张:1、政治,“循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2、哲学: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第二编:综合提升一、 儒学发展简史①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奠定基础——儒学创立②战国时期:孟子发展“德治”提出“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