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医学论文).doc
4页《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摘要】《伤寒论》中关于口渴的病因病机认识包括燥热 伤津,津液不足、水饮内停、水热互结引起的口渴以及疾病向愈时的 口渴治疗口渴的方药主要有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猪苓汤、小青 龙汤等笔者将《伤寒论》口渴理论与临床病案结合加以研究探讨关键词】伤寒论 口渴 理论 临床应用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 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伤寒论》是中国首部辨证论治的专 书,创立了方证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其风格朴实,语言精炼,为后 世诸多医家所效仿在《伤寒论》中有关“口渴”的论述很多,相关 条文有50余条之多,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达33条[1]本文 就个人对〈〈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浅显认识做一简单表述, 以期对临床治疗口渴症有所裨益1病因病机与方药配伍口渴症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六经辨证中的除太阴 外的五经通览《伤寒论》我们可以发现,张仲景将口渴的病因病机 大致分为三类,包括:⑴燥热伤津,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代表方如 白虎加人参汤;⑵水饮内停引起的口渴,代表方如五苓散;⑶水热互 结引起的口渴,代表方如猪苓汤;⑷疾病向愈时的口渴,代表方如小 青龙汤。
《伤寒论》26条、168条、222条,都强调了热盛伤津耗气,气 阴两伤时出现的口渴为口燥渴、大烦渴、渴欲饮水,而用白虎加人参 汤主治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之证大烦渴阳明证也,邪已入阳明, 津液为大汗所伤,故胃中干燥,白虎汤清解阳明之热,加人参生津养 阴,而烦渴自除《伤寒论》74条、156条、141条中,提到了水饮内停,津液不 得输布引起的口渴74条中因脾不转输引起的水逆;156条中的中 焦水湿气化不利引起的痞不解;141条中的表病用冷水浇灌后,使肌 肤郁闭,肺气被阻,不能输布津液,轻者不太渴,仅意欲饮水,用文 蛤散治疗,若重者口渴明显用五苓散治疗五苓散解表利水,通阳化 气,其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 苓,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运化水湿,桂枝通阳化气五苓散与猪苓汤中均有茯苓、猪苓、泽泻,两方均为利水之剂,对 水饮内停之口渴确有疗效,其证相似,但病因病机有别《伤寒论》223条、319条中,提到了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引起 的口渴223条为阳明病误下后损伤了肾阴,使津液受伤,阴虚生内 热所致319条为少阴病下利,阴虚有热水气不利之证故用利水渗 湿清热养阴之猪苓汤治之。
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入肾、膀胱经,淡 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取其甘淡之性,助猪苓利水渗湿,佐以滑 石之甘寒,利水清热,阿胶之甘咸,润燥滋阴《伤寒论》41条中提到的疾病向愈时的口渴,所举咳嗽、轻度气 喘、发热、口不渴等,是表邪不解,水饮内停,上逆于肺,肺气不利 的主要表现,故当用小青龙汤治疗服药后以病人口渴与否进行疗效 判断,因病人本不口渴,为寒饮不化,里无邪热,服药后口渴,乃是 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一时津液不足的原因,反映出寒饮得以温化, 病有向愈的迹象[2]<2典型病例关于《伤寒论》中口渴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现举例加以说明李某某,男,52岁,2010年11月,初诊,患糖尿病,口渴多饮, 饮后复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进食不多,大便正常,小便黄赤而利实验室检查,尿糖阳性,空腹血糖8.4mmol/Lo脉来大软,舌红无 苔治以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白虎加人参汤加味处方:生 石膏40创 知母10劭 人参10g,花粉10g,粳米一撮,甘草6g共服五剂,口渴大减二诊:沙参12g,玉竹12g,麦冬30g,花粉log,太子参15g,知母6g,甘草6g服数十剂后,病情明显好转, 后以丸药巩固疗效。
王某某,男,18岁,于2009年12月26日以右下腹剧痛,小便 不利之主诉入院,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肾积水 治疗三周未见好转就诊时下腹部隐痛,腰痛明显,站立困难,小便 频急,淋沥不畅,24h尿量不足300ml,颜面及下肢轻度浮肿,精 神萎靡,唇红,舌质偏红,苔微黄,脉弦细略数治以滋化源利膀胱, 佐以理气祛瘀不伤阴液,方用猪苓汤加减处方:猪苓log,阿胶 log,滑石15g,川楝子15g,茯苓15g,木通6g,二剂二诊: 小便较利,尿量较前增多约一倍,腰痛减轻,但感恶心,脉舌如前 上方加砂仁5g,竹茹10g,瞿麦15g,冬葵子15g,三剂三诊: 小便通畅,除感腰微痛外,无其他不适处方:猪苓10g,枸杞子 log,阿胶10g,茯苓15g,滑石15旨川楝子15g,生地15g,淮 山药15g,黄罠15g,冬葵子15g,砂仁5g,五剂后诸症皆除, 自动出院按语:以上两个病案分别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李某某诊 断为消渴中的上消,证属肺胃热盛,气阴两伤王某某诊断为溺薩, 证属膀胱气滞,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气滞则脉络瘀阻,故腰痛严重;小便不利,水无去路,溢于肌肤,而为肿胀;气滞血瘀,久则化热伤 阴,故唇舌均红而脉呈数象。
3小结许多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强调抓住疾病的主症、主脉,把握证的实质,使用经方治疗因此,将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才能更好 的发挥《伤寒论》的作用,为临床医生的诊疗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文献[1]章碧明,李健•伤寒论口渴辨治初探[J].陕西中医,2009,30(10):1410-1412.⑵黄芳,赵映前•伤寒论口渴证治[J].光明中,2009,24(7): 1224-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