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总复习.ppt
59页期末总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第四章第二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1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星球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区别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自转公转地理意义(方向、速度、周期)(方向、速度、周期)昼夜更替及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黑子耀斑(四级天体系统)(四级天体系统)(八大行星顺序)(八大行星顺序)(安全宇宙环境;温度、大气、水)(安全宇宙环境;温度、大气、水)(能量;动力)(能量;动力)(气候)(气候)(电离层、磁场)(电离层、磁场)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画晨昏线、区时计算)(画晨昏线、区时计算)(北右南左)(北右南左)四季更替五带划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重难点重难点2宇宙中的位置地月系地月系太太阳阳系系银银河河系系总总星星系系天体系统的隶属关系(选择题)(选择题)天体系统的层次(4级)月球地球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其它恒星系银河系其它行星系总星系3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水水星星2金金星星3地地球球4火火星星5木木星星6土土星星7天天王王星星8海海王王星星太太阳阳((公公转转中中心心))(选择题居多)(选择题居多)八大行星位置关系4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星球外因太阳的稳定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用体积、质量适用运动周期适中光照稳定运行环境安全温度适宜大气层温度变化幅度小液态水内因八大行星公转(选择题居多)(选择题居多)5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2.太阳活动(选择题)(选择题)主要标志:黑子耀斑影响:黑子活跃—气候反常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高能带电离子流—干扰磁场(“磁暴”)6基本形式自传公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周期真正周期1恒星日1恒星年日常周期1太阳日1回归年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处相同15°/h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方向、周期、速度)7速度速度近日点近日点1月初月初(快)(快)远日点远日点7月初月初(慢)(慢)8自传及其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时差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画晨昏线、夜半球)晨昏线过地心与太阳直射光线垂直,与南北极圈相切。
简单区时计算)东加西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93月月21日前后日前后9月月23日前后日前后6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12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3°26′23°26′N N春分春分(3.21)冬至冬至(12.22)秋分秋分(9.23)夏至夏至(6.22)23°26′23°26′S S0°0°(要求记忆:黄赤交角大小、二分二至日日期)会画自传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传方向画在地轴上、公转方向画在公转轨道上)10·CBA···BAC·CBA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春秋分夏半年(3.21-6.22-9.23)冬半年(9.23-12.22-3.21)直射点 赤道北半球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全球各地昼夜平分,(12小时)①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②越往北,昼越长;③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现象;①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②越往北,昼越短;③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11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总结3月月21日前后日前后9月月23日前后日前后6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12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次年春分直射点纬度赤道赤道昼夜长短状况昼夜平分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冬至→春分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状况极昼极夜范围(北极圈内)①①②②③③④④①②③④春分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冬至昼夜平分23°26′N赤道23°26′S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向北昼长夜短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极昼范围扩大向南昼长夜短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极昼范围缩小向南昼短夜长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极夜范围扩大向北昼短夜长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极夜范围缩小1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北半球春秋分夏至日冬至日直射点 赤道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纬度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最大值范围赤道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值范围极点南半球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13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四季分明热带—终年炎热1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核上上地地幔幔地幔下下地地幔幔外外核核内内核核地壳软流层岩石圈水圈(最活跃)生物圈大气圈内内部部圈圈层层外外部部圈圈层层(地壳+上地幔顶层)莫霍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气温变化气温变化特点特点高层大气高度增加,先降低先降低后升高后升高平流层高度增加,对流层高度增加,气温升高气温升高气温降低气温降低臭氧层吸臭氧层吸热增温热增温大气密度大气密度小;小;空气以平流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大气稳定利于航空利于航空对流运动显著对流运动显著电离层电离层反反射无线电射无线电波波—无线无线电通讯电通讯天气变化复杂天气变化复杂多样,和人类多样,和人类关系最密切。
关系最密切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地面是大气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直接热源相互交错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制约15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节水的运动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6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垂直运动水平运动风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全球性的)高低纬热量差异单圈环流(热力环流)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近地面七压六风带地表性质不均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下垫面因素洋流地形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气旋与反气旋暖锋冷锋寒潮强强锋面气旋全球气候变化重难点重难点台风灾害天气热带热带气旋气旋(看图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看图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会判断海陆风、城市热岛、山(会判断海陆风、城市热岛、山谷风的昼夜风向)谷风的昼夜风向)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17地面辐射大气上界大气上界大气吸收地面热地面热量散失量散失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吸收太阳辐射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的同时自身受热的。
云散射反射H2O CO2H2O O3 CO2大气受热过程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18热力环流原理ABC地面地面高空高空空空气气密密度度减减小小,,气气压压降降低低1100hpa1060hpa1020hpa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19热力环流原理空空气气密密度度逐逐渐渐减减小小,气气压压降降低低1100hpa1060hpa1020hpa受热冷却冷却高低低高高低B1A1C1地面地面高空高空ABC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直接直接原因原因风的形成风的形成20热力环流山谷风海海 陆陆海陆风海海 陆陆陆风(夜)陆风(夜)海风海风(昼昼)山风(夜)山风(夜)谷风(昼)谷风(昼)山谷风山谷风21F梯F梯+F偏F梯+F偏+f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垂直低高理论风向高空风向近地面风向大气运动的三种模式2223三圈环流 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全球性大气运动规律况下,全球性大气运动规律。
赤道低气压带(湿)副热带高气压带(干)极地高气压带(干)副极地低气压带(湿)NS0°30°N60°N90°N东北信风带(干)中纬西风带(湿)极地东风带(干)三圈环流3D立体示意图24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近地面) 低纬环流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中纬环流 中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湿干干湿湿干干干干湿湿干干25 思考:思考:赤道低压赤道低压和和极地高压极地高压,,副副热带高压热带高压和和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的成因有何不的成因有何不同?同? 热力成因热力成因::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极地高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而形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而形成 动力成因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是高空气流高空气流聚集聚集被迫下沉而形成、被迫下沉而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被迫是冷暖气流被迫抬升而形成抬升而形成26赤道南极圈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太阳位置太阳位置低压带低压带高压带高压带春分日春分日秋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夏至日冬至日冬至日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假设: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地球表面性质均一27气压带风带分布7 7月:月:亚洲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印度低压1 1月:月: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亚洲(蒙古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1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7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冰岛低压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28季风环流的类型:冬季风和夏季风季风环流的类型:冬季风和夏季风 类型类型源地源地风向风向性质性质成因成因东亚东亚季风季风冬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夏季风南亚南亚季风季风冬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夏季风亚洲高压亚洲高压西北风西北风 寒冷干燥寒冷干燥 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东南风温暖湿润温暖湿润①①海陆热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差异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南印度洋南印度洋东北风东北风干燥干燥西南风西南风湿润湿润②②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的季节移动高气压高气压FF低气压低气压 0°印度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高气压高气压1 1月月7 7月月低压低压①①海陆热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差异 0°29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温带海洋性气候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温带大陆性大陆性气候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苔原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冰原气候注意:注意:红色为主要掌握气候类型红色为主要掌握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分布、成因、特点)30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典型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温带海洋性气候性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受中纬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炎热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31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形成的典型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副高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32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典型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西北)冬季风(西北)夏季风(东南)夏季风(东南)33季风环流与季风气候形成东亚季风气候东亚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岸)(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岸)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4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温带海洋性气候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温带大陆性大陆性气候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苔原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冰原气候注意:注意:红色为主要掌握气候类型红色为主要掌握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分布、成因、特点)3536世界气候分布图37锋与天气冷锋暖锋气团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判别锋后雨锋前雨锋面图示封面符号天气过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刮风、降水、降温、阴天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温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湿度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降水时间时间短、强度大时间长、强度小准静止锋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前或者时近时退,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38寒潮中国气象局发布寒潮的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中国气象局发布寒潮的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2424小小时内下降时内下降1010º ºC 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的最低气温在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的最低气温在5 5º ºC C以下寒潮成因:危害:预防:快速冷锋过境农业、交通、电力、居民生活、电信等部门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并做好防寒准备39气旋与反气旋气旋反气旋中心气压低气压高气压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气流运动方向水平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四周向中心顺时针辐合中心向四周顺时针辐散中心向四周逆时针辐散垂直上升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典型天气台风我国秋季秋高气爽夏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40锋面气旋低低1.分析低压槽附近的气流运动情况北方的北方的冷空气冷空气南方的南方的暖空气暖空气ABCD2.ABCD谁是主动气团3.分析此时ABCD四地的天气情况北半球锋面气旋模式北半球锋面气旋模式气压梯度力气流运动41锋面气旋图判读判读规律:1、锋面在气旋区,且在低压槽上2、气旋左侧是冷锋,右侧是暖锋3、冷锋降水多在锋后,暖锋降水多在锋前42全球气候变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植被的大量破坏成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对策全球变暖43第二节水的运动水循环各个环节三种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内流区)海陆间循环世界洋流意义成因分类分布规律影响盛行风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寒流和暖流全球洋流模式图气候渔场分布航海污染物扩散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组成与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问题→解决方法)低纬低纬→→高纬高纬 暖流暖流高纬高纬→→低纬低纬 寒流寒流重点:重点:1.水循环(环节,区分类型,了解意义)水循环(环节,区分类型,了解意义)2.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知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知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和渔场分布)气候和渔场分布)44水循环降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蒸发下渗地下径流地表径流蒸腾①①③③②②④④⑤⑤⑥⑥⑦⑦⑧⑧⑨⑨1.牢记各环节2.三种类型会判断海上内循环:① ②陆地内循环:④④⑦⑦海陆间循环:⑨⑨3.意义(在内流区,例如:塔里木河流域)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水体不断得到更新。
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不均联系地球各圈层,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②→⑧⑧45洋流模式图规律一:中低纬度海区:北顺南逆,东寒西暖规律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逆时针,东暖西寒规律三:南纬40°附近海区形成西风漂流(寒流)规律四: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极地东风极地东风极地东风极地东风盛行西风盛行西风盛行西风盛行西风东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东北信风0°30°N30°S60°N60°S90°N90°S0°30°N30°S60°N60°S90°N90°S世界洋流与风带关系模式图4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对气候的影响(二)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四大渔场的形成)(三)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流加速暖流:寒流:增温加湿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的地方上升流补偿的地方: 秘鲁渔场(四)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寒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47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危机原因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1.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量大增;2.水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3.浪费严重;3.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小。
自然:人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原因●水的时间分配不均●水的空间分布不均●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的浪费工业节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节水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措施:开源节流从原因找解决措施48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溶岩地貌或火山地质构造褶皱断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风化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断裂带和褶皱山脉)理论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地表变的趋于平缓49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共划分六大板块(唯独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2.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边界常伴有地震火山发生3.板块处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4.板块相互碰撞是消亡边界,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5.板块张裂处是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50褶皱褶曲形态背斜向斜判断依据 岩层形态岩层向上隆起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对地形影响构造地形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外力侵蚀背斜成谷向斜成岭地质意义储油、隧道储水51断层地垒:中间岩体上升,两侧岩体下降,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中间岩体下降,两侧岩体上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例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华山华山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52外力作用四种主要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流水作用喀斯特地貌V型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荒漠沙丘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湖冰碛丘陵海水作用海蚀崖海蚀柱沙滩5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岩浆岩岩浆岩浆沉积岩沉积岩变质岩变质岩冷却冷却凝固凝固外外力力作作用用变变质质作作用用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重重熔熔再再生生重重熔熔再再生生重熔重熔再生再生注意:注意:岩浆可以由三种岩石转化而来岩浆可以由三种岩石转化而来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一种转化而来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一种转化而来54整体性地域分异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自然带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热量水分水热组合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分布规律分异基础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与自然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牵一发而动全身55自然带分布温带海洋温带海洋性气候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温带大陆性气陆性气候候温带季温带季风气候风气候亚热带季亚热带季风气候风气候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地中海气候气候苔原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冰原气候西岸西岸 中部中部 东岸东岸 西岸西岸 中部中部 东岸东岸6666°°34N34N2323°°26N26N温带地区温带地区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寒带地区寒带地区冰冰 原原 带带苔苔 原原 带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温带落叶阔叶落叶阔叶林带林带温带温带落叶阔叶落叶阔叶林带林带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常绿阔叶林带林带温带温带草原带草原带温带温带荒漠带荒漠带亚热带亚热带常绿硬常绿硬叶林带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热带热带季雨林带季雨林带56分异规律类型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赤道到两极)经度地带性(沿海到内陆沿海到内陆)垂直地带性(山地)(山地)排列南北更替东西延伸东西更替南北延伸垂直更替垂直延伸图示成因热量差异水分差异水热差异地形海拔明显普遍中纬地区中低纬地区57第四章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地形气候水矿产世界城市分布:中低纬沿海地区河流利于航运,为生活生产供水矿产资源地往往发展为工业城市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例如“南船北马”对线路走向的影响:山区“之”字形对线网密度和布局格局的影响:我国铁路网“东密西疏”,山区技术、工程造价高。
平原:城市建设的理想场所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两岸受地形条件的制约热带: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58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判读:时差地方时区时日界线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晨线——黑夜→白昼;昏线——白昼→黑夜①晨昏线移动方向:自东向西②晨昏线始终垂直于太阳光线③晨昏圈所在面必通过地心,且平分地球与赤道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①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相同经度地方时相同②同一纬度上,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的时间早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与180度经线不重合东加西减东加西减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