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十点认识.doc
8页我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十点认识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E-mail:gzyjsks@邮政编码:215300 从1995年开始至今,接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十二个年头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让我一个原来教小学数学的老师,爱上了小学语文教育,回想这十二年来的使用,真的应该感谢这套教材给予我们的语文教育思维今天的简单回顾,我写下了这简单的十点,只是我思考的开始,我会在继续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书写自己与学生的感想一是从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通过多年研究认为创造创新能力是不能培养的,教育上所能培养的一定要在创造创新意识上做文章这一点,我觉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做得很有品味苏教版首篇课文打破过去传统的编法[其实有的版本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人教版首篇课文是《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以前我所学的小学语文教材首篇课文(目前还有一些版本仍是这样,笔者永远不反对这种编法)是爱国主义的文章通过我个人的思考,我觉得苏教版改编了陶行知的这首诗《人有两个宝》作为首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大脑与双手,认识到创造、创新永远离不开大脑与双手。
而整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首篇课文共有十篇是诗歌,其重点仍然是放在创造、创新意识上为什么?我国对诗的解释公认的是“诗言志”,但古希腊对“诗”的解释与我们是不同的,古希腊人认为“诗人”就是创造者很明显,古希腊把“诗”当作“创造”来认识近日我读萨孟武著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一书,作者在该书中讲,古代中国几千年其实最不重视的就是创造革新,他举一例说中国关于“牛”的使用,几千年,没有多大变化!因此,我认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旨在用诗的“创造”特质引领师生共同拥有创造、创新意识我们可以看一看每册的第一篇课文:《人有两个宝》(一上)、《春笋》(一下)、《秋游》(二上)、古诗二首(《春雨》、《春晓》)(二下)、《让我们荡起双桨》(三上)、《长城和运河》(三下)、《老师,您好!》(四上)、《走,我们去植树》(四下)、《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五上)、《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五下)、《我们爱你啊,中国》(六上)、《长江之歌》(六下)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纵横角度来思考十二篇文章也有着内在的逻辑,一层一层,由浅入深,从行动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反反复复,创造意识自然会在六年中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二是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孩子的思考能力培养。
我在上个世纪末读到过一篇文章,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多琳达写的,她在文章中称:整个世界有十亿多学生,其中有2亿学生不懂得思考,不会思考这两亿学生大多集中在非洲与亚洲,而亚洲多在中国看到这篇文章,我思考过,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着这一较严重的问题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独立思考的少,学生花费的重复式的作业多,独立思考的少当然语文是需要重复的,不重复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但重复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永远不矛盾的,关键是在重复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思考一体?我觉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解决的非常好比如从识字角度来讲,苏教版教材的一大创造就是词串识字,在研究这一教材时,我感觉这些词串组成了一首首特别有味道的“诗”,把这些词串联系在一起,识字变得有味了,识字教学因此解决了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当然学生在识字与诵读中,独立思考能力肯定不会离开比如二年级下册的识字二:“碧水 秀峰 倒影,对歌 榕树 壮乡,象鼻 骆驼 笔架,竹筏 鸬鹚 画廊”这十二词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创新,将其放在在一起,孩子们的思考肯定伴随着,他们的小脑袋中肯定会产生无数的联想,我们老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其思维也是相当活跃,因为老师们也要做此解读像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更是把思考作为核心来认识。
《夕阳真美》美在哪里?学完以后,没有结束,思考的内容还在变化着、延续着《明天,我们毕业》孩子肯定思绪万千,思考不可能停止下来《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怎么也教不完!没有思考,其实就不会有语文的存在!课堂中思考不段,源自一个个好的文本的引领!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上重视情感,更重视灵感我在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教《小学语文教学法》,这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并出版的,但我的听课者是邳州正在教语文及准备教语文的老师他们当时教的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以,我在教学这门课时,想说办法寻找着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还讲述教学法知识1997年那,我带得的那六个中师班,我还让每位学生天天读苏教版教材,试着到讲台前分析教材一年的训练把当时已经出版的八本教材全部讲完了那时,我们就共同感受到每篇课文在情上与以前的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关于“孝”方面的文章明显比以前多了,爱老人,爱父母的文章多了另外热爱大自然等环保类的文章多了,从情感角度、哲学角度来认识的文章多了而这些文章,并非全在情上,关键是阅读之后让学生产生灵感比如《天鹅的故事》,那挂起的猎枪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灵感《天游峰的扫路人》学完之后,老师会与学生共同产生为什么章武能写出这篇美文,而到那里旅游或者单位中的许多人,或者这位老人的孩子等写不出这样文章的问题。
《做一片美的树叶》更能促使学生灵感不断拥有!《长城和运河》其中“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孩子读到此处,怎么可能不产生寻找这一“诗篇”的灵感?《美丽的南沙群岛》读完后,我们把关键词转至“美丽”上,学生肯定会明白,我怎么在文章写“美丽”时那么难呢?而作者却能够从“美丽的传说、岛屿礁盘的星罗棋布、祖先的搏击风浪、生息繁衍、巨大的蓝色宝库、迷人的世界”等把“南沙群岛”的美丽写的如此具体?当前,有些语文课被上得情感多了,灵感没有了而阅读苏教版课文,我看到课文本身其实都是适度情感,关键的却是灵感的激发与运用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非常适合学生做项目曾记得陆志平处长在徐州举办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说中小学教师缺少项目意识事实的确如此,老师缺少项目意识,我们的学生同样也缺少着项目意识怎么做项目?做项目关键一步是选题,从哪里选题?当然选题的面是相当广泛的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苏教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给予学生很多项目我个人一直认为苏教版的“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三块分年段创编是非常好的十二册教材共88次,其实就是88个小项目不信大家将88个内容拿出来就一定能够发现。
这些练习不可能二三十分钟就结束,因为后面值得学生做下去我们可以再看看苏教版十二册280多篇课文,其实很多篇文章不可能教结束,一个个项目非常清楚,只不过我们没有从这个角度认识而已比如《庐山的云雾》这一课学完了,孩子完全可以在课后做一些小项目,可以继续研究研究“庐山”及更多山的“云雾”《微笑着承受一切》可以围绕“桑兰”、及“受伤的运动员”等做小项目《雪儿》孩子也可以做“信鸽”的小项目我并不是说所有的课文我们都要做小项目,这根本不需要这么做但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引领学生,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动选择着去做如此使用教材,我觉得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才会生成项目意识,做好自己喜欢的项目去年暑假,我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发表一篇拙作,就是谈小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做项目,在拙作中,也专门谈了如何运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做起项目来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让我们明白真正地拥有语文就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编写,应该说开辟了一个先河,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上的一个回归,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之一的一种认识与创造我们知道不是因为有了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才这么做的,而是在苏教版大纲本中就有了。
这件事在江苏已经做了十多年了现在,每一学期开始,打开新的教材,我们都会在此处停下来思索一册书教完后,我仍然会翻到这一页,这也许是一种情结十二册书连续下来,本身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我做朱永新教授高级访问学者,多次听给朱老师为他的博士生上课,朱老师就要求他的一位博士生专门研究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太重要了如果我们阅读课程标准,你一定会发现课程标准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培养总共有四点要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其细化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自主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语文、不懂就问、勤于收集资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用这些内容来引领学生学习语文,语文之力量肯定会浸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六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几乎年年在修订过去的小学语教材是多年不变,我们的印象是相当深刻,即使在教学一线中发现到问题,但因反映渠道狭窄,教材变起来是相当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在凤凰语文网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在使用中提出的问题,从编辑不间断地回答各地老师的问题,可以看出,教材的变化是及时的,是有效的比如,去年三下教材练习一“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最后流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2007年就变成了“6211千米”为什么这样变?难道原来的是不正确吗?我查阅资料发现,我国为什么原来确定6300千米早期,我国测量人员得出的答案是5800千米,后来确定了长江的源头与入海口处再测是6363千米,因为长江的长度不是一直固定的,特别长江中小游经常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所以取了个6300千米,这是国家测量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我国科学家利用美国卫星遥感技术重新测量是6211.3米,这个数据是反复测了三次,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来的,但一直到2006年8月才被国家测量局认定虽然这一数据好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好像没有多大意义,但教材的这一变化,其规范性,快速使用最新最权威信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有思维所以这一变化,使得我在教学中不能按部就班,不能守着老皇历,应该多使用最新的素材进行语文教学。
再比如《但愿人长久》(四上)第一版时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2006年版这一句话就变成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我认真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过却在”放在里面肯定没有语法问题,但去掉以后的确简洁了一些,更直接了一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一追求,促使我在习作教学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思维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体裁走出了传统小学语文编写范式文体多形式,多样化,并且特别有创造性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一大创造——文包诗,给予师生一条探究诗词奥秘之路文包诗这一体裁可谓别具匠心每一次与学生共同面对这一内容,仿佛一下子把我与学生共同拉到那久远的岁月,那样的近,那样的近!近日读了一点关于诗词类的书,比如朱光潜的《诗论》,龙榆生的《词曲概论》、《词学十讲》等,可以说他们在诗词方面的创造性研究与发现都是建立在如此还原式的理解基础之上,这可是初学诗词在背诵的基础之上,必由之路这条路走不好,对诗词的那种爱就很难产生我翻阅了苏教版国标本十二册教材,共有六篇文包诗,,即《咏华山》(一下)、《母亲的恩情》(二下)、《每逢佳节倍思亲》(三上)、《李广射虎》(三下)、《但愿人长久》(四上)、《黄鹤楼送别》(五上)。
虽然只有六篇文章,但每一册中都还有数首古诗词,文包诗类文章的学习使得学生一下子就悟出如何学好古诗词,即文包诗无形中帮了师生一个理解大忙另外,文包诗文章给予我另外一个帮助是,多了一种习作文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