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doc
6页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 作 者】陈会昌/叶子【作者简介】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叶 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正 文】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人们一向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但是,这种看法近来受到了挑战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者麦考比(E.E.Maccoby)和马丁(J. AL.Martin)以翔实的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他们的观点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最近,美国心理学者哈里斯(Judith RichHarris )在美国颇具影响的杂志《心理学评论(psychoiogicai Reviw)》上发表了长篇综述, 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并首次提出了一个“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本文拟对哈里斯的这一理论作一个简要述评 一、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哈里斯是受到麦考比和马丁的启发,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麦考比和马丁10几年前的研究发现,同胞兄弟姐妹或被收养的子女,虽然都在同一家庭环境中长大,但他们后来形成的个性特征却大相径庭他们的结论是:“(1)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显著影响;或者(2)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
这个结论引起了许多发展心理学者的研究兴趣,随后出现了不少相关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根据行为遗传学的实证研究资料,人们把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分成三类:(1)遗传因素,在个性特征中所占比重大约为40—50%;(2)“家庭因素, 所占比重大约只占0—10%也就是说, 子女之间的相似性绝大部分应该归因于他们共同的遗传基因,而相同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增加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3)其他非共有的环境因素,即家庭环境之外的所有环境, 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工作单位和其他社会环境来自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这些环境往往是不同的,称为非有的环境这类环境在个性特征的形成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0—50%,而其中又有20%是测量误差对同卵双生子重复研究一再证实,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个性特征的相关一般不超过50%这表明,除去遗传和相同的家庭环境之外,如果再减去20%的测量误差,还有至少30%的个性差异无法解释为了找出这30%的差异来源,研究者们开始重视麦考比和马丁的第二个结论,即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这30%的差异是否由此产生呢?换句话说,是不是因为家庭内部每个孩子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了这30%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最近10年来,人们做了大量关于家庭小环境的研究,涉及到父母对待子女态度不同的原因、出生次序的影响、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影响、家庭规模问题等等。
令人遗憾的是,所有的研究都不能证明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差异有必然影响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并没有解答那30%的个体差异究竟源于何处一位研究者(Rowe,1994)在综述这些结果时总结道:“家庭环境(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在人的一生中,也许对个性发展并没有什么影响哈里斯针对这些疑问,从另一角度来考虑那30%的差异,提出了他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Group Socialix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二、群体社会观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哈里斯认为,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社会接纳的过程,是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明确行为、语言、技能、恰当的信念和态度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来学习一般来说,儿童在家中,从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学到的东西,在家庭之外并没有很大作用社会对儿童在家庭内外的行为要求并不相同,一个在家里随意宣泄感情的孩子,出了家门再这样做就得不到认可哈里斯据此提出了群体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式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这两套行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和强化途径均不同。
在家中,儿童做错事会受到惩罚,做对了会得到赞赏;在家庭之外,如果做错了什么,儿童必然会受到同伴的嘲弄,但他们行为表现很好时,也许根本没有人在意哈里斯引用了许多经验和实验研究来论证这一假设其中以语言研究最有说服力许多关于语言的研究证明,移民的子女在家庭内外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移居到一个新的国家,如果语言不同,移民家庭的子女会尽力地学习当地语言无需很长时间,他们就可以流利地讲两种语言:一种是在家里说的母语,另一种是在外面说的当地语言,而且可以同时与父母和同伴用两种语言交替谈话,不会混淆这些双语儿童在家庭内外的行为系统有很大的差异这表明社会化的特定情境化特征对单语儿童而言,尽管在家庭内外的行为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不同情境下,个体表现也各不相同儿童的社会化之所以有情境化特征,主要是因为个性结构中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如气质,这一部分个性相对稳定,在各种场合均存在,影响儿童的所有行为,也影响他人对儿童的看法另一部分是由各种不同的环境决定的,儿童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系统哈里斯试图从这一个基本点出发来解释那30%的个性差异 三、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哈里斯认为,既然家庭影响无法解释另外30%的个性差异,我们就应当分析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儿童社会化。
群体社会化理论就是要描述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各种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问题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1)关于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2)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和社会文化传递的机制 1.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动物天生是群居的,人也不例外人总是要把自己归于一定的群体研究表明,群体存在以下五种基本行为现象:(1 )群体中的友好行为群体中的成员喜欢自己所在的群体胜过别的群体,会自发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群体的行为;(2)群体外的敌对行为 人们对不同于自己所在群体的别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甚至是互相伤害的敌对行为;(3 )群体间的对比行为不同群体之间会由于群体内的友好行为与群体外的对立行为作用而使原来并不明显的群体差异不断加大;(4 )群体内的同化行为在同一群体中,各个成员会主动或被迫地与群体保持一致,从而使群体的一致性不断增强;(5)群体内的异化行为 在同一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等级,使各个成员彼此不同同时群体中各个成员也以各种方式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以便在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儿童的同伴群体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存在以上五种机制哈里斯认为,人类群体形成的第一步,就是把人归于各个群体之中。
尽管皮亚杰认为分类是在学前期发生,但许多研究表明婴儿期分类就已出现年龄、性别、人种是人类分类的三大范畴对学前期儿童,年龄与性别范畴是主要的一岁之前,孩子就能很好地区分男女、成人与儿童到一岁时,儿童会对陌生成人感到害怕,对同龄儿童感兴趣,喜欢与之交往2岁时,儿童会表现出对同性别儿童的偏爱无论在任何文化和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儿童的游戏群体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之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的这些同伴群体之中社会化是一个使群体中每个个体彼此更为相似的过程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关注同伴群体的异化和同化现象希望从这一角度解释个性差异儿童群体发展中,成员同化与异化现象是并存的在同一群体中,各个儿童总是力争在言语、穿着、行为上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群体奉行多数成员认同的行为规则一旦某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行为不一致,他就会受到群体的严厉处罚,直到他改正为止有关气质的许多研究表明,在儿童群体中,为免于同伴压力,儿童不得不与群体规则保持一致这种因为群体强制作用而产生的行为一致性,对个性有长期影响此外,除了同伴压力和群体惩罚之外,儿童本身对参与群体也有十分强烈的愿望促使儿童自觉主动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正是这些群体同化现象,使同一群体的儿童逐渐地相似化。
哈里斯指出,在群体中,同化与异化并不互相排斥当旁边没有对立群体存在时,群体的自身特性就会变得不突出,群体成员会更倾向于把自己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相似的群体成员,群体中会出现等级地位与社会比较的差异在每个群体中,儿童由于统治力量与受欢迎程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等级地位,而这种群体内的等级地位高低,会对个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对成年以后的生活产生长期影响此外,同一群体中的儿童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其他同伴或成人也会对儿童进行社会比较,以此对儿童进行群体中的定位这种社会比较与群体定位,加大了同一群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也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作了预测,从而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儿童在家庭之外,总是将自己认同于一个群体,他们在家庭之外的行为系统是由同伴群体规则决定的,这对他们今后个性发展有深远影响同一家庭之间子女各不相同,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属于不同的同伴群体而造成的群体的同化现象,使得同伴群体而非家庭完成了社会文化的传递,直接促进了儿童在群体中的社会化 2.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社会文化传递按照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儿童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化是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文化传递是社会化的重要机制,我们所了解的所有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社会规则,无一不是通过社会文化传递完成的。
传统观点认为,家庭在这种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哈里斯针锋相对地指出,社会文化传递不是由家庭完成的,社会文化不是由父母传递给子女,而是由儿童群体传递的如果说父母在文化传递中也起作用,那么他们也是与所有同辈人一起,作为一个父母群体、把文化传递给了下一代社会文化的传递不是个体对个体的传递,而是群体对群体(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传递和群体内部的传递(同伴群体向每一个群体成员传递)同伴群体中的同化现象告诉我们,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与习惯会被整个群体接受,成为群体准则对于来自同一文化、同一种语言体系的儿童群体而言,也许这一论断很难得到证实,但是那些从亚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子女的行为却是无法否认的;他们的父母不讲英语,不用刀、叉吃饭,但是,这些孩子在同伴群体中学会了说英语和用刀叉吃饭他们是从同伴群体中学这些社会文化的研究还发现,如果在一个同伴群体中,各个儿童的文化和语言各不相同,他们必然会创造一个新的、大家都认可的同伴群体文化上个世纪夏威夷岛移民语言的产生和演变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19世纪初,一批移民来到夏威夷开荒、种植甘蔗他们来自各地,有不同的母语最初,为了相互交流,他们创造了一种从语言学角度看很不完善的“皮金”语。
这种语言没有介词、定冠词,动词不变位,也没有固定的词序,而且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说皮金语时总是带着自己原来母语的口音大约100年后, 移民的后代又创造了一种新语言“克列奥尔”话这种语言发展相当完善,可以表达非常复杂的意思和思想,而且新的年轻移民说的克列奥尔话都是一样的,再也听不到他们父辈那些形形色色的口音了克列奥尔”话的产生过程很有趣当最初创造了这种话的年轻人回到家里时,跟他们的父母仍然说“皮金”语,但一出家门,就和同伴讲“克列奥尔”话而他们的父母一直到死,也没有几个人会讲“克列奥尔”话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群体学习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群体文化对那些违背了群体规则的儿童,同伴会给予严厉惩罚儿童正是在自己的群体中学会了怎样在公众中行事,怎样使自己的行为适应于大家,怎样认识别人和自己,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性,完成了社会性,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成为他们个性的组成部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简言之,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独立地习得了两套行为系统,一套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的生活,一套用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家庭对儿童年幼时最初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后来逐渐减弱、淡化,被群体影响所取代。
每一个儿童都必然要参与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学会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