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1].ppt

49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90892035
  • 上传时间:2024-09-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0MB
  • / 4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除夕                    制作人:张兰英 春节春节w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春节的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  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w传说传说 熬年守岁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w万年创建历法说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w桃符的传说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桃符 w古代的贺年卡古代的贺年卡w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贺卡 春节的习俗w贴春联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习俗w爆竹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习俗w祭灶祭灶 w蒸花馍蒸花馍 w写春联写春联w吃灶糖吃灶糖 w扫尘扫尘 w置天地桌置天地桌 w吃年夜饭吃年夜饭 w看春节联欢晚会看春节联欢晚会 w守岁守岁 w接神接神 w踩祟踩祟 w接财神接财神w拜年拜年 w占岁占岁 w饮屠苏酒饮屠苏酒 w聚财聚财w祭财神祭财神w送年送年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起源 汉文帝纪念平吕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w节期与节俗节期与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w朝代沿革朝代沿革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习俗w张灯结彩张灯结彩 w猜灯谜猜灯谜 w耍龙灯耍龙灯 w踩高跷踩高跷 w舞狮子舞狮子 w划旱船划旱船 w祭门、祭户祭门、祭户 w逐鼠逐鼠 w送孩儿灯送孩儿灯 w迎紫姑迎紫姑 w走百病走百病 w吃元宵 清明节w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w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w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w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w历史发展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习俗w扫墓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扫墓 清明节习俗w荡秋千荡秋千w蹴鞠蹴鞠w踏青踏青w植树植树w放风筝放风筝w插柳插柳w射柳射柳w斗鸡斗鸡w蚕花会蚕花会w扫墓扫墓 端午节w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w名称由来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w节日别称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节日由来1.纪念屈原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纪念孝女曹娥纪念孝女曹娥 3. 迎涛神迎涛神 4.龙的节日龙的节日 端午习俗w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端午习俗w佩饰佩饰w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禳解、祛除及避五毒w挂艾草、菖蒲、榕枝挂艾草、菖蒲、榕枝w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曹娥w钟馗钟馗w斗草斗草w吃五黄吃五黄w吃粽子吃粽子w饮雄黄酒饮雄黄酒 七夕节w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w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传说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紫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

      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w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w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w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w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w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礼物爱情的象征爱情的象征-玫瑰玫瑰  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   玫瑰:在希腊神话中,玫瑰就是美神的化身在世界范围内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玫瑰颇色丰富,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寓意  玫瑰 中元节w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节日由来w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

      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历史发展w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习俗 江苏省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w祭祀土地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w起源起源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w意义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中秋民俗w中秋祭月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w文人赏月文人赏月w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w民间拜月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民俗w月光马儿月光马儿w兔儿爷兔儿爷w中秋宴俗中秋宴俗w玩花灯玩花灯w舞火龙舞火龙w燃宝塔灯燃宝塔灯w抛帕招亲抛帕招亲w窃瓜祈子窃瓜祈子w中秋博饼中秋博饼w客家习俗客家习俗w祭月烧香斗祭月烧香斗w乞月照月爬月乞月照月爬月w走月亮走三桥走月亮走三桥w偷菜求郎偷菜求郎 除夕节w除夕:读作chú xī ;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w年夜饭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各地风俗w山东:团圆饺子山东:团圆饺子 w湖南:湖南:“朝财进宝朝财进宝” w海南:海南:“吃新节吃新节” w开封:大年一个月 w上海:上海:“开门红开门红” w东北:粘豆包东北:粘豆包 w天津:彩纸剪天津:彩纸剪 w西北:大饺子西北:大饺子 w豫南:钱串子面条豫南:钱串子面条 w四川:火锅四川:火锅+汤圆汤圆w湘潭:舞龙湘潭:舞龙 w肇庆:蒸棕肇庆:蒸棕 w绍兴:绍兴:“烟火食烟火食” w江苏:江苏:“掘元宝掘元宝”w湛江:贴年红湛江:贴年红 w温州:温州:“百子炮百子炮” w九华山:进香九华山:进香w玉林:舞狮玉林:舞狮   w节日禁忌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能说“不要不要”,而是说,而是说“有了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要说“吃兴了吃兴了”或或“太多了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

      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4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w节日活动节日活动w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w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w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w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压岁钱 烟花 谢谢观看                                          制作人:张兰英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